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章節
寅二 雙徵能見能愛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寅二 雙徵能見能愛

寅二 雙徵能見能愛

甲初 總釋名題 / 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 / 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 → 乙二 正宗分

Bg E9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消文):世尊說:「阿難!我現在問你:當初你發心出家,是緣於如來三十二相,是用什麼看見三十二相的?是誰生起愛樂呢?」阿難尊者回答世尊說:「世尊!這種愛樂,是用我的心和眼睛,眼睛看到如來殊勝的莊嚴相,心中生起愛樂,因此才發心出家,願望捨離生死。」


 (分釋):現在要解釋的是「雙徵能見能愛」這一科,「徵」是徵問。「能見」是能看得到;「能愛」是能生起愛樂;「雙徵能見能愛」是徵問能看與生起愛樂這兩者是誰?


  阿難!我今問汝 世尊要開示之前,叫一聲「阿難」,於是說「我今問汝」,所要問的是能看、能發心的問題。
  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當汝發心」是當初你發心的時候。「緣」是阿難尊者心的攀緣;「緣於如來三十二相」是心攀緣在如來三十二相的地方。「將何所見」的「何所見」是何者所以能見,不可解釋為「那一個是所見」,因為「所見」是「所見的外境」,在這裡世尊要徵問的是「能見」的心。


  「誰為愛樂」是誰生起愛樂?凡夫眾生迷惑顛倒,認為能看到境物的是肉眼,會生起愛樂的就是心,這從下面阿難尊者的回答,就知道阿難尊者也是凡夫之見。世尊所問的「何者能見」,是要阿難尊者知道會看東西的是誰;「誰為愛樂」是要阿難尊者知道會愛樂的又是誰?可惜阿難尊者沒有辦法領悟,而辜負了世尊一片苦心。


  也許有人會認為,當然是用眼睛看,而從內心生起愛樂啊!世尊為什麼要問這麼淺的問題呢?卻不知道眼睛會看而心生愛樂是顛倒想,正是生死的根本,因此世尊問阿難尊者「將何所見、誰為愛樂」,是在提醒、啟示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如果能夠當下了悟的話,就不用世尊費那麼多口舌,來破除他的迷執了。


  當世尊問阿難尊者「將何所見、誰為愛樂」的時候,阿難尊者如果能夠一念迴光返照,去找那個會看的以及能生起愛樂的是誰,世尊就不必講這一部《楞嚴經》了。世尊講《金剛經》之前,與出家弟子們一樣,披著袈裟去托缽,回來用餐畢,就洗好腳與大眾在那裡打坐。世尊就在這一舉一動之中,顯示般若的妙用,假若當時的比丘們,能夠體會這道理的話,《金剛經》也不用再開示下去了!在《金剛經》中,世尊用身體的行動顯示實相般若妙用,卻沒有人能夠體會;在這裡世尊是用這幾句淺顯的話,來提示阿難
尊者,而阿難尊者也不能夠體會,所以世尊才要講這一大部的《楞嚴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阿難尊者被世尊一問,不加考慮的就回答世尊說:「世尊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如是愛樂」是看到如來三十二相,而心生起渴仰,從佛剃落的愛樂之心。「用我心目」是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阿難尊者把眼睛和心混在一起來回答世尊,下面就把它分開來說明。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 是說以眼睛來觀看如來殊勝之相,心理生起愛樂之心。「由目觀見,如來勝相」既然說用眼睛看如來您莊嚴勝淨的相貌,就知道阿難尊者認為能看的是眼睛。「心生愛樂」既然是由內心生起愛樂,也很清楚的知道阿難尊者,把意識妄想當做是心,是和凡夫眾生一樣,迷失顛倒,這就是「遺真取妄」。


  從阿難尊者的回答中,已經把他的問題找出來了,因此下面有一卷半的經文,世尊破識顯根,都是依著「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這三句話開示很多道理。


  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是因為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所以發心出家,希望能夠捨離生死。阿難尊者是「見相發心」,雖然發心出家,願意捨離生死,是很好的事情,但他卻不知道能愛的心,是生死的根本,就是下面所說二種根本中的「妄本」。


  以上所說的是「雙徵能見能愛」。仔細的研究《楞嚴經》,會發現從這裡開始的經文,一問一答的地方很多,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因為世尊要破除阿難尊者的謬見,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與證據,而這些理由與證據,並不是從別處取來,乃是從阿難尊者口中說出來的,就是阿難尊者說出自己的毛病與錯誤的所在,世尊就針對其錯誤之處而破之;世尊每問一個問題,阿難尊者一回答,世尊就針對他答錯的地方破除。世尊先問阿難尊者會看的是誰?是什麼人生起愛樂?而阿難尊者的回答,對能見及能愛的看法錯誤,因此,世尊就抓住其錯誤以破除之。下面的經文中,都是用這種方式,這就是世尊的智慧高超,與教化弟子巧妙的地方。由於世尊的善巧方便,使阿難尊者心服口服,沒有辦法再提出異議。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