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爲法藏比丘而説經言: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 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爲廣説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
「爾時」,就在法藏菩薩再次請求的時候。世自在王佛,知其利根大智,高才勇哲,明白事理。而且具足大悲心,志願求高深無上的佛果。又發願要度廣多無量的衆生,這是一個最適合修淨土法門的根器。即刻便為法藏比丘而説經言。說的什麼經呢?不是說什麽玄妙,也不是説有什麼秘訣,只開示修行的心要:乃在「至心精進」四個字。佛先舉喻,然後合法,使法藏菩薩一聽就明瞭。譬如大海,海中的水,真是多得不可說。可是有一人,他要用量米的斗,去把海水全部取空,這真是太難了。可是,海水到底的。只要有恒心,能經歷無量劫數的時間,可把水取窮,一直到底,而得到大海中,很多微妙的珍寶。以下是合法。假使修菩薩道的人,能像用斗取海水的人一樣,也有恒心,更有至誠專一的心,上求下化。雖然同樣經歷無量劫數,仍然精進不退,求道不達目的,決不終止的話,必然也會獲得他所願求相當的果報,如佛身淨土等。決定没有任何心願,不能得到。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舉本師,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是如何的至心精進,才把精進波羅蜜修圓滿。佛在過去,為國王太子,名大施。發菩提心,向龍王求得如意寶珠,可以隨心所欲,要什麽有什麼,來布施衆生。但剛得到寶珠,正要回國,一不小心,失落在大海中。他便發願,我無論要經多長時間,必定要把海水取空,找回失去的寶珠,好布施衆生一切需要。發了願,便一再用水桶去取海水。諸天見到這種情形,都來幫取,結果把海水取空一半。龍王既感動又害怕,趕快把如意寶珠再呈送給大施太子。
什麽是至心精進呢?至心,即是至極之心,有理有事。約理説:至心便是不生不滅,生佛平等的心,亦即阿彌陀、大圓覺,自性清淨心,一念具三千性相的介爾之心。也就是真實智慧,真如法身,亦名般若心。真智無知,法身無相。無知故能無所不知,以真實而稱智慧者,明智慧非作非非作。無相故能無所不相,以真如名法身者,明法身非色非非色。離四句絕百非,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思議,唯證方知,是為至心。約事説:至心便是誠懇專一至極之心。廣説:如發菩提心,便是至大、至圓、至正、至實、至頓,不是小、偏、邪、權、漸。如修菩薩道,便是至真、至善、至淨、至廣、至久、至剛、至健,有為有守,没有一點虛偽、疑惑、垢穢、狹劣、退悔、畏難、懈怠、改變。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便是至大無外,至久不息,時空無盡,是名至心。又如有定有慧,定慧均等的心,能至菩提涅槃,即是至心。所以三乘共修的三十七道品,法相雖有多種,歸納不出定慧精進,亦即以至心精進為修道之不二法門。約儒家説:至心即是忠恕、誠意、正心。說話要誠信,待人要誠實。約修淨土法門來說:至心精進,便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專念即至心,一向即精進故。所謂至心專念,就是至誠恭敬,專一無二,名為無後心無間心。相當於禪宗祖師所説:「截斷衆流,涵蓋乾坤。」此心即彌陀,此心即極樂。念佛能做到海枯石爛,此志不移 念兹在兹,廢寢忘食,就差不多。相當於善導大師所説四修中的恭敬修,無餘修。也與《觀經》所說,上品上生,必須發三種心中的至誠心、深心,《彌陀經》所說,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一心,大致相同。怎樣才算一向精進呢?信願念行四門,相續不斷的增上進步,盡報精修,便是一向精進。相當於四修中的無間修,長期修。一般説: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儒家説: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日月運行,四時相續。《易經》也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如蓮池大師所說:「少閒話,絕閒事,不閒走,做到年無閒月,月無閒日,日無閒時,念茲在茲。」就算至心精進了。
