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這三句經文,是擧出這次參加聽經法會的菩薩,有多少數目。那是多得不可稱量,不可計算,而且都是像普賢,文殊,彌勒,如是相等的等覺菩薩。一時來會,是說同一時間,來參加法會。
其他譯本,還列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天色天梵天淨天,各有多少,一時雲集。可見釋尊這次講〈無量壽經〉的法會,是非常隆盛,而且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我把本經證信序講完,對於讚歎菩薩功徳,也照經文含義,簡要說過。為什麽要這樣讚歎呢?我覺得有七種意思,須要如此稱歎。
第一,提示菩薩,若依二道五菩提的次第,而成就種種功徳,這是難行道。欲得菩薩行不退轉,那非修滿一大阿僧祇劫,登別教初地不可。因此,釋迦世尊,大悲愍念末法眾生,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有幾人能做到。所以格外施恩,特說此經,令初心菩薩捨難取易,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便得行不退及念不退。真是「五濁眾生咸作成佛,千經萬論皆未談。」
第二,佛又恐眾生,心存狹劣,不發大心,只為自了,求生淨土,那又有違佛出世說法度生的本懷。因此在經前序分,由結集人來讚歎菩薩所有功德。在經中,由佛詳細介紹彌陀因地,如何發大願,修菩薩行,才得成就極樂世界,才得成佛。又為我們說出極樂世界菩薩,所成就的種種功徳。這無非要令淨業行人,去狹小心,除下劣見,必須發大菩提心,勤修淨業。往生極樂,是為了成就菩薩種種功徳。
第三,為了令眾生識取進修的次第:
(1)先要知生死苦。如釋尊游四門而出家,本經下卷所說三毒十惡的因果皆是。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學道的通途。
(2)次要知解脫生死的方法。如釋尊出家修道,離欲梵行,本經所說上輩往生皆是。
(3)當與一切眾生同超生死。這就是前面所讚歎菩薩的功徳,自利利人。及本經所說,三輩往生,皆要發菩提心。願與一切眾生,同得往生成佛。
(4)要與一切眾生,同超生死,那就最好依淨土法門而修,才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可與眾生速超生死。
(5)既知修淨土法門,更要如本經所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發願回向,往生極樂。不但決定捨此報身,必超生死,而且可以生則不退,一生能得圓滿二道五菩提。這是五濁末法眾生,唯一可以進修的坦途,稱為易中之易,徑中之徑。
第四,顯示佛說本經,在一切菩薩藏中,是通中有別,別中有通。念佛往生淨土是別,二道五菩提是通。不過本經著重先別後通,先求往生,然後一生圓滿五菩提,此名為勝方便,易行道。這完全是對症下藥,契合末法五濁眾生的根機,不能不如此。如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第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大乘佛法的心要。在歎德中,為我們指出「萬法唯一心,一心具萬行。」與本經念佛的法門,旨趣完全相同。心不念佛,心不是佛。心不作佛,心不成佛。所以本經上卷,就是說是心作佛的事理因果。下卷便雙明:心淨生淨土,心穢受輪迴的事理因果。欲令一切眾生,知苦斷集,還復淨心,同生西方,不入退地。我們應該如此去體會,才能真實了解歎德的意義與必要。
第六,歎德一科,自始至終,都是上求而後下化,自利才能利人,這是一切菩薩行的軌則。正與本經大綱上求下化,完全一致。欲學大乘,豈可不聞此經。總之,讚歎菩薩,就是勉勵自己,大家必須即知即行,隨分修習;不然,說時數寶,那就毫無意義了。
第七,無量無數的等覺菩薩,尚且來聽此經,聞法修行,何況我們是博地凡夫,福輕慧淺,怎麽可以不聞此經,不修淨土法門,不積集菩薩功德呢?無非要一切見聞者,見賢思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