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受和修學法教的正確發心
.如何修學此教法
.此教法的內涵

領受和修學法教的正確發心
等虛空無邊無盡的眾生,小至微細昆蟲的每個生命,都希望離苦得樂。但沒有一個眾生了解,在追尋快樂的過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帶來快樂;也沒有一個眾生明白,在努力避免痛苦時,會因惡行而導致痛苦。因此眾生不知不覺地悖離了快樂,陷入痛苦之中。
期待快樂又不放棄惡行,就好比把手伸進火裡卻不希望被火燒炙般。當然,沒有人願意受苦、生病、挨餓受凍 —— 但只要我們繼續縱情作惡,苦難將永無止境。同時,除非我們有善的行為、言語和思想,否則永遠不會獲得快樂。善行必須靠自己培養,買不到也偷不來,更不可能碰巧遇到。
我們的作為不外乎身、語、意三者。這三者中,身、語的活動無法自行引發:意決定了我們的所言所行。如果任由心意到處馳騁,只會滋生愈來愈多惡行,這正是我們累世在輪迴 1(samsara)中不斷徘徊流轉的原因。
1・輪迴:生、死與再生的不斷循環,其間充滿苦痛,今生只不過是個瞬間。
在無始輪迴和累世中,我們必會有過父母。事實因我們不斷受生,所以每位眾生 2 都必會是我們的母 親或父親。每當思及這些會為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無助地在輪迴中流浪,好像瞎子迷了路時,不禁會對他們生起強烈的悲心。然而,光有悲心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質的幫助。但只要我們的心還受制於執著,僅供給他們食物、衣服、金錢,或只付出情感,最多只能帶給他們有限和短暫的快樂而已。我們必須找到一條路,幫助他們從痛苦中完全解脫出來。而唯一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就是實修佛法 3。
2・衆生:字義上表「具有心念者」。
3・法:法有多種意義:此處指由釋迦牟尼佛及其他證悟者傳下的各種法教。傳法旨在教導衆生何者應為,何者應避免,而能自輪迴中解脫,證得圓滿佛果。
因此,在接受這些珍貴的法教之前,首先應該生起正確的發心,明白學習和修行的目的不是只為自己,主要是為了讓眾生從輪迴大海中解脫,並引領他們證悟成佛。這便是廣大圓滿的菩提心 4。
4・菩提心:在世俗諦上,是為了救度眾生離輪迴之苦而成佛的誓願與決心;就勝義諦而言,是超越一切槪念之空、悲不二。
菩提心,意即「覺悟的思惟」(the thought of enlightment)。它有兩個面向:一是為了一切眾生,二是智慧的開展。第一個面向是對一切眾生無分別的悲心,不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心中常存這種悲心,力行每一件善事,即使只是供一盞燈或念一句咒,都希望能利益一切有情,無一例外。
然而,要真正幫助所有眾生,單有悲心還是不夠。我們常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雙手癱瘓的母親無助地望著孩子被洪水沖走;毫無疑問地,她雖有悲心,卻無法解救溺水的孩子。因此凡是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引領他們獲致證悟之事,我們都必須劍及履及。我們應該了解自己何其幸運,能出生在佛住世,並傳授佛法的世界,得遇善知識,並接受其教導。現在正是我們善加利用寶貴人身,往解脫道上邁進的時刻。
俗話說:「人生可引領你至開悟,也可引領你入地獄。」依著所發的心願和所抉擇的方向,我們可以成為聖者,證悟佛性,也可以變成十足的惡棍,死後直墮地獄。佛法的教授讓我們能辨別這兩個方向,明示我們何者當為,何者應避免。
現在我們仍十分欠缺助人的能力。但如果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以祈願眾生離苦為動機,那麼不斷地發願終會實現。動機引導行為的動力,就像灌溉溝渠將水引至所需之處一般。每件事都取決於我們的動機。如果我們全部的希望只是福壽雙全,那我們最多也只能達到那樣;但如果我們盼望所有眾生都自輪迴解脫,我們最終也會達成這個無比崇高的目標。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將願力投往低下的目標。
從前,有位母親和幼子搭乘小舟橫渡湍流。到了河中央,水勢急高,小船行將翻覆之際,他們警覺大禍臨頭。母親心想:「願我子得救。」孩子同時想著:「願我母獲救。」雖然船沈了,母子雙雙溺斃,但因其祈願的清淨和力量,使兩人即刻往生殊勝的淨土 5。
