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貪愛的根源 –2
家是貪愛的根源 –2

家是貪愛的根源 –2



Bg m12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什麼樣算是孝呢?應當聽話、隨順父母。知道父母那有不對的,不能當面抵觸,還是隨順他,委婉的,你要用善巧的方式來轉移他,不能當面的抵觸,那叫做不順,最大的不順就是頂撞父母。所以說孝就是隨順,「」就是侍奉,願一切衆生「善事於佛」。佛教導我們,把父母看作是佛,這類故事很多,因爲佛就是這麼做的,他父親病了,就回家看他父親,乃至於他要涅槃了,他還到忉利天去給他媽媽說法。《地藏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去給他媽媽說法的一部經。


  有的人說《地藏經》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不能念,盡是鬼,這種觀點錯了,他根本不理解《地藏經》是什麼經,一般的鬼能去忉利天?阿羅漢都沒有去,那些鬼王都是菩薩,有些鬼王是授記的。第八品最後的主命鬼王,佛就給他授記了,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佛剎名淨住,世界名安樂,你把他當成鬼,其實那是大菩薩。


  爲什麽說《地藏經》是一部孝經?這部經的內容就是在說婆羅門女、光目女的故事,地藏菩薩在因地就是孝順父母,在你孝順父母的時候,你應當發願,「善事於佛」,父母即是佛,把父母當成佛想。


  過去有一個人他很不孝順他媽媽,但是他很信佛,他親近一位大德,禮拜大德請法,那位大德說你不是要請法嗎?你今天回到家裡,家裡有一位棉襖反披出來的人,那就是佛。他趕回家,天都黑了,差不多快半夜了,他一叫門哪!平常他很忤逆,罵他媽媽,有時打他媽媽,他媽媽一聽到兒子的聲音,嚇得趕緊給他開門,慌得不得了,棉襖也沒有穿,反披了,當他一開門一看見,是他的媽媽,他就知道,他也開了悟了,從此求懺悔,非常孝順他媽媽。


  而父母就是佛的涵義,所以孝順父母就是「善事於佛」。對佛也是不能夠生謗毀,只能隨順。佛跟父母還是不同的,父母有時候錯了,佛絕對不做錯事,身口意業完全清淨,因此把父母當成佛的功德很大。爲什麽說順呢?孝養算不算?孝養只能養他的身體,不能養他的志,如果你能轉變你的父母信佛了,那種功德最大,你盡到最大的孝。要想報父母恩,就是能讓父母信了佛,只要能讓他信了佛,那就是究竟的盡孝了。


  我們再講一講孝的故事,像曾元曾子曾子曾皙的故事。曾子曾皙的時候,每一頓必有酒肉,不是吃素的,他們都不信佛,他父親吃完了的時候,曾子一定要問問,這個給誰呀?他問要給哪一個孫子,他疼愛的就給他,這是曾子鍛鍊他父親的施捨性。曾元曾子就不問,也是每頓必有酒肉,但是用餐完畢的時候,他就不問給誰啊?他不問所與。曾子養他的父親是養志,志氣的那個志,培育他,養他的志性。曾元養曾子,養他的肉體,吃飽了,吃的舒服點,身體好一點。這兩個,哪個好?所以說,養他的志,順他的志,順他的心情,要孝順父母,這樣的孝順。


  「護養一切」,這是「善事於佛」的,佛是護一切衆生,看一切衆生,就像自己的獨子一樣的,這樣的愛護衆生。我們既然孝順父母,願衆生也像我們一樣的孝順父母,願衆生也一樣的「善事於佛」,也像佛一樣的愛護一切眾生。所以大家看看佛祖囑託那些大菩薩,那些大菩薩救濟末法的衆生,《地藏經》表現最具體了,佛託了好多位菩薩在末法救度衆生,《華嚴經》是另一種境界,講完了這些,我們最後再講圓滿。在信行位,講來看來都是事,但是,每一件事,都是全體的大用,再轉變一下,就是不可思議的妙用。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我們第一個題目在「知家性空」裡頭已經講了很多。妻子,反正是你得把她度了,既然是跟你有緣,你既然發菩提心,你連你的妻子都度不了嗎?反過來說,妳的丈夫,跟丈夫聚會的時候,「冤親平等」,妳要度妳的丈夫,彼此永離貪著,不執著、不貪戀,這句的涵義很深。我們前面講了很多,你要修諸法無常觀,諸法無我觀,觀成了,就理解這個意思了。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財、色、名、食、睡,我們形容這五欲是地獄的五條根,把它拔除了就安隱了,要能把它拔除乾淨了,你就不墮入六道。它像箭射到我們身上,讓你的身體很痛苦,把它拔除了,就不痛苦了。在家是你發心的根本,你要把五欲除了,五欲是貪愛之相,要是把貪愛之相除了,就剩下淨相了。以下的偈子都是一樣的。


