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與拾得
書籍目錄
一 ~ 八
九 ~ 十六
十七 ~ 二十四
二十五 ~ 三十二
三十三~四十一
四十二~五十
五十一~五十八
五十九~六十一
寒山與拾得

寒山與拾得



  閭丘胤到任後,即往國清寺參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訴閭丘胤說:「他們倆是瘋顛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了。」胤以為不可,於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廚房。即叫寒山、拾得!胤見了兩師,立即伏地頂禮。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上,弟子閭丘胤在此向您頂禮。」
  寒山與拾得先顯出訝異的眼光,接著問說:「是誰告訴你的?」


  「豐干大和尚。」
  寒山、拾得二人即笑敖著奔向寒岩,胤也追至寒岩,寒山回頭說:「豐干饒舌!彌陀不事,禮我為何?」遂縮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豐干是彌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一佛二菩薩同時現身於國清寺,而該寺僧眾及一般信徒,那個認識他們是佛菩薩呢?這不也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的例證嗎?佛教化度不顯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說,信者亦尚有以為佛菩薩不夠慈悲,眾生這樣苦惱,還不來濟度!


  殊不知佛菩薩都是在因地即發大菩提心,以度生為懷,無時不在「念眾生」、「行度化」,不過眾生「不念、不識」罷了!不念佛,專等佛來接引,那是等不來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現在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認識,還是等於不見。就是佛來接你,你也絕不會跟著去的呀!

Bg D32

  在禪林寶訓中有一段名言,即寒山問拾得:「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罵我、騙我時,我將如何?」拾得答說:「你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等幾年,你且看他。」表面上我們看起來,這段話太消極了,其實在佛教上說,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前因後果,絕無脫序躐等的。


  就如度眾生來說,也是一樣,因緣成熟了,就有如瓜熟蒂落般,不費周章。常聽到的一句話:「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之人。」乍聽之下,好像佛陀不夠慈悲,怎麼只度有緣者,無緣的人就丟著不管啦!其實無緣者是待時機成熟變成有緣時再度,正如太陽無私廣被大地,但是你故意要躲在陰影底下,曬不到太陽光,這怎能怪罪於太陽的不公平呢?佛菩薩是不捨一眾生的,只是時機的早與遲罷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