5・淨土:諸佛智慧之化現。依佛之三身有不同層級。有些只有佛能見;有些是菩薩亦能見:有些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則投生其中的凡衆也可見。我們可經由不斷憶念下列四事,得以往生此種淨土:
1)淨土的功德。
2)慇切祈願往生淨土。
3)令眾生皆得大樂之發願。
4)累積福慧資糧。
菩提心的另一面向是智慧的開展,證悟空性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這兩種菩提心 —— 慈悲的善巧與空性的智慧,應永不分離,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徒具悲心不足成佛,僅靠了悟空性亦無法得證。
用一般的動機行善,必會帶給我們某些快樂,但那只是曇花一現。這種快樂很快就消失了,我們在輪迴的無助漂流仍將持續下去。反之,如果我們所做,所言、所思的一切皆出自菩提心,快樂就會不斷增長,永不枯竭。發菩提心所行之果,不同於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遠不會被憤怒或其他煩惱毀壞。
因此,不管我們做什麼,心永遠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佛教教法著重於使心完美的原因。心是王,身、語為僕,必須聽心吩咐行事。是心產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懷疑;是心存有愛,也是心懷有怨恨。
所以,向內省察你的動機,因為這決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惡。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種顏色的布上,就現出何種顏色 —— 在黃布上是黃色,藍布上是藍色,諸如此類。同樣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現,你的心態替心著色,決定了行為的特質。心的本性並不是那麼遙遠或不可測知,它永遠是當下立現的。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麼樣子,你找不到有某種東西是紅的、黃的、藍的、白的或綠的;它既非方亦非圓,更不是一隻鳥、一隻猴子或任何東西的形狀。心純粹是認知和記憶無數念頭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緒是善的,那麼你已調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還未調伏心。
馴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認為:「佛是完全證悟者,觀世音菩薩 6 是悲心的化身,如我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不要氣餒,當你的發心愈來愈廣大,行善能力也將隨之擴展。現在你可能沒有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本領,但開展的方式就是修習佛法。如果你不斷發願利益他人,真正實現的能力自會顯現,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6.觀世音菩薩:大悲之佛,此偈頌所述之修持主尊。
所有的困難皆導因於不顧他人。無論你做什麼,都應常常端詳自己的心性之鏡,檢視為自己、為他人所做所為的眞正動機。慢慢地,在任何環境下你都能開展出馴心的能力;同時藉著跟隨往昔成就者的腳步,在一生中便可證悟成佛。善心好比一塊金光閃耀的沃土,能以其黃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語、意未曾調伏,要獲致任何證悟的機會是很渺茫的。時時留意你的念頭、言語和行為;如果身、語、意走錯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學都將徒勞無功。
輪迴是指眾生的行為受到無明煩惱所擺布的情境,自身的痛苦無所不在:涅槃則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成佛。如果我們任由心隨著負面的喜好遊走,自然會走上輪迴之路。現在我們正處在十字路口:我們很幸運地在有佛出世,並傳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為人;我們遇到能傳授佛法的善知識,接受他的教導,同時身心俱全,可實修其教法。現在端看我們的決定:是要以帶領一切眾生到達證悟的殊勝之境來攀登解脫道?還是要往下墮入更深、更難以逃脫的輪迴迷宮?
