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家的眼中,
就把佛教當作是美好
的道德。
這裡值得我們觀察思惟的要點,是我們的佛教已經演變到錯綜復雜,廣泛到不能估計,在近代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派系,大約有二、三十大派系,也有從情欲發展出來的派系。我們必須不斷的注意和詳細的認識正確的原始佛教,尤其是不要迷信、沉溺、執取那外在的殼,不要太黏縛著各式各樣的儀式,直到成為戒禁取;但是必須是能清淨身口,然後成為自淨其意的立身處;有智慧的來正確明了「什麼是什麼」,然後遵循去做。別依據別人說它是佛教就相信,這些「毒瘤」在佛入滅後即長出來了,而且向南北發展,還在不斷的發育、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紀末還散布著大片的毒瘤,這絕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著這一塊毒瘤為佛教,並評論著,這些是非常可恥、丟臉的。這些都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為它們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卻是佛教的腫瘤。我們必須要互相協助,宣揚佛教,成為別人的歸依處,或為自己帶來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必須要懂得正確掌握佛教,不被那一塊塊的毒瘤所污染,也不讓它污染佛教。
(一)道德觀
我們更細微的去觀察,能發現更嚴重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更詳細的去觀察這點:那即是在正確的佛教中雖稱為是原始的教理,有各種各樣的解說記載在經典中的,使我們不能正確掌握佛教的實質。我覺得有必要和大家說明,在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樣的立場和原理,當從哪一個立場來看佛教,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立場。
比如,以一個道德家的眼光來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這一方面,或只有著道德上的知識,那他將會把佛教看成純粹是道德罷了!那即是充滿著圓滿完善的道德言論。因為佛教有談到功德和罪惡、善惡好壞、正直、孝順、合作精神等等,這些都被視為道德,而且都記載在經典中,這稱為佛教的道德觀,而大多數的外國人,由道德入門而喜歡佛教。
(二)真理觀
佛教的另一個崇高的部分為「真理」。真理即是講解到大自然深奧隱秘的實相,是超越常人所能發現的,這部分有空性、苦性、無常性、無我性。苦是什麼?苦因是什麼?滅苦又是什麼?滅苦的方法是什麼?這是每一個人所應該知曉的,在真理的立場是絕對不變的。
(三)宗教觀
由宗教立場來看佛教,即是實踐戒定慧的原則,而得到解脫的智見,當人們奉行之後就能脫離苦,這就叫做由宗教立場來看佛教,這是人們所期待的果位,也就是出世間法或甘露法,它是一種直接的,自我拔除的實踐道路,不只停於知識上的真理而已!
(四)心理學觀
由心理學的立場看佛教,可看到如後期的經典所講述的那微妙的、最廣泛的心理狀態,這些知識使當代許多心理學家也感到困惑,摸不透也難以明了。這些有關心理學的知識是佛陀或佛滅後所說的,誰說的並不重要,我們只要了解,這些知識記載,這都在經典「俱舍論」中,它是一部值得我們誇耀的心理學知識,比起現今的心理學說更為深奧、更加精細。
(五)哲學與科學觀
如果從另一方面去看,在佛教中還有哲學和科學上的知識。關於哲學,我定義為一些不可以證明、不可以從試驗中得出結論,但可運用一些理論原則來認清,這稱為「哲學」。如果可以親自證明或利用物質的實驗來證明,或者用「慧眼」來看清,則稱為「科學」;如十二因緣法等深奧的知識,當我們還未悟出「法性」十二因緣即是哲學,但若已悟出「法性」,它即演變成科學了。又如無常、苦、空、無我,這些佛教徒熟悉的字眼,人們最多只能把它們當成是哲學上的詞句,不能演變成科學,但在阿羅漢的層次,它即轉變為科學,因為他是以自己的心境去看清萬物,而不須借用因果理論來推論。我們可以分成兩個觀點來看佛教的一些原則,對一般人來說是哲學的,對阿羅漢來說則是科學。但無論如何,在佛教中,有某些部份是純屬於科學的,那即是現今的人可用理智來證明或運用各種科學的測驗方式來證明,特別是四聖諦等,如果有人以理智來研究探討真理,它將會表現出科學狀態,因為有些佛教原理並不像哲學那麼抽象,這些不抽象的佛教原理是科學立場的。
