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二、宣說大願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己二、宣說大願

己二、宣說大願


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説之。

   法藏比丘,禀白於世自在王佛,唯願慈悲俯垂,聽我宣説殊勝大願,而且加予詳細審察,我所發的願,是否恰當。如我稱性所起的大願,實是無量無邊,但我把它歸納為四十八項,當然也可以圓滿具足。現在我就將四十八大願,完全對佛說之,敬請大慈垂聽。

   關於法藏菩薩,所發誓願,現存五種譯本,漢譯、吳譯都是列二十四願,宋譯三 十六願,唐譯與今譯本,同為四十八願,而且願文的先後次序,也是相同。幾種會集本,有用廿四願,也有用四十八願的。如夏蓮居會本,雖列二十四願,但即包含四十八願,在會本的每願下,他都加以註明,這一願是含那些願。由此可見,唯有四十八願,才足以代表淨土法門的精神與思想。

   四十八願的内容,是包括上求下化,而且是集諸佛淨土的大成。其中屬於上求的有七個願,願成佛身三願,願求淨土四願。屬於下化的有四十一願,含化處、化衆、化法、化果。詳見附表四説明。可見這四十八願,是以大悲為體;因於衆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唯有稱性所起的大悲心,能於一切衆生其心平等,且能視若自己,作饒益衆生的事業,則得成就無上佛果。

   以法藏菩薩的大願,比對其他大乘經的本願。如《小品般若經》的六願,阿閦佛的十二願,藥師佛的十二願,《大品般若經夢行品》的三十願,的確唯有彌陀本願,可說最超勝最圓滿。原因是法藏菩薩,不但聽佛為他介紹了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天人善惡,剎土麤妙的情形,而且是親眼見到。更難得的,是經過五劫的至心精進,思惟攝取,把一一佛土的微妙莊嚴,全部吸收,缺失不理想的方面,完全避免。所以這四十八願,是最理想而完美的佛國建設圖。這一佛國,又經法藏菩薩,不可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修行成就,即是現在西方的極樂世界。最殊勝完美的願心,已成殊勝圓滿的佛果。有如世自在王佛所説,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

   以諸佛的本願來説,這是大乘佛法的特徵。雖然各有不同,無非諸佛因地,與衆生的緣,各有差别。所以有重視道德的,文化的,宗教的;也有重視現生利樂,或重解脫生死的。最好的,是重在令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這四十八願,是重同成佛道,但亦兼有前面幾種,是最超勝圓滿,現在略為説明:

   (一)就宗教意義説:一般宗教,都無非要滿足衆生,對生命無限延續的希求。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五願,即是為此而發。
   (二)就文化意義說:世間一切文化,都無非要求得真善美樂的大同世界。四十八願所完成的極樂世界,正報的衆生,都是蓮華化生的聖賢。依報的國土,有種種莊嚴、清淨、快樂,這就是大同世界的實現。
   (三)就道德意義説:無非要建立一個真正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西方淨土,是正法王國,有法王没有統治的國王。所有天人菩薩,真正平等,都是大乘正定聚,没有邪定不定聚。而且純一男子大丈夫,容色相好,亦同一無別。人與人間,人與物間,都無我我所,情無所繫。衣食用品,一切自然,無貪無求,更無爭鬪。與諸佛世界,和平共處,相敬相攝,即於食時,供養他方諸佛,自在無礙。總說,唯有極樂世界,那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世界呀!
   (四)就現生利樂說:第卅三願,願十方世界衆生,蒙其光明照觸,身心柔輕快樂,超過天人。第三十四願,願十方世界衆生,聞其名字,皆得無生法忍,諸深總持。卅五、卅六、卅七這三願,願十方世界衆生,聞其名字,女轉男身,常修梵行,修菩薩行,皆得天人恭敬。還有數願,能令他方佛國,諸菩薩衆,諸根具足,生尊貴家,清淨解脫,具足德本,常見諸佛,得不退轉等,這都是現世利樂。
   (五)就解脫生死,同成佛道說:極樂淨土,即是佛果大涅槃,常、樂、我、淨的境界。極樂是果,四十八願是因。法藏菩薩,無非要令一切眾生,同得常樂我淨,無有生死,究竟成佛。可是,衆生品類根性不同,如何能得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呢?因此,不能不發四十八大願,其中有十二願,是攝受上輩根性衆生,得以往生。有十一願,是攝受中輩衆生往生。有五願,是攝受下輩衆生往生。這樣一來,可以把九法界,五乘根性的人,全部攝化,皆令往生成佛。後面講三輩往生時,我會分别解説。所以這四十八大願,名為無上殊勝願,名為超世願。也可說,這是諸佛的境界與行處,我們博地凡夫,如何能究竟了解呢!唯有承佛威神,非己智分,將四十八願,簡略講解如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