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末法時期的過患

12.
宣說真義不敢做他解;
真心利他善意遭妄解,
今日邪諂視正如邪諂,
於焉無能利他斷希冀。
在今日,當你要解說佛法時,人們會說:「真是個傻瓜!他是知道一點佛法,但對世俗生活卻一竅不通。」如果你解釋要如何獲致真正的幸福、如何避免投生三惡道,人們根本就不相信。因為他們的猜忌和偏見會曲解你所說的每件事。在亮晃晃的大白天,當一群矇著眼的人都同意是黑夜時,問題必定出在他們錯誤的認知上。
今日人們普遍的心態阻絕了自身俱生的明智。
如果你以最純淨的動機給予人們殷實的忠告,他們會以為你不過是用較聰明的手法來利用他們罷了。如果你告訴人們要修行佛法,他們會想:「這會斷送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最後我將一無所有!」他們甚至不能理解你是在試著幫助他們。如果你教得很多,人們只會說:「噢!他真是能言善道,不是嗎?」卻不會思索你話語的真正涵義。他們不能察覺何者就長遠來說對他們最好,以為你是在傷害他們。他們扭曲地就像歪斜的老樹,心中所認知的任何事物也都是扭曲變形的。
在過去的黃金時期,當父母提出忠告時,子女就會照做。現今的情形就不同了,所以最好保持緘默。很少有人試著把上師的教導付諸實修。大部分的人都忙著賺錢,把工作做好,努力獲致高位。受到這些目標的誘引,人們被執著和惡毒的野心層層包裹。為了躋身前茅,他們欺騙別人,只考慮自己自私的意圖。如此邪諂之人又要如何互助呢?
如果你仔細檢視這些令人悲哀的狀況,就會很清楚輪迴裡所有狂亂的作為是多麼空洞和了無意義。你會益發確定,唯一值得追求的就是專注於精神的修持。如同密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斬斷所有世俗的羈絆,專心一意在人跡罕至之處閉關,修行佛法。追隨如此的榜樣,難道不是最好的嗎?如果你也這麼做,你所獲得的,將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東西。
我們該如何修行佛法?偉大的噶當派上師認為,最珍貴的法教便是空性與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利他的能力會毫不費力地生起。這些大師以堅持如法的修持而聞名。他們自我訓練的方式,是先仔細研讀佛法,然後以禪修來直接體驗。這是在解脫道上向前邁進的正確方法,能夠達到究竟佛果的無上勝樂。
尊貴的班智達阿底峽(Atisha)是噶當派傳承的創建者,被尊稱為「第二佛」,將菩提心與修心的法教帶到雪域西藏。在自身的修持中,他不斷培養至誠的慈悲心。如果我們也像他一樣,以悲憫眾生而發心,我們將建立為了利他而尋求證悟的堅定願心,也就沒有不能成就之事。如果沒有這樣的願心,我們的悲心只不過是對眞正悲心的慘澹模仿罷了。所謂:「希冀別人快樂,即便對那些想要害我們的人也是如此,就是極樂的根源。」最後當我們到達了這個層次時,對眾生的悲心自會毫不造作地生起。
當佛陀在兜率天(the Tushita heaven)即將成為此劫的第四佛時,他宣布:他化身在南贍部洲,示現佛陀諸善行的時候到了。眾菩薩和天人都試著勸阻他:現在是黑暗時期,遍地充斥著異端邪說。但佛陀回答,他確信能夠實現利生的誓願。為何他擁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為他的悲心無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無事不可成。因此,他吹奏海螺以為證,其音色之美妙莊嚴,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樂聲。
為了開展龐大的悲心,我們必須捨棄世俗的做法,並致力馴服頑固、狂野的心。如果試著把佛法的修行與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們的證悟將不完美,如同一塊沾有污點而失去光澤的黃金。與其倉促從事、僅稍稍反映真正菩薩事業的行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後,當我們證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時,便能自在地效法諸佛菩薩的步履。
如果仔細審視支撑你追求世俗目標的一般價值觀,並試著去發掘它們從何而來,你會發現那是因為無法正確探查事物所致。通常我們是在迷的假設下行事,認為萬物有幾分真實,具體的實體性。但當你更仔細觀察時,會發現現象界就像一道彩虹,鮮明絢麗,卻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