子初 問取見相發心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子初 問取見相發心

子初 問取見相發心

Bg E6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消文):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你和我是一氣脈,情同於天倫。當初發心出家,在我佛法中,是見到何種殊勝莊嚴相,而頓然捨去世間深重的恩愛呢?」阿難尊者稟白佛陀說:「我是看到世尊您的三十二相勝妙至極、殊特絕倫,身體的形貌體質內外映徹,猶如琉璃一般。因此,常常在想,這種相不是欲愛所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欲愛之氣是麤而濁,是腥臊交遘,膿血雜亂,沒有辦法發生殊勝清淨光明、金光晃耀、聚若金山的身體。因此生起敬仰心,才隨從佛陀你剃度落髮出家。」


 (分釋):這一段是「正說妙定始終」的第二科己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是佛陀要解說奢摩他路,使阿難尊者以及在會大眾,能夠了悟如來密因,能夠大開圓解,得到圓滿的覺悟。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下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世尊為了要消除顛倒想,而說空如來藏的道理。第二科「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是再進一步的審除微細的疑惑,所以世尊說了二如來藏,就是說不空如來藏與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下面再分為兩科,第一是「如來破妄顯真」,第二是「阿難明心生信」。「如來破妄顯真」的內容是世尊破除妄識而顯出真心。「阿難明心生信」是阿難尊者已經了悟真心,所以生起信心。「如來破妄顯真」下再分為二科,第一科是「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是世尊斥破阿難尊者所執的妄心,開示奢摩他路。第二科是「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就是開示所遺失忘記的真性,使之見到如來藏體。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下面再分三科, 第一科是「取心定判」,就是問阿難尊者如何發心,再判定他說:你錯了!阿難尊者把妄心當做真心是錯的。第二科是「正與斥破」,第三科是「結歸其判」。


  「取心定判」下面又分為二科,第一科是「問取見相發心」,第二科是「普判眾生誤認」。「問取見相發心」是世尊問阿難尊者,當初你見相發心,到底是用什麼心?「普判眾生誤認」是普遍的判定眾生都錯誤的認識 ── 誤認妄識為心。現在就先解釋「問取見相發心」,這一段經文在本經中,是關鍵性很重要的道理。


  這一科是因為阿難尊者請示佛定最初方便,所以世尊就對阿難尊者審問最初出家是怎樣發心的?心有真心與妄心的分別,不知道阿難尊者最初發心,是用真心還是用妄心,所以世尊就問阿難尊者,而阿難尊者被世尊一問,就被問出問題來了,他是妄心用事,而不是依著真心發心修行的。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這三句話是世尊先與阿難尊者說出世俗的情份,因為阿難尊者是白飯王的兒子,是四王八子之一,是世尊的堂弟。阿難尊者與世尊是同一祖先氣脈,所以名為「同氣」。從世俗來說,父子兄弟名為天合之倫,所以世尊就對阿難尊者說:你和我既然是同一個祖先的氣脈,就是同一個天倫,也就是同胞手足,都是兄弟。世尊為什麼要先說世俗的情份呢?因為先講世俗的情份,讓阿難尊者對世尊有親切感。


  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這是世尊問阿難尊者最初出家修行的發心。凡是發心出家,一定有其因緣,因此世尊問阿難尊者:「你當初發心出家,在佛法之中,是看到什麼勝相,而能夠頓捨世間的深重恩愛?」
  「頓捨」是忽然捨棄,「恩」是恩惠,「愛」是情愛。恩惠是對父母而說,因為父母對子女有重恩;情愛是對妻兒所說,因為世俗人對自己的妻兒有很重的情愛。


  世尊尋問阿難尊者的這一段話,看起來好像是在問他看到什麼勝相而發心出家修行,事實上,世尊是要探究能見之心,目的不是問阿難尊者看到什麼勝相,而是在問「誰在看?誰去看外表相?」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這一段經文是阿難尊者說出當時發心出家的原因,阿難尊者把自己所看、所感受的,據實的向佛陀稟白。
  阿難尊者向世尊稟白說:「我是看到如來的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一樣才出家的。」換一句話說,阿難尊者是看到如來的莊嚴相而發心出家修行的。


  三十二相 是應化身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種莊嚴相,應化身具足三十二相,是表示法身眾德,圓滿具足,人天中尊,眾聖之王。略釋三十二相於后:
  第一「足安平相」,是世尊的腳底很平,所以叫做足安平相。第二「足千輻輪相」,是世尊的腳底廣布輪紋,好像千輻輪一樣。第三「手指纖長相」,是世尊的手指,很細很長。第四「手足柔軟相」,是世尊的手腳很柔軟。第五「手足縵網相」,是手指和腳指的中間,有縵網結合,紋路優美。


