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三 列上首名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己三 列上首名

己三 列上首名

Bg D90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婆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消文):他們的名字叫做: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婆尼沙陀等,這六人為上首弟子。
 (分釋):己三列上首名,是從廣列聽眾下第一的聲聞眾所分出來的。列上首名,是把這些上首弟子的名字列出來,就是提出常隨眾中上首的六位弟子。


  其名曰 是說在前面所講的這些無漏大阿羅漢,到底是那些人呢?他們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
  大智舍利弗 「大智」是大智慧。在世尊的聲聞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的,所以稱為「大智」。在菩薩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文殊師利菩薩,因為這裡是列出聲聞弟子,所以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


  「舍利弗」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鶖子」,也叫做「鶖鷺子」。鶖鷺,是一種鳥的名稱,就是春鶯。因為舍利弗的母親眼睛非常的明利,就像鶖鷺鳥一樣,所以他母親的名字稱為「舍利」;「弗」是兒子的意思;舍利的孩子,就稱為「舍利弗」,在《般若心經》中,翻譯做「舍利子」。舍利弗在母胎的時候,就能夠寄辯母口,他在母親胎內的時候,他母親的辯才忽然好起來,所以叫做寄辯母口。他七歲的時候,就有辦法在辯論中贏過當時很有名的論師。


  若論起這位舍利弗尊者,他在過去因地中,已經證到金龍佛位,因為慈悲心切,所以倒駕慈航來幫助世尊弘揚佛法,做為世尊的弟子。在《阿含經》中說:「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為第一。」這是世尊讚歎說:在我的佛法之中,智慧無窮,能夠決斷種種的疑惑,是舍利弗為第一,所以名為「大智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 「摩訶」是大;「目犍連」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為采菽氏;「菽」是山中的一種食物,就是豆類。因為他們的祖先,入山修道,采菽為食,所以取名為采菽氏。因為親近世尊而出家的有很多位目犍連,為了揀別其他的目犍連,所以用「摩訶」二字。目犍連本來的名字是「拘律陀」,這也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無節樹」,沒有節的樹木,叫做無節樹。目犍連尊者的父母本來沒有子女,為了想要擁有子女,就去祈禱拘律陀的樹神,因而才生了摩訶目犍連,所以就取名為「拘律陀」。


  在《阿含經》中,世尊說:「我佛法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為第一。」在世尊的十大弟子中,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的尊者。雖然他的神通第一,但是卻仍然沒有辦法救度他的母親。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母親罪業深重,不是目犍連尊者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夠救度,必須要仗著眾僧的力量才能救度。而要
在什麼時候去救度他的母親呢?世尊教他在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眾僧自恣之日,以供僧的功德,來救度他的母親,這是另有一段因緣的。有一部《盂蘭盆經》,就是記載目犍連尊者救度母親的因緣。


  摩訶拘絺羅 「摩訶」是大;「拘絺羅」譯為中國話為「膝」,合起來是大膝,表示這位尊者的膝蓋很大。這位摩訶拘絺羅,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他平常和他的姊姊─舍利弗尊者的母親辯論時,每次都辯贏,但是自從他的姊姊懷了舍利弗之後,他姊姊的辯才忽然間好起來,他每次辯論都輸給姊姊。他心理想:在姊姊肚子裡的這個孩子,一定是一位大智慧的人,所以姊姊的辯才才會變得那麼好。


  他又想:他的外甥以後出生,做為舅舅的我,要是辯輸他了,豈不是很沒有面子,所以他就發奮到南印度,去研究十八種經和四種吠馱典。「吠馱典」是當時婆羅門教的典籍。他非常認真的研究這些經典,以致於沒有時間剪指甲,他的指甲長得很長,因此被封為「長爪梵志」。


  這位摩訶拘絺羅,在南印度研究很久的時間,也學了很多道理回來,他想他的外甥不曉得辯才有多好,想和他的外甥辯論看看,可是到了他姊姊家裡一問,才知道舍利弗已經被世尊度去出家了,他心裡想:「佛到底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為什麼會這麼大膽,竟敢度我的外甥去出家?」於是他就到世尊那裡,要把他的外甥討回來。並且很自負的向世尊說:「我要和你辯論,假如我能辯贏,你就得把我的外甥還給我,我如果辯輸了,我的頭就給你。」世尊答允了。


