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一、結前生後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己一、結前生後

己一、結前生後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市,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説,宜知是時,發起悦可一切大衆。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

   在那人壽很長,佛又在世的時候。法藏比丘,善根深厚,出生在世自在王佛的淨土,見佛聞法,發菩提心,經過五劫的長時,一直至心精進,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所有清淨莊嚴,為他修菩薩道之行門,這是結說前面至心精進。如是修已,以下是引生後面的發願。因此他的願,與衆不同,是經過五劫的‘’伏心菩提‘’,證得‘’明心菩提‘’ 以後,稱性而發的,名為發勝義菩提心(願),可得諸佛授記作佛。所以後文發願畢奧嗷嗷,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法藏菩薩,如前所説修圓滿已,再詣彼世自在王佛所,稽首頂禮佛足,繞佛三市,合掌而住,然後白佛言:世尊!我已經圓滿成就,思惟攝取諸佛國土,所有清淨莊嚴之行門。對於我所修所成的佛身淨土,以及如何方便攝化衆生,這一切本末因果,已明白於心,現證於智,我是絕對有自信,必得完成;假使不能滿願,我是決定不成佛的。

   講到這裡,深深感到:自己的業障實在太重,生在五濁惡世,又不見諸佛聖僧,修行的條件太差了。但也值得慶幸,能得出家,又得聞淨土法門,若能盡報精修,求願往生,也能與法藏菩薩所有願行,感應道交,必蒙大哲攝受,横超三界,直至菩提。兹錄古德詩二首,願與諸同學共勉!

   朝朝暮暮道心中,歲歲年年佛事同,一往進修安樂界,六時朝禮法王宮。方袍不厭香烟黑,坐具何妨手汗紅,如此出家今有幾,灼然認得主人公。

   千經萬論不虛標,共指西方路一條,念念刮磨心垢淨,時時防護道芽焦。棲蓮始覺身安穩,得果通傳地動搖,漫費工夫推甲子,娑婆大劫只崇朝。

   就在法藏禀白佛後,世自在王佛,便很歡喜的告訴法藏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應該,把你所修所證,而又要實現的願心,可以對大衆宣說,這是最適合大衆需要,而又是最適宜的時候。為什麼?因為你説出殊勝的心願,可使一切人天大衆,發起歡悦的心,又可以令眾生有所依怙,不致於沉淪生死,無救無依。同時也能使一些二乘人,聽到你的大願,回小向大,發菩提心修淨土行。還有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聞你說已,可以效法你,修行此淨土法門,也能修習攝取諸佛淨土。以此因緣,致使同你一樣,成就佛身淨土,一生便可滿足:誓學無量法門,誓成無上佛道,誓斷無盡煩惱,誓度無邊眾生,這四大誓願。

   世自在王佛,所以這樣讚勉法藏,趕快對大衆宣說,是因為法藏已明心見性,稱性的願心,必有稱性的願果,對衆生是有莫大真實的利益。此時的法藏菩薩,已知一切世界,是我們一念心所變現執持。一切諸佛,是我們一念心所成就。一切衆生,心性本淨,本無生死。柢因忽爾情生,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遂成輪廻生死,頭出頭没,無有了期。因此起大悲心,發稱性的四十八大願,度一切衆生,出三界,了生死。永離衆苦,但受諸樂,斷除虛妄,還得淨心,究竟不退,直至菩提。

   當知:心性空寂,無有五濁。所以法藏菩薩,隨順心性空寂,而發願莊嚴最好的佛土。心性妙圓,具諸相好。所以他隨順妙圓的心性,發願成就最微妙圓滿的淨土。心性無礙,現六神通。心性真常,無有斷滅。心性無量,重重無盡。心性無外,如春風廣被萬物。心性無內,如明鏡悉現衆像。心性光明,如日普照。心性平等,如地普載。法藏皆一一隨順自性清淨心,發願嚴土熟生。故知所發四十八大願,無一願而非 心性本具無漏功德,即以自心莊嚴自土。如水赴海,如響應聲,一切願心,一切功德,皆不離自心。因此他一一願皆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法爾如此,不是誰能給他的。如是心,如是願,如是果,如是報,如是利益眾生,皆是不可思議;所以諸佛都出廣長舌,説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凡是有志修行淨土法門的道友,必須從這裡信入,也必須依這樣發願修行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