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初 教以直心應徵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寅初 教以直心應徵

寅初 教以直心應徵

Bg E8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消文):你現在想要研求無上菩提,真實開發悟明自性,應當直心回答我所問。十方一切如來,同一菩提道之故,而能出離生死苦海,都是因為直心,心直言直的緣故,這樣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遠沒有委曲之相。


 (分釋):接著要解釋「正與斥破」這一科,這是從「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分下來的第二科。
「正與斥破」下面又分為二科,第一科是「如來備破三迷」;第二科是「大眾知非無辯」。「如來備破三迷」是佛陀破除眾生的三種迷惑。這三種迷就是阿難尊者與大眾,包括現在的眾生在內,都以為第六意識有個處所;以為第六意識就是心;以為第六意識有一個實體。因為眾生有這三種迷惑,所以世尊就:一、破妄識無處;二、斥妄識非心;三、推妄識無體。「大眾知非無辯」是法會的大眾,知道自己錯了,就不敢再和世尊辯論了。


  「如來備破三迷」下面分為三科,第一科「破妄識無處」又分為四科,第一科是「教以直心應徵」;第二科是「雙徵能見能愛」;第三科是「徵詰心目所在」;第四科是「所執七處咸非」。
  「教以直心應徵」是世尊教阿難尊者要直心回答所問。「直心」是率直而不彎曲的心,就是我問什麼,你就回答什麼。「徵」是問的意思,「應徵」是世尊要阿難尊者誠實的回答所問。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汝」是阿難尊者;「研」是研求;「真」是真實;「發」是開發;「真發」就是真實發明,真實的發明本來所具足不動搖、不生滅的根性,唯有如此,才能證得無上菩提,如果沒有真發明性,就無法證得無上菩提。「明」是悟明;「性」是六根中性,就是如來藏性,是楞嚴大定的定體,假若能夠真的開發悟明,就能夠大開圓解;圓解不開,圓行就無從生起,圓定也就無法證得,既然這樣,怎能圓滿佛果菩提呢?因此,這裡的「真發明性」,是世尊在暗示證得首楞嚴大定的最初方便。


  「真發明性」是真實發明六根中的妙性,因為六根中性是不動搖、不生滅的如來藏性。「發明」是秘密觀照的開解照了。「性」是眾生天然本具的定體,能夠開解照了本具的定體,就是「奢摩他」;能夠發明六根中性,依著所瞭解的修行,一門深入,就是「三摩」;在修行過程中,能夠達到禪定與智慧平等,從中道實相中流入佛的智慧海,就是「禪那」。


  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三種定,不出於一心。上根利智的人,不在所看到的外境去分別染淨,也就是當看到佛陀莊嚴相的時候,不去分別佛陀的莊嚴相是殊勝清淨,而眾生的身體是污濁、麤惡的。不在所見的地方起分別,而能迴光返照,尋找到底是誰在看佛的莊嚴相呢?這樣向內推究,就能夠在能見的地方得到消息,就不會誤認妄識為心,而能「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能見」是眼睛能看東西的作用,當眼睛張開看到外面環境的時候,不在所看的環境上起種種的分別,而能回過頭來尋找能看的到底是誰,這樣
的話,無明狂心就自然會歇止,狂心一歇,就證得菩提了。


  世尊在菩提樹下打坐參禪,到了天快要亮的時候,看到一顆星閃了一下,隨即開悟了!為什麼看到閃爍的星星就開悟了呢?因為在看到星星閃爍的時候,觸動了他的悟機;就禪宗來說,就是當他張開眼睛,看到一顆星正在閃爍的時候,隨即迴光返照,尋找能見的是誰,把自己的見性找到,因此就開悟了。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世尊要阿難尊者以誠摯的心來回答所問的問題。阿難尊者看到佛的莊嚴相,就在內心起分別染污與清淨,這是在依他起性,起徧計所執性。本來世間的一切諸法,都是依他起,也就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本來是空的,卻在因緣所生法上,生起妄想分別的執著。阿難尊者的見解,和一般凡夫眾生都是一樣,既是意識用事,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世尊勉勵阿難尊者,應當要以直心來回答,意思就是要阿難尊者能夠捨棄徧計所執性,而取圓成實性。


  「直心」是不隱諱、無虛假的心。《起信論》說:「直心正念真如。」又佛經上說:「直心是道場。」所以,學佛修行的人,直心是很重要的。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一道」是直心之道,這是世尊進一步指出直心的重要,於是就說:十方一切如來,都是依著同一直心之道出離生死。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就是說明直心對佛法的利益。「心言直故」是心直言也直。內心直說話就會直,因為講話是從心裡所表達出來的,因此,心直的人,講話必然就是直的;語言是心之聲,內心想什麼,所表達出來的語言就是什麼,人因為有虛偽的心,有想要欺騙人的心,才會講出虛偽的話。心和言如果率直,就是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都沒有委曲之相。


  「始」是發心的開始;「終」是究竟的佛果位;「乃至終始地位」是最後和開始的地位,就是從發心學佛開始,直到成佛為止,叫做「終始地位」。「中間」是從始至終的過程,就是菩薩五十五階位的歷位修證。「永無諸委曲相」表示從始至終,中間所經歷的修證,都能夠從中道實相中,流入於佛的智慧海,不會偏執於空有二邊,所以「永無諸委曲相」。相反的,如果因地不真,果就會遭受迂曲,因此,世尊就先向阿難尊者說:必須要以直心來酬答 ── 要以誠實沒有彎曲的心,來回答我所問的話。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