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卿 弘法師開示
層層對治與慈悲喜捨
十二緣起的內容說的是,煩惱是一層一層集出來的。我們該如何面對第一個煩惱以至於第二、第三、第四?等等煩惱,它是一層比一層厚。
無明居最中心,它有一股力量一直往內拉,好像地心引力,使人飛﹙輕安﹚不起來。要破無明須要根本作意,假使你沒有根本作意就會有無明,若不想有無明就要根本作意。﹙若未通過此關,就要做第二關,叫做修「行」﹚,即修身口意行。
怎麼修身行?就是常常回來觀呼吸。比如說看當下的呼吸是否很粗澀,心臟是否亂跳,手腳是否不知擺哪裏,坐下、走路等行動是否很急躁。看好它,讓它有某種程度的安住。安住之後看當下的感受,以及我們在感受裡取了什麼相,用什麼角度在看事情。在可意的境界取喜歡的相,會有樂受,但若取不喜歡的相,就會有苦受不會有樂受;反之,在不可意的境界取不喜歡的相,會有苦受,但若不取不喜歡的相,就不會產生苦受。所以同樣的境界可以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感受;一樣的月亮,百萬種心情;同樣的下雨,每一個人的心情都不一樣。被罵不一定要生氣,被罵也有開悟的機會。這就是修意根的衝動。
口行是指我們說話的衝動,我們要說話必須先找個著力點開始,這叫尋伺。說話時,看著想說的衝動,練習說一個字馬上收攝,說一句語馬上收攝,說十句語馬上收攝,看說完有沒有想要再說的衝動,看看是因為慈悲而說,還是因為衝動而說,這就是修口行。無時不收攝說話的衝動,不戲論。正語是我們說話的五個條件,要適時、要實在、要柔軟、要有慈心、要有幫助。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若不符合正語五個條件,都是造惡緣,如果你不知道議論是苦啊,綺語是苦啊,惡口是苦啊,兩舌是苦啊,妄語是苦啊,你都不知道這是苦,你就不知道收攝啊!
修身行、口行、意行要配合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有很大的功德,可以轉一切粗煩惱為很好的東西。慈使我們的心清淨,悲使我們心境無礙,喜使心量廣大,捨就是再加強慈悲喜,慈悲喜如果有執著就要放下,這個捨就是一切放下,輕鬆起來。我們做一件事情,若想走更遠的路,就要懂得休息,知道什麼叫做輕鬆。若太緊就很難做事,所以這個捨代表放下、輕鬆。這就是在修行。
總 結
十二緣起,簡單講是要看我們煩惱產生的過程,那可是相當用力的。煩惱在最尾層,但它為什麼衝那麼快呢?這表示我們沒有看到,煩惱是從無明產生衝動,產生認識,產生身心的不平衡,產生六根不守護,以致於接觸時沒有明覺、沒有注意、沒有感覺,從接觸中產生不好的思考,產生對喜歡和不喜歡境界的認同與排斥,就開始用力,觸就是用力,用力才會開始形成,沒有用力就不會形成,形成後才開始有煩惱,因為開始想依靠,想抓住東西,煩惱才會生出來。這個意思是說,要有煩惱沒那麼簡單,好像要皺眉沒那麼簡單,是要用力的。
真正講出來,非常簡單,只是看你怎麼抓東西,怎麼放開。十二緣起,整個在探討如何用心,以及為什麼要在這裡用心和用力,不用力是很難有煩惱的。我們不要把用心當作用力,我從小就是這樣用,我天天這樣用,已經習慣了。其實不然,要起一個火,在古代不是那麼簡單,要用兩枝木棒磨擦再磨擦,你要生氣也是一樣,氣就是火,為什麼火氣那麼容易生起呢?如果你覺得生氣很簡單,那就是無明,其實生氣和皺眉都是很困難的,那是要很用力的。其實歡喜很簡單,生氣很困難;微笑很容易,皺眉很困難,你的想法為什麼相反呢?這叫顛倒妄想。
十二緣起有十二個過程,在老死之前有十個過程,有無明,有行,行就是種種身口意的衝動,而在衝動之後開始有認識,認識後接著產生身心的平衡和不平衡,身心就是名色,有了名色,就看六根如何對待境界,如何對待就是六入,對待就產生觸,六根若以「慈悲喜捨」對待就叫「明觸」,若以無明去觸就叫「無明觸」。那個觸是一個衝擊,每一個境界都是一個衝擊,眼看、耳聽、身觸、意想都是衝擊,這個衝擊會產生很多感受,若對感受有不好的認同,就會有很多喜歡、不喜歡、煩惱心、貪欲心,這個心生起就形成一些新的業,一直用力,不停地加油添醋就是取,取再延續下去,就會不斷形成、變化,而這變化、形成,就是有,如雨後春筍般,開始拼命地生,生就是煩惱,不該生的卻生了,煩惱就大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