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爲喻,百千萬億不可十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 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怪,但欲唐得 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爲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爲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爲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爲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衆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爲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這一段經文,有五番校量,以顯極樂衆生的勝妙。第一番,釋尊舉此土乞人,與一般帝王來校量。佛問阿難:寧可類乎?是不是可以同樣呢?阿難答説:乞人都是身體醜陋不堪,惡心惡態,那能與帝王相比,差得百千萬億倍。因為乞人,窮乏只存一身,衣服破爛不能遮蔽身形,飲食只能勉強支持生命,飢寒困苦,可以説没有做人的意義,在人中是最低極下等的了。可是,世間的帝王,是一個國家中,獨一無二,最為尊上,榮華富貴,乞人豈能相比。為什麼有這樣相差懸殊呢?這就在各人過去作的業因不同。那些貧窮乞人,都因前世不修功德,貪積錢財,不肯布施。而且為富不仁,越有越貪,貪心不足,但欲一本萬利,或不勞而獲,不義而取。取得了慳吝不捨,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純是一個守財奴。不信因果,所以作惡如山,善事不為。如是壽終,空手去見閻君,財寶完全消散。在生憂愁苦惱,千方百計,勞苦身心,積聚財富,死了於己無益,徒為他人所有。又無善事功德可依靠,當然隨業受報,下三途受長苦。經無量劫,罪畢為人,生來便是下賤,愚癡無智,身形鄙陋,至於極點。雖然也是人的一類,其實不算是人呀!那些帝王,卻是宿世多積功德。有慈悲心,能普徧以財物惠施衆生。仁慈博愛,守信修善。與人無所相爭相鬥,所以壽終之後,福德所牽,得昇人天善道。在天上享受福樂,餘福有慶,今生為人,即投生於王家,身為太子,自然尊貴,時至登位為王,衆人皆敬仰奉事。而且有種種妙衣珍膳,隨心所欲,應有盡有,這都是宿福所追,所以容貌端正,人中獨尊,完全是因果的必然,不具什麼神,什麼主,什麼人給他的呀!
第二番,釋尊對阿難所說的,給予印可以後,再舉帝王與轉輪聖王來比量。」佛說:帝王雖然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最為第一,但與轉輪王一比,那又不如,顯得甚為鄙陋,就好像乞人與帝王相比一樣。顯出轉輪王又超勝一切帝王。
第三番,釋尊復謂轉輪王,雖然威德相貌,殊勝微妙。有七種寶:輪寶、象寶、馬寶、神珠寶、主藏寶、主兵寶、玉女寶。有卅二相,還有千子具足,威伏四天下,真是天下第一。可是比之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王,那又不如,就好像乞人的醜陋,不能與帝王相比喻,相差得萬億倍。顯出忉利天王又超勝轉輪王。
第四番,假使以忉利天王,一般稱為帝釋,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來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相比,那帝釋又不能相類,差得百千億倍,顯出第六天王又超勝帝釋。
第五番,最後以第六天王,來與極樂世界,菩薩聲聞,人天大衆相比較。那第六天王身體的光顏容色,是不能相及的,差得百千萬億倍,甚至不可計,不可說的倍數。顯得極樂衆生顏貌端正,是殊勝不過,故曰超世希有。同時還有種種智慧神通變化,我們這個世間,一切天人,不可為比。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莊嚴成就,不可思議,故得為一切諸佛所稱揚讚歎!
台灣信天公(即玉皇大帝)的人很不少,就算信的很虔誠,做的善事很多,可是天公只有一個,不是人人可做天公。就算你做了天公,要比極樂世界的天人大衆,又好像乞人在帝王邊,太醜陋不堪了。世人為什麼不用以信天公的虔誠行善,來念佛求生極樂,那才人人都超過天公不可計倍的殊勝!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這不太可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