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一、列名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己一、列名

己一、列名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徳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這句是標名與聲聞眾不同。「又」是再有大士也來聞法。「與」是共的意思。「大乘」,是簡別非小乘。〈法華論〉說:「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始名大乘。非一稱「眾」。「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為大道心成就眾生。此事上求下化,悲智雙運,自他兼利的美稱。菩薩兩字,有通有別,通則三乘聖賢,皆可稱為菩薩。如涅槃經說:「須陀洹亦名菩薩,同求無生智故。」法華經也說:「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約別義來說,則有三意不同,稱為菩薩。一、就願心求果不同。已發上求下化大菩提心的眾生,可稱菩薩,餘則無上求下化願心,不得稱菩薩。二、就解心悟理不同。

菩薩

   凡夫著有,二乘住空,不會中道,不契實相,不名菩薩。唯有依大乘菩薩藏修習,信解現前,妙捨空有,契會中道實相,此人得稱大道心眾生。三、就依教修行不同。聲聞聞佛說四諦教音聲悟道,緣覺聞佛說十二因緣,或自己緣生滅義理證果。唯菩薩聞說六波羅蜜,依此行於自他兩利,修集福慧兩嚴,究竟則名為佛,是故得稱大道心成就眾生。地持經說:「聲聞緣覺,但能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他。」今解菩薩,必須善知通別。如是等諸大菩薩,共集一處,稱為「俱」。

   「普賢菩薩」,又名徧吉。普即徧,賢即吉,字異義同。德周沙界曰普,位居等覺曰賢。最先列普賢,因他是諸佛長子的緣故。如行願品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又表此經所說,行願為重故,修普賢行願,必得往生成佛故。如行願品說:「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我今廻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再因華藏海眾,同歸極樂,圓滿佛果,普賢為啟發人,故先列。

   「妙德菩薩」,梵語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妙首,又云妙吉祥。此三名,妙首表信願為首,妙德表念佛功德,妙吉祥表念佛法門,行契中道,最為吉祥。如是三名正可代表本經宗要信願念行四門。在彌陀經中,稱他為法王子,佛為法王,菩薩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在一切真子中,文殊智慧第一,是過去七佛的老師,而且早已成佛,名為龍種上尊王佛。又是現在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的化身。為什麽叫他為菩薩呢?因為他是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之一,雖然是佛,隨機應化,倒駕慈航,到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示現菩薩,助佛宏化。把他列在普賢之後,是表示淨土法門的本經,非有如文殊的大智,不能究竟信解。又表唯得根本智,才能圓滿普賢行故。

   「慈氏菩薩」,梵語彌勒,此云慈氏,是姓。他的名字叫阿逸多,此云無能勝。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是娑婆世界當來成佛的補處,菩薩現在兜率天內院,為諸根熟勝慧菩薩說法,以究竟嚴淨佛國為他的要務。為什麽慈氏菩薩列第三呢?是表示必須以唯識心圓明,得入圓成實,才能圓滿文殊智與普賢,轉八識成四智,成就淨土依正莊嚴故。智行圓滿的極樂殊勝果,皆唯識現故。此與本經皆趣完全相合。又彌勒菩薩是當來佛,堪任付囑流通。故此經中,釋尊有幾處都是指名對他而說,無非要他擔荷大法,流通未來,普度群生。況此經在一切法滅後,仍留百年,龍華三會,必說無疑。

   以上是三位大菩薩,都是普現十方世界,教化眾生;而亦常在極樂,輔助彌陀,攝客群生歸於淨土。此三位恰好顯示:稱性的定與慧,行與証,福與智,方便與般若,緣起與性空,是相依相成的;究竟圓滿,就是佛(當來佛)。再說,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極樂。何以故?生西方即生十方淨土故。見彌陀即見一切佛故。能自度即普度一切故。不離見佛,聞法,不離親近眾僧故。有此勝益,所以華嚴海眾,亦皆導歸極樂。這種事情,是成佛度生的大因緣。這種道理,又是不可思議的秘密藏,我們千萬不要忽視。

」。等例其餘很多的等覺菩薩,不能一一詳列,故稱等。
此賢劫中一切菩薩」。此句是總舉此世界,這一階段中一切菩薩,都來參加聽經。賢劫,就是現在這一個中劫,名為住劫,因為有千佛應現出世,故名賢劫,又稱為善劫。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又以賢護等十六位為代表,皆是求無上正等証覺之士,故名正士。賢護,梵語跋陀婆羅,與如下十五位,都是同行同願,生生世世同為菩薩伴侶,所以共同參加聽經。
「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他譯本尚有慧辯才菩薩。賢護的意思,是善護身口意,而得三業清淨,這是行修說。慧辯才的意思,以四無礙辯才,化度眾生,這是約化他修說。其餘十四位菩薩,含意可分為七對來說明:

(一)思法與信解 —- 善思議菩薩,表善以思慧觀察教法。信慧菩薩,表信順教授而得了解。
(二)證空與涉有-空無菩薩,表內證諸法空性。神通華菩薩,表外以神通游化諸有。
(三)大慈與大智-光英菩薩,表慈光炬英,徧照十方。慧上菩薩,表智慧最上,通達諸法。
(四)自利與利他-智幢菩薩,表修二道五菩提而成佛,豎立一切智幢是自利。寂根菩薩,表威儀嚴肅,其心寂靜,防護根門以利他。
(五)法名與喻名-願慧菩薩,以法立名。香象菩薩,以喻立名。
(六)福嚴與慧嚴-寶英菩薩,表無量寶藏,自然具足,福德最勝。中住菩薩,表常住中道智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七)修行與斷結-制行菩薩,表依制化二法,定慧雙修,即是戒乘俱急。解脫菩薩,表既能戒乘俱急,定慧雙修,必得斷諸煩惱,而得解脫。
這十六位菩薩的名號,正是一切菩薩行的始終綱要,誰能說《無量壽經》不是菩薩行,不合菩薩道。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