  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跳舞、歌妓、唱歌,在這種聚會上很高興、很歡樂的,那是世間樂,你把它轉變成以法自樂,自己能擁法娛樂。人家娛樂,喜歡跳舞喝酒,你改變一下,讚嘆佛、讀誦大乘,雖然同樣是假的,只是這個假的當中含有眞的份。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在人間說,是國王住的地點。「」是一般人住的,我們在這些地方住的時候,要發願。當你回到家裡頭,一進家門,進到室內,願衆生「入於聖地」。聖地就是出世法,不是世間法的,出世法是清淨的,因爲我們是修清淨行的,修清淨行的要除去一些污穢。所以正念隨時不失,一百四十一願就是鍛鍊我們的正念。「當願眾生」,一想到衆生,「入於聖地」,就想到佛,每一個願都含著這個意思。


五欲是衆生的境界,拔除五欲,我們就入了出世的境界。妻子集會,是貪戀的境界,平等就不是了,不但妻子冤親平等,一切眾生都能夠平等,孝事父母,善事於佛。願一切衆生善事於佛,願一切冤親平等,廣化衆生,願一切衆生拔除五欲的箭,得到清涼,願一切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就是這兩種觀念,一直到底,一百四十一願都是這樣子。一個是願一切眾生成佛,一個是願一切衆生除去貪瞋癡。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是戴著頂在頭上的,「」是持在身上,等於是衣服一樣。我們就說穿好衣服吧!有位道友,每天早上上班之前,都要到佛堂裡磕個頭,磕頭的時候,隨便的穿著衣服就去磕了。到了上班的時候,西服都穿著筆挺,領帶也都打得很好。我問他:「爲什麼?」他說:「招待客人。」我說:「你招待佛怎麼不那麼恭敬呢?」他說:「唉!沒有想到,佛不會嫌棄我吧?」我說:「佛不是嫌棄你,是你自己的用心。」他說:「菩薩不會怪罪我吧!在公司我不這樣,就賺不到錢,老板就不要我了。


  在佛堂隨隨便便一點,佛應該不會怪我。」我們恐怕都有這個心理。我們的恭敬心是一時的,所以我們不能夠長時間的堅持,但是,也不要裝模作樣的,我們要順其自然。要是你不用心,穿好穿壞都是一樣的,平常你自己心理沒有分別,你帶著清淨的恭敬心也沒有問題,著瓔珞不著瓔珞都可以。著瓔珞是這樣想,不著瓔珞是那樣,那就「到眞實處」了嗎?那也沒有到眞實處。所以你著的裝飾品,是假的,應當到眞實處,離開假的,到眞的地方去,是這麼一個涵義。


  願衆生「入於聖地,到眞實處。」什麼是眞實處呢?你自性清淨了,那就是眞實處。眞實是你佛性的本體,捨去那些偽裝的外表,乃至於捨掉你的肉體,因爲這都是不眞實的。


  上昇樓閣,當願眾生,昇正法樓,徹見一切。

  「上昇樓閣」,現在我們都是坐電梯,我們這裡是一層的,這叫做「上昇樓閣」。上昇樓閣是世間法,它告訴我們,願衆生昇正法,超出世間,出世間法就是人家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樓高一點,看的更清楚。你「昇正法樓」,那麼你會看得更遠,「徹見一切」。