  第六「足跟圓滿相」,「跟」是腳後面的地方,腳跟圓滿具足,叫做「足跟圓滿」。第七「足趺高好相」,「足趺」是腳盤高起來的地方。腳盤突出很高,有真金之色,叫做足趺高好相。第八「腨如鹿王相」,「腨」是股肉,佛的腳股纖圓如鹿王,所以叫做腨如鹿王相。第九「手過膝相」,是佛的手長過膝蓋,表示守持不偷盜戒,因此手長得很長,超過膝蓋。第十「馬陰藏相」,是陰相密藏,如馬陰不可見。第十一「身縱廣相」,是身體很端正,很有威儀,無論是從直或是橫的看,都長的均平剛剛好。


  第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身上的毛孔,一個孔一根毛,所生長的毛不紛亂,而且是青色柔軟的。第十三「身毛上靡相」,身上的毛,都是從右旋捲上去且偃伏著。第十四「身金色相」,身體的顏色,如黃金色一般光明晃耀,就像紫金光聚,微妙第一。第十五「常光一丈相」,應化身佛平常從身體所放的光,照射到四週一丈的範圍。第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很細膩且光滑,皮膚上似有一層油脂保護,把水倒下去,不會沾住,蚊子也沒有辦法停在上面。


  第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都很平滿,「七處」是兩足、兩掌、兩肩及頭頂。第十八「兩腋滿相」,兩邊的腋下都很平滿。第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很端正,其嚴肅的威儀,就像獅子王一樣。第二十「身端直相」,身體端正而沒有彎曲。第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第二十二「四十齒
相」,一般人的牙齒最多只有三十六齒,只有應化身佛具足有四十顆牙齒。第二十三「齒白齊密相」,是說四十顆牙齒,都很潔白且整齊緊密。第二十四「四牙白淨相」,應化身佛的四顆門牙,特別潔白清淨又特別大。第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邊的臉頰,非常的豐滿,就像獅子的臉頰一般。


  第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是在咽喉裡面,常常有上妙美味的津液,就像甘露一樣,因此,世尊講經無論講多久,喉嚨也不會覺得乾燥或聲音沙啞。第二十七「廣長舌相」,是說應化身佛的舌頭,既廣又長,柔軟又薄,伸出來能夠蓋到頭頂的髮際。第二十八「梵音深遠相」,「梵」是清淨的意思,佛的音聲清淨和雅,不管遠近都能夠聽到。第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是眼睛清淨明瑩,如紺青色。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是睫毛,應化身佛的睫毛很特殊,猶如牛王的睫毛一樣。


  第三十一「眉間白毫相」,佛的兩眉之間,有白毫,清淨柔軟,就像兜羅棉一樣,右旋宛轉,常放光明。第三十二「頂成肉髻相」,佛的頭頂上有隆起的一團肉,像髮髻一樣,形狀猶如春山吐日。這肉髻相,又名為「無見頂相」,因為連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看到佛的頭頂之故。


  因為在因地中必須修一百個福,在果位上才能成就一個莊嚴相,所以三十二相又叫做百福莊嚴相。「百福」中的一個福,拿譬喻來說,假設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的眼睛都瞎了,把這些人的眼睛全部都醫好了,才算一個福。因此,一百福就等於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個眾生的眼睛都瞎了,而能把他們醫好,這樣才能莊嚴一個相。由是可知要具足三十二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一個人眼睛瞎了,都很難醫治,更何況是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盲眼的眾生呢?


  修一百福才能莊嚴一個相,三十二相就要有三千二百福,由是可知要修得佛的三十二相,必須不斷地累積功行,才能成辦,這也表示我們學佛修行,要福慧都能夠滿足是很不容易的。現在學佛修行的人,不注重於修福,有的不但沒有修福,甚至天天在享福、在消福。有些人認為我已經修了很多福,所以不須要再修福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必須把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的眼睛都醫好了,才算是一個福而已,這樣的三千二百倍,才能莊嚴三十二相,而我們到底修了多少福呢?學佛修行者,必須不斷地發心、不斷地犧
牲、不斷地修福報,否則那兒來的莊嚴相。


  勝妙殊絕 「勝」是超過,是說佛陀的莊嚴相,超過轉輪聖王,是轉輪聖王所不及的。「妙」是說佛的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非常的明顯。「殊絕」是殊特絕倫,就是勝妙至極,也就是說,佛的三十二相,殊勝微妙特殊絕倫,是九法界的眾生所不及的。


