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佛,尊者大目鍵連,尊者結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監伏,尊者面王,尊者異乘,尊者仁性,尊者嘉樂,尊者善來,尊者羅雲,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其名曰」,是結集經的人所稱說。「尊者」,有德可尊,名為尊者,稱其是人天所尊敬的人。如陳如作梵王師,迦葉為帝釋師。

「了本際」。以下是列名,各經的次序不同。如法華經以行德大小為次第,如報恩經及本經,是以出家前後為次序。如維摩經是以德辯為次第。本經所列尊者共有三十一位,唐譯列二十九,或有列三十四、三十六,詳略不同故,了本際,即阿若憍陳如,憍陳如,此云火器,是姓。因其祖先是事火婆羅門。阿若是名。阿即無義,也是空義。若即智義。無我人眾生壽者,謂之無自性,諸法空性。以無漏智證得此空性,名為了本際,這是三乘聖賢皆同。但陳如最先證悟,得道第一,所以依此立名,首先舉出。漢譯名知本際,吳譯名拘隣,唐譯名憍陳如。
「正願」,即馬師(勝),漢譯同名,吳譯名拔智致,唐譯名馬勝。威儀第一,五比丘之一,也是六群比丘中的一人。威儀端正,舉止可觀,因污他家行惡行,為佛所呵,即立願永不再犯,同時發願勸化大富長者,為僧建六十房舍,故名正願。
「正語」,即離婆多,坐禪第一,亦名無倒亂第一。漢譯名不爭有無,吳譯名合屍,唐譯名離波多。因途遇兩鬼爭屍,請他作證,他即公正誠實而說,決不妄證,故名正語。
「大號」,即摩訶男,是釋尊父系的親族,族姓第一。漢譯名大力,吳譯名摩訶那彌,唐譯名大名,也是五比丘之一。
「仁賢」,即須菩提。吳譯名須滿日,唐譯名有賢,此是三個須菩提中的惡性須菩提。因是小龍臨終起一念仁慈賢善的心,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證果,故名仁賢。
「離垢」,即維末坻,此云:淨除,潔淨第一。漢譯名無塵,吳譯名維末坻,唐譯名無垢。因打掃寺舍,願令心無塵垢,見思惑斷淨,故名離垢。
「名聞」,即摩訶俱絺羅,此云:大膝。漢譯名能讚,吳譯名不迺,唐譯名摩訶俱羅。此是舍利弗的母舅,是一位精通四吠陀十八種經的婆羅門,因辯不如姊,發憤遊學,誓不翦爪,亦名長爪梵志。與佛辯論,舉「我一切法不受」,佛問「這一句你受不受」?自知自墮負處,而捨邪歸正,隨佛出家證果。以其是當時最有名聞的大智婆羅門,故立此名。由於他出家精勤辦道,得四無礙辯,隨問能答,故為答問第一。
「善實」,即凡耆,此云:善實。供養第一,吳譯名迦為拔坻,唐譯名善稱。因其過去世曾以最善的果實,供養維衞佛塔,感得九十一劫常生人天,今世值佛出家證果,故名善實。
「具足」,即樹提長者,得戒第一。吳譯名揭質,唐譯名圓滿。曾以旃檀缽置剎桿上,賓頭盧現神通取得,同為佛所呵,制在家弟子不得以七寶或木缽供養比丘。隨佛出家,發願受持佛制的具足戒成沙門,故名具足。
「牛王」,即憍梵波提,此云:牛司,受天供第一。漢譯名牛司,吳譯名摩訶梵提,唐譯名憍梵鉢提。因過去世輕弄沙門,感五百世做牛,今得人身,餘習未除,如牛雖然不食食物,而口中常作吃狀,故有此名。受天供第一,是因其雖證聖果,牛司未改,佛勅常在天上受供,以免世人譏嫌。
「優樓頻螺迦葉」,迦葉是姓,此云:龜氏,祖先是學道仙人,有靈龜負之,故以為姓。優樓頻螺,此云:木瓜林,是其修道的處所,因以立名,或說他胸前隆起一疱,有如木瓜故名。他與迦耶,那提,是三兄弟,他老大,都是事火婆羅門。漢譯名是聚迦葉,吳譯名憂為迦葉,唐譯同此。他因見佛在其窟中,以神力降伏毒龍,捨邪歸正,隨佛出家證果,常以四事供養大眾僧,故為護眾第一。同時他的二個弟弟:「迦耶」,此云:城,漢譯名上時,此云象頭山。「那提」,吳譯名那履,此云:江。漢譯名治恆,此云河。皆是依住處得名,亦偕兄隨佛出家證果。連他們三人原有的徒眾,共有一千人,一時出家為善來比丘,都證聖果,這是釋尊最初成道那一年的事。迦耶後來到最難教化,無人肯去的邊地,化導所有的人皈依三寶,故為教化第一。那提七日證果,故為精進第一。