如何修學此教法
續讀下文按這裡↙,再點收起
續讀下文按這裡↙,再點收起
藉由佛法的教授,我們可以帶領所有眾生臻至圓滿佛果。因此,當我們領受法教時,去除讓我們無法清楚了解法教的習染 —— 斷器三過 1、六垢2 和持法五失 3 —— 是很重要的,否則修學這些教法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請以全然的正念專注於這些教法之上,同時廣修六度 4 。
1・斷器三過:
1)不留心法教,猶如倒放之壺,所到之物皆被糟蹋。
2)遺忘法教,猶如底有破洞之壺,所倒之物皆被漏盡。
3)以惡念聞法,猶如含毒之壺,所倒之物皆被毒染。
2・六垢:
1)以驕慢心聞法,認為自己足可媲美上師。
2)缺乏信心聞法,專挑上師與法教的毛病。
3)冷漠對待法教,認為有無受法皆無關宏旨。
4)不是被周遭事物分心(掉舉),就是內弛而昏昏欲睡(昏沉)。
5)煩躁,認為講法太冗長或外境無趣。
6)氣餒,認為沒有能力修法或證悟成佛。
3・持法五失:
1)牢記句子,但不記得意義。
2)牢記意義,但不記得句子。
3)牢記句、義,但不解其旨趣。
4)牢記句、義,但搞錯順序。
5)牢記錯誤之義。
4・六度:能脫離輪迴的超越之行或圓滿之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之所以超越,係因超越了對世俗布施、持戒 …… 等的執著。
此教法的內涵
我們在此修學的教法是以《前、中、後三善道》為名,附題是《見、修、行的修法——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作者札・巴楚仁波切是大菩薩寂天(Shàntideva)1 的化身。終其一生,他示現出完美無瑕的戒行、無盡的慈悲、深奧的智慧,以及對世間俗務的全盤出離。
1・寂天菩薩: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著有《入菩薩行論》之大班智達,其中廣泛描述菩薩慈悲道之最基本和重要大乘經義。
佛陀以其善巧方便和無量慈悲開示了許多廣大甚深的法教,全收集在三藏 2(Tripitaka) 中。解釋這些法教的「論藏」3(Shāstras),不是佛陀所親撰,乃是由其後歷代的佛教大師 —— 為人所稱頌的印度班智達(panditas)及西藏博學的成就聖者所寫成。巴楚仁波切所寫的這個教法,即是此論藏或釋論的一例。
2・三藏:字義為「三個籃子」。律藏為佛陀建立的在家、出家戒律之總彙。經藏為佛陀之講經。論藏詳述宇宙和衆生之形成、結構與過程,並將成佛之道上各次第予以分類。
3・論:在九種論中,只有1)、6)、9)有效,其他六者應捨棄:
1)適當主題之論,
2)不當主題之論,
3)無意義主題之論。
4)為求作者名聲之論。
5)為激發矛盾之論。
6)為啟發靈性修持之論。
7)欺瞞之論。
8)非出於慈悲之論。
9)能令解脫輪迴下三道痛苦之論。
所有不同的法教,最終皆為了要證得解脫。其多樣浩瀚,正反映出修行者的各種根器與特性。《前、中、後三善道》特別以易懂易修的方式來陳述,但仍完整涵攝了小乘(Hinayāna)和大乘 4(Mahayàna)法教的精要。
4・小乘乃為自身尋求自輪迴中解脫者之道:大乘則為利益一切眾生之故而求圓滿證悟。
一如傳統,這個教法可分為三部分:緒論、正文和結論。每一部分皆有其特定的主旨:首先討論末法時期的衰敗和眾生的強烈痛苦;其次闡明經乘 5(Sutrayāna)和密乘 6(Mantrayāna)的見、修、行;最後是要從日常俗務中解脫出來。
5・經乘:釋迦牟尼佛所說法之佛經總集,分為大乘及小乘經典。
6・密乘:釋迦牟尼及其他諸佛所說法之密續總集。不僅闡述化身佛境界,亦談及報身佛、法身佛之微妙和究竟境界,又稱金剛乘。
第一部分,力促我們內省自己的過失和輪迴生活的過患。如此我們才會認清自己庸碌地忙於事業和其他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無非是自欺欺人之舉,因為我們都受好惡所縛,貪愛友人而怨恨仇敵。了知這些是多麼無意義,自會對其厭煩而開始產生強烈徹底的出離心。這種企求解脫的決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因為只有當我們洞悉輪迴的過患時,才會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開示「在輪迴中,無一非苦」,此乃四聖諦 7 的第一諦。眾生都在追求快樂,但由於無明,所作所為都恰與能真正帶來快樂的做法相違。他們不能了解真正的快樂唯有了悟佛法,而被自心所造作的貪愛和瞋恨盤據,陷入妄想之網中,在痛苦中打轉而無法自拔。
7・四聖諦: 1)苦——應知苦諦。 2)集——應棄苦因。 3)滅——應達滅諦。 4)道——應證此道。
現今的世紀被稱為末法時期 8或餘法時期,是因為它僅殘留了遠古偉大黃金時期的少許完美特質。今日的人們悖離佛陀的法教,只有極少數的偉人真正遵循佛法生活著。每個人都極度渴望幸福,但這個時代盛行的觀念和生活型態只帶來更多痛苦。
8・末法時期,即梵文 kaliyuga:「殘破時期」或黑暗時期,久遠前黃金時期之圓滿,只剩下毀墮的殘跡。尤以下列五種衰敗為甚:
1)命濁——壽命減少。 2)劫濁——環境惡化。 3)見濁——眾生見的毀壞。 4)眾生濁——才能退失。 5)煩惱濁——煩惱障增多。
第五偈之注解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活在三惡道中的巨苦是如此劇烈得難以想像。地獄道的眾生被難忍的炙熱與嚴寒折磨;在餓鬼道中,是無 法想像的饑渴交迫:畜生道在無知愚癡中,被奴役剝削,深受恐懼之苦。即使我們無法全盤了解這些惡道眾生的感受,難道不應當至少想想自己在這一生的作為所帶來的痛苦嗎?