世自在王佛,開示修行的心要,就在至心精進。這是很平常的話,並没有什麼神秘。也不像外道,説有什麽開關點竅。而且説了很好的譬喻,大家聽了,有何感想?我想要能至心精進,必須先能無我。看看我們的本師,六年苦行。以及古今佛門弟子,凡有一點成就,那一個没有具足無我精神,才能至心精進。《楞嚴經》說:「理!頓悟,事須漸修。」所以必須理解無我,才能至心精進,惑盡智圓,自利利他。佛世的阿那律尊者,七日目不交睫。周利槃陀尊者,至心念掃帚二字證果。禪宗的達摩祖師,面壁九年。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趙州八十歲,還行脚參善知識。虛雲老和尚,三年朝拜五台山,以報母恩。清涼國師,十事自誓,十事自勵。玄奘大師,為法忘身。智者大師,誦法華而見靈山説法。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三十年不出,六時行道,不廢寸陰。二祖善導大師,每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淨土法門,提倡專修,三十餘年未嘗臥睡。四祖法照大師,以至誠心,親歷五台聖境面見文殊菩薩,金口宣揚念佛法門。六祖延壽大師,日課一〇八佛事,夜到别峰念佛,每日念佛名十萬。七祖省常大師,刺血書經,領衆念佛,日夜精勤。十一祖省庵大師,瞻禮阿育王寺佛舍利,先後燃五指供佛,跪舍利塔前發四十八願,感舍利放光,日夜課佛十萬聲。十二祖徹悟大師,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開示大衆説:「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淨土宗自廬山開始至今,將近一千七百年,其間除歷代祖師外。有仙樂來迎而不去的,有天童請駕而不喜的,有銀台要換金台的,有求佛提前來接的,其他勝事更多,詳見往生傳中所載。歸納來説,都不出「至心精進」所成就。我們學佛修行,應當拿他們做 榜樣,也要著實從這四字用心下手才好。切不可空腹高心,藐視先賢古德,學成一個會說不行的伶俐漢,一個賴佛偷生的懶散漢,或者學成索隱行怪的外道,那就太自誤誤人了。
當知,六道眾生,唯人道能具有無我精神,至心精進,上求下化。而老實人又比聰明人,更能具有。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都是無我的老實人呀!世間做人,在事業,或名節上,有點成就的,也少不了要能無我,至心精進。科學家的發明頓,愛迪生等。宗教家的耶穌,寧上十字架。哲學家的蘇格拉底,寧願服毒而死。我國古聖先賢,如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夏禹治水,蘇武牧羊。文天祥的正氣歌,諸葛亮的出師表。史可法,岳飛的精忠報國。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乃至國父革命,八年抗戰。還有孟姜女的哭長城。那一件,不是「無我至心精進」的表現?我曾作了一副對聯以自勉:「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事無大小難易,盡心而為,勤能補拙,有志竟成。」也可作為諸位求學做人的參考。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總之,佛教的特勝,在能無我。一切凡夫外道,都執有我。如果學佛,一切為自我,自私自利,求名求利,就算至心精進,也不是佛弟子。談到修行,是不能急功近利,或投機取巧的,也没有什麽神秘。今日有些佛弟子,不明無我及至心精進的重要,總希望有什麼便宜可撿,有什麼秘密可傳可得,難免朝三暮四,見異思遷。雖然念佛,而不能老實念佛。聽説有跑西方,跟著瞎跑。聽某法師説:每月那幾天拜什麽佛,這樣功德大,也跟著這樣拜。