  他想我所學的智慧書,也就是四吠馱典等等,今天正好可以用來大顯本事,所以非常的高興。他自認為自己的智慧比世尊還要高,他看不起世尊,因此不贊成他的外甥跟隨世尊出家,這就是一種世智辯聰的
貢高我慢心。世尊對他說:「要辯論應該要立一個宗旨,我先讓你,由你來立論題,你的論題是以什麼為宗旨呢?」摩訶拘絺羅想要一下子就把世尊的口封起來,讓世尊沒有辦法開口和他辯論,所以就說:「我是以一切法不受為宗。」


  什麼是一切法不受呢?「不受」就是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承認的意思,「一切法不受」就是我什麼都不承認,你說對我也不承認,你說不對我也不承認,說好也不承認,說不好也不承認,這樣的話世尊要怎麼開口跟他辯呢?他想:只要所說的話都不接受,世尊就不能開口了。可是世尊的智慧比摩訶拘絺羅更高超,於是就問他:「你要以一切法不受為宗,而你自己所立的宗旨,到底是受還是不受呢?」世尊的這句話,說到要害之處!


  摩訶拘絺羅想:我若說接受自己所立的宗旨,豈不是和自己的宗旨相違背嗎?因為所立的是不受為宗,一切法不受,就是包括了我自己所立的宗旨,如果接受,就違背了自己的宗旨。但是若不受,也就等於不承認自己所立的宗旨。自己所立的宗旨,自己都不承認了,這個宗旨就不能夠成立了。拘絺羅想來想去,要承認也不是,不承認也不是,理屈詞窮,沒有辦法回答世尊的話。


  這時他一想:糟了!我跟世尊打賭說,如果我論輸,我的頭要給他,世尊會不會斬我的頭呢?想到這裡,他拔腿就跑,跑了一會兒,心裡想:「我是一個大丈夫,既然說出話了,就應該要履行約定。」於是又走回到世尊的面前,告訴世尊:「請你把刀拿來,把我的頭斬去吧!」世尊告訴他:「我佛法中,不要你的頭,只要你的頭髮。」意思是要你把頭髮剃掉出家修行。摩訶拘絺羅本來是去學婆羅門教的吠馱典,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貢高我慢心很重,


  但是跟世尊一辯論,就被世尊所屈服,於是就向世尊謝罪,求度出家。他學習吠馱典籍多年,其目的就是要成就辯才,要辯贏其外甥,他的辯才確實很好,因此世尊說:「我佛法中,得四辯才,觸問能答者,拘絺羅為第一。」摩訶拘絺羅尊者,是世尊會下辯才第一的尊者。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是印度話, 翻譯為中國話叫做「滿願」,是這位尊者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也是印度話,翻為中國話叫做「慈女」,是這位尊者母親的名字;把他父親與母親的名字合起來,名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譯為中國話是「滿願慈女子」,簡稱為「滿慈子」。「滿慈子」善能分別義理,世尊在《阿含經》說:「我佛法中,善能廣說,分別義理者,滿慈子為第一。」這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這部《楞嚴經》中,也是請教世尊道理的一位尊者,他所請教的是:「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然是清淨本然,為什麼忽然間會生出山河大地呢?這是我們所必須要研究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世尊有很詳細的解答。


  須菩提 「須菩提」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空生」。因為他出世的時候,家裡倉庫的金銀財寶,忽然間都空了,所以叫做「空生」。而他出世沒有多久,所有的庫藏財寶又都顯現出來了,所以又叫做「善現」。他出生後,他的父母親去占卜問卦,得知這個小孩是既善且吉,所以又叫做「善吉」。須菩提尊者常常修無諍三昧,「無諍」是無諍論,因為所修的是無諍論三昧,所以不會和別人諍論。在世尊的弟子中,是解空第一,所以世尊講《金剛經》的時候,是以須菩提尊者為開示的對象。須菩提尊者在過去劫中,已經證到青龍佛位,他過去的深本,是不可思議的。


  優婆尼沙陀 「優婆尼沙陀」是印度話,翻譯為中國話叫做「塵性」;因為他是觀塵性空,而證到果位,所以名為「塵性」。在《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中,優婆尼沙陀向世尊說出自己所證的圓通。他說:「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這是表示自己學佛修行時,乃是觀不淨相,生大厭離,因此了悟世間一切法都是不淨的,同時也體會世間一切法都是空的,更進而能夠了悟空色不二的道理,成就無學道,世尊就印證他名為「尼沙陀」。


  等 就是等及──包括其他的弟子。當時世尊要講這部《楞嚴經》,阿羅漢弟子,總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這裡只列出六位上首弟子為代表,其餘的都沒有列名出來,因此,以「等」字來包括其他未列名出來的聲聞眾弟子。


  而為上首 上述舍利弗等六位,是世尊的上首弟子,就是說這六位大比丘眾,是大眾中上座的首領。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