如同噶當派(Kadampa)的聖者會說的:「最好的教法,是能照亮我們內隱過患的教法。」首先,我們應當銘記輪迴是苦,然後認清自己的過失,找出過失的原因。痛苦的本源是無明,而無明的本源則是誤認有「我」。殊勝的月稱菩薩 9(Chandrakirti)曾說:
9・月稱菩薩:生於印度南部某婆羅門家族,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譯註:月稱菩薩應是佛護的再傳弟子,為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亦即密乘於印度佛教興起之時期,約為西元七、八世紀,距龍樹菩薩的二、三世紀有別)。為一著名學者,證得殊勝成就並以神通聞名。例如由畫中母牛擠乳供給僧團,用神通號令石獅怒吼而退敵。是那瀾陀佛學院的教師,會在此與得觀世音菩薩親助之月官辯論達七年。此處係引述月稱菩薩《入中論》(Madhamaka vatara)中有關悲心啟敬偈。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執著於我的身體、我的心和我的名。我們努力排除自己不喜歡的,抓取自己想要的。這是執著,也就是自我的基本作用,是痛苦的根源。
為了使我們思考末法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行止的,此教法的第一部分旨在澄清我們對輪迴的認知,並啟發我們對輪迴產生深切的悲感。這會使我們產生強烈的動機,將自己從各種習氣和無明所造就的永恆痛苦中解脫出來。但不管動機多強烈,單有動機還是不夠。之後我們所需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換言之,即我們要如何修習佛法。
第二部分解釋如何將對治所有輪迴染污的佛法真正用於實修。它詳釋佛陀教法的核心 —— 大乘的見、修、行。藉由修持這些教言,過去因無明所造成的業果和染污將被淨化,所有本俱的解脫和證悟特質將得以彰顯。在這些教法中,特別著重諸佛慈悲的化現 —— 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禪修教導。
首先,必須徹底建立正確的「見」。建立見,意味著對勝義諦的完全信解,了知情器世間雖然顯明、有用,卻全無任何究竟的實性。這種對萬象「顯而空」的見,是開展出完美佛果的種子。對見的正確了解是建立見的第一步。然後,為了把見和自己內在的體悟相融合,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持,這就是「修」。在任何時地皆能保有認見的修持,則是「行」。透過見、修、行三者持續結合,修持佛法的「果」會完全成熟。誠如俗諺所說:「當牛奶被細心地攪動,奶油就製成了。」
修行的果是什麼呢?溫柔與持戒代表了悟(under standing),了無煩惱則是禪定的徵兆。這些和所有解脫的功德,會在我們的生命中札根,並自在地顯現在行為中。建立 “見”,就好比了解某種特殊工具的特性和效用;修是去購買這工具,並學習如何使用;“行” 是隨時嫻熟地使用;“果” 則相當於用它所達成的完美任務或成品。
此教法的第三部分,說明修持的成對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免除俗務的羈絆,並能與教法融為一體。當我們對輪迴生出強烈的厭離心,克服輪迴能帶來幸福的妄念後,將自己浸在佛修行中,日增的自在會自然現起:我們不再被引發痛苦的事物誘惑。唯有將心轉離俗世的目標,發展眞正的出離決心後,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