(六)文化觀
如果要依照現代人所喜愛和崇拜的文化來觀看,將會發現在佛教中有幾個重點,都符合身和心的文化原則。有一部份的教誨適合普通文化,更多的教誨直接的屬於佛教徒的文化,比起一般文化更為優良高尚。由於佛教中的法則有不同的立場,有道德上的立場、真理上的立場、文化上的立場、科學上的立場、哲學上的立場、心理學上的立場和更特別的是邏輯學的立場,那是一種沒有固定式的哲理,比比皆是的立場尤其是在佛教的「俱舍論」中。
但是無論如何,我要認真地說,在這眾多的學說中,所必須注意的是在宗教立場的佛教。如前所說的,在宗教眼光中是扼要的實踐佛法,以了解萬物的真相,直到能從沉迷染執中拔除出來,這一情形稱為「佛教的真面目」,因此我們稱為宗教立場的佛教。如果把佛教當做是真理或甘露法的立場來看,很多將會感到驚訝,以宗教的眼光來看佛教會比較實際,用那簡要而立刻可以實踐的方法,來審察萬物皆是無常、苦、無我,沒有什麼值得拿取,也不值得成為;或審察到底有那一種事物執著後不會帶來苦的?審察到內心已厭倦離欲,不再淪為萬物的奴隸了,能自在的超越萬物。能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支配萬物。或雖然還生活於人世還有這個身,會以主人的身份去拿取、成為等,也都能看出它全是假有,不應沉溺染執。一位有覺智的人要常常的覺察萬物的真相和沒什麼能執取為「我」、「我所有」的,這才是真正進入佛教,它比普通的道德更有效,比那還不能實踐而又深奧難明的真理來得好;比那推想、思考理論上的哲學,好爭辯而不能熄滅任何煩惱的哲學來得好;比那為社會帶來優良風范、可敬的行善更好。
(七)藝術觀
最後一項是藝術的立場,藝術和佛教的立場應有所牽連,這裡指的是生活中的藝術,即是生活中的行為都很溫和和慎重,舉止安詳莊嚴,是一個可敬的人,能吸引眾生。我所指的藝術不是偽造品,而是正確、淨潔的藝術,這種藝術的行為自然會吸引著眾生,不必勉強眾生,眾生就會跟隨效仿,希望我們都可以佛教的做人藝術為做人的法則,使我們的身口意都圓滿完善,任何人看了都會激發起恭敬的歡喜心,而依照著去做。我們必須以戒的清淨來建立基本的完善圓滿,定的圓滿即是心平氣和,適宜心靈上工作的進行,最圓滿完善的是有著可以看清萬物的智慧,了悟「什麼是什麼」,直到不再因萬物而生起苦。當一個人的生命中擁有這三種完善,即成為一位最高尚有藝術生活的人,將會吸引周圍的人歡喜信受,但無論如何,這奉行著的藝術決不會脫離佛教本意,因為這圓滿的清淨、光明、寂靜的生活,將是佛教的真面目。我發覺到西洋人對佛教最感興趣的是做人的藝術,因此才與各位談到藝術的立場,希望能為佛教徒帶來利益和快樂。
最後,我要懇請各位注意另一個特別的部份,即是當我們進入佛教的實質,能運用這藝術來支配生命時,好的方面能使我們以佛法來排遣生活,而不再寂寞空虛,繼而產生厭惡或怖畏感。人們常說,如果煩惱熄滅後,生活將平淡沒有趣味,或說沒有欲望追求,我們將不能做任何事了,會成為一個無法思考的人。但實際上能真正奉行佛教藝術生活的人,將時時的能游戲在佛法中,生活在悅樂當中。我們應該做一位勝利者,四周的人、事、物,當它們進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時,必定會戰敗,而且被我們降服。我們應該戰勝萬物,不讓它們帶來污垢和迷惑。我們應常常有這樣的觀念,把佛教看成是精神的娛樂場所。
◎佛教中的法則顯露出那深奧的空性及四聖諦等眞理 。
◎佛教在宗教的立場上,是直接地實踐三學來脫離苦惱。
◎佛教經典中有關心理學的部份把心理分析得很微細。
◎佛教有哲學和科學的性質。
◎宏觀佛教能發現佛教會有優良的文化和邏輯學。
◎佛教在宗教的立場,我們就必須要注意能滅苦的方面。
◎佛教教導人類過著藝術生活——有智慧地過著不苦的生活。
◎如果人類能生活在藝術中,將會時時刻刻在悅樂之中而不會感覺疲憊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