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欽哲仁波切的智慧傳承
〔英文版序〕

在本書中,十九、二十世紀的兩位偉大上師敘述了完整的學佛之道:從最基礎的發心開始,臻至超越心智概念所能及的 —— 對究竟真理的直接體悟。
原文是由十九世紀末最傑出的佛教上師之一的巴楚仁波切所寫的長頌。巴楚仁波切言行一致,生活方式一如其教導:他遍歷東藏(康區),棲身於山洞或林間,遠離一切財富、名位和我慢的陷阱;為人耿直,不能忍受欺騙和偽善。初次見到他的人不免被震懾;但熟識他的人,無不深受其智慧、學識、幽默和深切的慈悲所影響。
這篇長頌是巴楚仁波切住在漢、藏邊界的一個僻遠山洞時,為一位親近弟子所作。在文中,他首先毫不留情地痛斥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虛矯和偽善,並歸結遠離此不實的泥沼,乃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其後,他扼要說明學佛之道的主要修行,始於認清世俗生活染污和無明的過患。他闡述了前行,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以及大手印(The Mahamudra)和大圓滿(The Great Perfection)的離思禪修。最後,他回歸原題,敦促我們嚴格檢視自己對物欲的偏執,並認真思惟我們真正想要如何度過餘生。
原頌的語法精煉,閃耀著機智與文采,詩韻天成,但不失其精要、明確和清晰。在英譯中,我們已盡力傳達原文的某些行文風格,但實無任何譯文可做到完全地信實(熟悉藏文者,可參考書末附錄之原頌)。
然而,在巴楚仁波切精彩偈頌的詩意盎然下猶有深意。此偈頌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簡潔、尤其是可茲記誦的架構,加上個別教導,以傳遞歷代師徒經由口傳教法、修行指導和私下相處所累積的大量經驗、知識和智慧。為了符合此需求,巴楚仁波切寫下這綜理教法、簡要且易於記誦的八十二偈,並配合口頭解說傳授給弟子。
儘管原頌中有許多偈頌被後代作者單獨引用而家喻戶曉,但唯有在活生生的口傳傳統和整部偈頌中,它們才能保有完整的價值。很幸運地,巴楚仁波切的弟子猶如前輩般嚴謹地修持、證悟並傳下了此一傳統。如今,在兩代之後,頂果欽哲仁波切方能將此經驗與智慧的遺產傳給我們。
因此,欽哲仁波切的釋論遠超過僅是對原頌的詳加闡釋,更包括了巴楚仁波切得自其上師,上溯吉美・林巴(Jigme Lingpa)、龍欽巴(Longchenpa)到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暨無垢友尊者(Vimalamitra)等偉大上師的真實法教。
雖然釋論在此是以書的形式呈現,但請不要誤認這是欽哲仁波切經過一段時間構思、修改、校訂、調整與增刪而寫下的。這是他信手拈來之作,順口說出,未假片刻的中斷或思索。任何會親聆欽哲仁波切開示的人,都會熟悉這種非凡的風格。他甚少瞥看一眼原頌,就能自在地開示,不疾不徐,不卑不亢,不止不頓,彷彿是從記憶中讀取看不見的典籍。每個句子,不論多長或多複雜,都完整又合乎文法。而開示的主題也總是頭尾一貫,時間恰到好處,又能切合聽者理解的程度。此外,這種特殊能力並不限於某一特定的教派。欽哲仁波切精通各派教法,無論旅行到何處,他都能在任何教派的寺院內安坐,依其特定的傳承精確地傳法。
一九九一年九月,當本書的英譯工作進入最後階段,仁波切殊勝的一生也走到了盡頭,享年八十一歲。從早年起,仁波切終其一生都在學習、修行和教學。不論何時何地,仁波切總是流露著從不間歇的慈愛、幽默、智慧和莊嚴。他的每一行止,都是為了保存和弘揚所有形式的佛法。毫無疑問地,仁波切是當代佛教最偉大的典範之一。
年輕時期,欽哲仁波切就像巴楚仁波切一樣,在山林野地裡生活與修行。儘管後來的生活境況大幅轉變,但仁波切從未失去純樸的作風。這兩位傑出大師毋庸置疑的共通點,便是他們堅定契合教法的生活方式。他們超越了任何特定的文化脈絡,都具有啟發人們深入詰問自己生命抉擇的能力,並以深廣的證量和智慧,指引人們找到如實修持教法的道路。
就今日來說,書中揭示的問題仍如過往般鮮明而息息相關。欽哲仁波切親自選擇出版此法教,藉以啟迪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同時提供殊勝三乘佛法的完整綜覽與修持方法。巴楚仁波切鮮活鞭闢的偈頌,加上欽哲仁波切明晰踏實的詮釋,誠使本書成為完整精簡、不可多得的修行指引。
在兩位大師的信念裡,強調此教法應在生活中徹底實踐,才是如實體驗萬物的方式,就像不斷呼吸著新鮮空氣般。因此我們很高興能介紹這本書給大家,也希望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鼓舞,並將之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