  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形體」是佛的形貌體質,「映徹」是說佛的形貌體質,內外透明。「猶如琉璃」,是說佛陀的形貌體質內外透明,像琉璃一樣。「琉璃」是青色寶,這種寶石內映外徹,從外面看進去,透徹光明,而佛的身體就和琉璃一樣。
  以上所解釋的,是阿難尊者回答世尊所問「見何勝相而發心出家」的內容,也就是阿難尊者據實回答的一部份經文。


  常自思惟 「常」是時常;「自」是自己;「思惟」是心中在想,就是用第六意識思慮分別,這是虛妄心用事,而不是真心的功用。這種妄心用事,正是無始生死的根本,不去除這種意識妄心,是不可能了生死的。但是阿難尊者卻是用這種意識妄想心,常常在想事情,把意識妄想當做就是心。


  在這段經文中,阿難尊者說「常自思惟」,正是說出自己遭墮的問題所在。世尊開示這部《楞嚴經》,目的就是要眾生消除思惟的分別心,而阿難尊者說出「常自思惟」這一句話,就被世尊抓住他的毛病了。


  阿難尊者看到世尊的莊嚴相,就在心中思惟,認為這種相不是欲愛所生,這就是用第六意識妄想心,分別佛的莊嚴相。阿難尊者一向把妄想心當做是真心,常常用這妄心在想事情,看到世尊的莊嚴相,也是同樣用妄想心去分別思惟,認為世尊的莊嚴相不是欲愛所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此相」是世尊的三十二相;「欲」是男女欲;「愛」是情愛;「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是說佛的三十二相,不是由眾生男女的貪欲情愛所構成,乃是由戒定慧熏修而成的。
  何以故 是什麼緣故?為什麼說佛的三十二相不是欲愛所生呢?因為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是不能出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之身的。
  欲氣麤濁 「欲氣」是男女情欲所產生的氣氛。麤濁是「腥臊交遘」就「麤」;「膿血雜亂」就「濁」。所以,「腥臊交遘,膿血雜亂」是解釋「欲氣麤濁」的。


  腥臊交遘 「腥臊」是難聞的臭味,因為穢惡,所以就「腥臊」。凡夫眾生都有男女欲,而在男女間的性行為,男精女血的交合,是穢惡不淨的,所以說是「腥臊交遘」。
  膿血雜亂 由於「腥臊交遘」,所以就「膿血雜亂」。「膿」本來是發炎時所產生的膿;「血」是血液;但在這裡所說的「膿血雜亂」,不可以把它解釋是傷口發炎所產生的膿和血液混雜在一起,這裡所說的是男精女血混雜在一起,是不淨而雜亂的,所以說「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由男情女愛污染的身體所生出來的孩子,也是不清淨的,因此,男女欲愛是不能發生出殊勝清淨微妙光明、紫金光聚的身體。「勝淨」是清淨到了極點;「妙明」是光明無比;「勝淨妙明」是佛的勝相,是清淨莊嚴、微妙光明,沒有人能夠與之比擬的。「紫」是紫色;「聚」是聚集;「紫金光聚」是指世尊的全身都是閻浮檀金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因此稱為「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內心生起對世尊無限敬仰的心,因此就隨從世尊剃髮出家。「渴仰」表示極度的仰慕,以口很渴想喝水那種仰求的心理,來形容對佛陀的敬仰思慕,叫做「渴仰」。「剃落」是剃髮,又叫做「落髮」,要親近世尊出家,就得剃除鬚髮,所以剃落是表示現出家相,親近世尊出家學道。


  阿難尊者會剃髮出家修行,乃是「見相發心」,而所發的心,是攀緣心,就是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心。下面世尊所破的,就是破除這妄想心;不是發心出家不好,而是阿難尊者見相發心是錯用「妄想心」,所以必須破除。


  《圓覺經》說:「以愛捨愛,還滋愛本。」以愛世尊的莊嚴相,來捨棄對世間的貪愛,還是滋長貪愛的根本,這只是所愛的對象不同,還是無法把貪愛心淨除。不是看到佛陀的莊嚴相不好,也不是所發的心 ── 發心出家 ── 不對,乃是意識分別心用事是錯誤的。意識妄想心的毛病,就出在會分別是好是壞、莊嚴或不莊嚴。阿難尊者把第六意識妄想心當做是心,不知道還有一個真心,因此,就無法修習首楞嚴大定了。世尊在這一段的問答中,已探得阿難尊者的病源,所以下面就要針對阿難尊者的病源,破除其妄識,
把阿難尊者修楞嚴大定的障礙除掉。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