聽人説:念「南無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這樣念,能於一聲中念得多,也便跟人這樣去念。聽人説:有弘願本願念佛法門,只要有信仰心,完全靠彌陀的弘願本願攝受,不論其他修行,就可以往生,這不是太便宜,太方便嗎?我何必去吃這麼多苦,這樣不能,那樣不可。還要至心精進念佛,修諸功德,豈不是傻瓜;因此也跟别人去修弘願本願念佛法門了。有些聽人説:修禪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還要念佛生西方幹嗎?修密好,三密相應,即身成佛,也用不著持齋吃素。或聽人說:學教好,你看某某法師,講經說法有幾百幾千人聽,皈依的信徒多得很,好神氣,何必修念佛法門。還有聽人説:煉丹煉氣功,練瑜伽,可以長壽,這個更適合我的需要,念佛幹嗎?更有些人,聽人説:誦某部經,持什麽咒,功德最大。拜什麽懺,最能消業障;便跟著去誦去持去拜。今天聽説某寺某道場,招待好,法師好,便常跑某道場。明天聽説别的道場好,又去趕熱鬧。看他既很虔誠,又很發心,道場跑遍,忙得團團轉,可是把阿彌陀佛的名號,丟到天邊去了。像如上我所舉的例子,這樣念佛,還能成就淨業,往生淨土嗎?還能稱得上,是一個真實正信的佛弟子嗎?我説這些,不是譏笑諷刺别人,也不是自讚毁他,更不是給人潑冷水,斷人善根,阻人修行。是希望所有佛弟子,都能領取世自在王佛的開示,效法法藏菩薩,及過去先哲,拿穩修行的方向盤:「至心專一,精進不懈,求道不止(不變)。」必然會當尅果,有願必成,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唯有這樣,才不辜負佛恩,也不辜負自己學佛修行一番呀!再說:中華民族所以能綿延五千年,成為世界最悠久的民族,就靠這「至心精進」的民族精神。只要這四字保持不失,任何險難終能克服,一切驚濤駭浪,都阻止不了我們民族的繼續前進!凡是中國人,必須把握住「至心精進」,才不會愧對我們的祖先,才能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使我們的國家民族,永遠光芒萬丈,成為人類歷史的唯一巨星。
世自在王佛為法藏菩薩,開示修行心要後,接著對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中,種種功德,嚴淨,廣大的相狀。並且説明正報的天人,依報的國土,都是有其必然的因果。什麼因果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淨國土淨,心淨衆生淨,這就是古今不易的因果。假使天人皆有淨心善行,就會感得淨妙的國土。相反的如果是穢心惡行,那就必得麤濁的世界。法藏!汝既發了無上菩提心,又希望修淨土行,要成就最清淨安樂的佛國,以攝化衆生。我應當隨喜滿汝的心願。於是,以佛神力,就將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其中有淨土,也有穢土,悉皆顯現在法藏眼前,使其親見明白,就好比在鏡中自見面像一樣。有人問:《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所見的,都是淨土。為什麼世自在王佛,現與法藏菩薩看的,要有淨穢呢?答:這是佛的逗機施教。韋提希只希望速離濁世,往生淨土,故佛只現淨而無穢。法藏菩薩是上求下化,一面要攝取一切淨土的優點,一面要避免一些穢土的缺點,來建立一個第一的淨土,攝化十方眾生。所以佛就顯現淨穢世界的真實相給他看,使他有所選擇,在修行時有所應修應斷,才能成就純淨無穢的國土。
當知:世間法相,念念不住,淨可變穢,穢可變淨。要能得純淨土而相續,非作功德不可,念佛是一切功德中王。可是功德也屬有為法,亦緣起緣滅,要使功德相續增上,那就必須無我至心,精進不止才能夠。法藏聽了佛的開示,及見了淨穢佛土。便以無我至心精進為體,修諸功德為用,相續不斷,一直到完成他的佛身淨土。仍以無我至心精進為體,十方接引衆生為用,相續不息,要把衆生度盡,才肯罷休。這種精神,如是修行,是我們一切念佛弟子的模範。大家對以上正示行法,這一段經文千萬不要輕易讀過。不然,佛法懂得再多,而没有無我精神,至心精進,行解並重去修證,還是得不到真實利益。本師不是説過:我與阿難,同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