昇正法樓」、「昇無上堂」,這都是比喻,「上昇樓閣」用「昇正法樓」跟它對照。願衆生生一切正法,由世間轉到出世間,開了悟,所以能徹見一切,必須達到自己的理體、心性,才能徹見一切,也就是說開悟了。願一切衆生都能夠明瞭自己之心,恢復他的性空本體,每句都含著這個意思。有時候在這兒說了,在那兒沒有說,但都是通的,隨文字說的。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每一部經都講這個施,施是布施,布施就是捨。更重要的,要捨五欲、捨貪愛。看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捨那個常見的想,不要把一切諸法當成實有的,都是虛假的。因爲佛法教導我們,要我們永遠不受生滅法的牽絆。要能捨,捨完了,心裡不要執著。「一切能捨」,能捨什麼呢?不著五欲,不著一點財物,能捨我的一切,爲菩提道,願一切衆生都能成佛。這是願衆生,除了自己本身這樣做,也願一切衆生這樣做。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不論什麼約會,聚會的時候,這個聚法是苦惱的,我們這個身體,是 “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合成的,這叫聚。我們上面講,第一願就是「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家庭就是聚,就是聚會,這是不長的,應當捨棄。


  「成一切智」,觀一切法,用智慧觀察,成就一切智,我們把這個分別變成智慧,在一切分別法上,我們識得它的體。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在受苦難的時候,或者害病,也是苦難。蹲監坐牢,自己又沒有犯錯誤,冤枉遭遇,或者受人陷害,這都算厄難。自己在受苦的時候,願一切衆生,「隨意自在」。在你受難的時候,願一切衆生都不受難,發一個願,代衆生受苦。這本來是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迴向願裡,最後的十行願,他發願代一切衆生受苦,要是衆生受厄難了,無論病苦、老苦、死苦,反正一切苦,我願代一切眾生受,讓衆生隨他自己的心意,得到自在,這種願很不好發。


  我們有好多道友在助念團裡頭,幫助別人去助念。一個助念的道友,也是初發心的,信了佛之後,發心很勇猛,聽說那位道友過世了,往生了,幫助他念佛,送他走。他回來之後,往往就發高燒,或者不舒服,有的還說胡說話,這類事情很多。別人就說他恐怕是代眾生苦,我告訴他們,他沒有代衆生苦,而是他所助念的那個人的冤親債主找上門來了,他去助念,也就感染 上了。這個不要緊的,一發心就好了,回到念佛堂,大家再給他助念一下子就沒事了。這類的事很多,我們可以採取這種辦法,回來後,當他感覺不好了,那麼大家就助念,念佛團有很多人,大家就來幫助他念一念,念一念他就漸漸好了。不要因此就生了退心,也不要生了恐懼心,這種事是有的。 


  當你在苦難當中,假使說光想著苦難,要害病,你會增加你的病,住監牢,你出不來了,不等他制裁你,你已經在裡頭窩囊憋死,害病就死了。這是我親身經驗的,因爲這樣死亡的相當多。那裡頭的生活條件,可不是外頭。假使在那個裡頭,你的心意自在,還債了,可好了。這樣子我的血債還了,我本來該下地獄,十萬大劫的,這下子蹲了三年監獄,災消了。那樣才能達到「所行無礙,隨意自在。」爲什麼呢?你心裡沒有苦了。苦沒苦相,苦沒苦的思惟,像我昨天引證的,提婆達多在地獄裡頭,像住在三十三天。他多麼快樂,沒有苦相,他不認爲這是苦。你在快樂當中,你也認爲那是苦。


  快樂跟煩惱究竟怎麼樣來建立呢?當我們在厄難當中,我們都知道求觀世音菩薩解決困難,觀世音菩薩會代我們受苦的,會加持我們的,一念觀世音菩薩就跟我們有緣了,他會來救度你。假使你本身也能這樣子,在苦難中不把它當做苦,這樣的求觀世音菩薩,你跟觀世音菩薩就能合成一體。你的心念、觀念也就是觀世音菩薩,那麼他要救度你,就快的很。那是一如,或者到這個時候,你要是有這種境界,你求哪一位菩薩都可以,或是你自己以法爲樂了,根本無所謂了。知道因果,知道業果不爽,做爲消災免難想,那就更好了。


  所以在厄難的時候,願一切眾生在厄難的時候,不要愁眉苦臉的,要隨意自在,所行無礙,這個無礙我們別忘了,〈淨行品〉是觀空的。他的心意,這些厄難都是他心意上的污染,如果清除這個污染,他又會隨意自在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