「摩訶迦葉」,此云:大龜氏,龜氏是姓。因他既是大富長子,又為國王大人所識,故以大來區別前面三迦葉。他的名是畢缽羅,乃樹名。又名飲光,因前世作冶金師,與一貧女,共同以金薄嚴飾佛像,感得多生身如紫金,光吞餘色,故名飲光。此名漢吳唐譯皆同。他是佛世弟子中,頭陀第一也,是禪宗的第一代祖師,又是結集釋尊所說一代時教的最大功臣,亦為佛滅前後,僧團中的翹首。大迦葉年老,還是不捨十二頭陀行,佛讚歎有頭陀行在世,即是我的正法久住。可見他在佛門中的影響,是如何重大。
「舍利佛」,此云:鶖子,亦翻身子,珠子,都是連母稱名。鶖子的意思鶖是鳥名,即黃鶯,其眼最為明淨,因為他的母眼很美如鶖,故名鶖子。因他母身,端正無比,故名身子。珠子,即取其母眼珠而立名。其他譯本無異。是釋尊的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無人超過的。又名優波提舍,此云:論議。因為他在母胎時,已能令母辯論勝過其舅。八歲登座議論說法,十六大國中,無有一人可與相比,因此故名優波提舍。他隨佛出家七日,即徧達佛法,且能深人諸定,目連竭盡神力,不能動其衣帶。他證果後,常能代佛宏化,轉妙法輪,廣利人天,而且是使佛世僧團清淨和合的功臣。有一次提婆達多破僧,就是由他的詞正言順,故得破而復合。
「大目鍵連」,此云:大采菽氏,或翻萊箙根。以其祖先是不吃煙火食的修道仙人,故得此姓。因他有大神通,故以大稱之。其名是拘律陀,此云:白楊樹,因他的父母禱告樹神而生他,因以為名,其他譯本無異。神通第一。例如佛昇初天為母說法,毒龍障佛,諸比丘請佛降龍,佛不允許。此時目連化身大小,龍懼遂服,不再為障。又如外道移山,制之不動。一城釋種,舉上梵天。測佛法音,遠至三千界外,乃至止車、燒佛堂等,皆是神妙莫測。
續讀下文 ……
續讀下文 ……
「劫賓那」,此云:房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第四。因其父母禱此星宿而有子,故立此名。另有一說,謂他欲從佛出家,途中遇雨,寄宿製陶器家,忽然有一比丘來此共宿,此比丘即佛化現,聞其說法,便得證果,故以立名。漢譯名知宿命,吳譯名拘私,唐譯同此譯。他善知天象,是當時唯一的天文學家,故為之星宿第一。
「大住」,即摩訶迦旃延,此云:大扇繩,或翻大文飾,這是南印度婆羅門的族姓。大住是大扇繩的意譯。其母喪夫,戀子不肯改嫁,如繩繫扇,便安住不會遺失了。其他譯本,都名摩訶迦旃。他是論議第一。例如外道說:人死不還,知無他世。他說:如是罪人,被繫牢獄,可得歸嗎?此取人死以後,隨業受報去,安得在還。彼人再說:上天受樂,為何亦不歸?他說:墮廁得出,誰肯再入。增一阿含經中,佛讚他善分別義,善論教法。
「大淨志」,即賴吒和羅,此云:淨志。漢譯名大賈師。吳譯名摩訶羅倪。閒居第一。所謂少事少欲,得安樂住,他是聲聞比丘的典型。
「摩訶周那」,此云:大路生。他是周利槃陀伽的哥哥。吳譯名摩訶波羅延,唐譯名摩訶注那。
「滿願子」,即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云:滿願子,或云滿慈子。漢譯名滿願臂,吳譯名邠提文陀弗,唐譯名滿慈子。慈是母姓,滿是己名,他是依母而得名,也是父母最痛愛的兒子,可是他卻能割斷父母恩愛的繩索,拋棄世間的富樂,隨佛出家證果。在法華經中,佛常稱讚其為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除了如來,誰都無能有其言論辯才,而且九十億佛以來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離障」,即阿那律,此云:無貧,或翻無滅,如意。漢譯名多睡,吳譯名阿難律,唐譯名阿尼樓馱。就是彌陀經的阿(少兔)樓馱。過去世因值饑荒,有一辟支佛,乞食無得,他以自己所食的粗劣稷飯供養,感得九十一劫生活充足,始終不乏,所求如意,由是得名。他是佛的堂弟,佛成道後,回國省親時,度之出家,但喜睡眠,被佛呵責,發憤精進,七日七夜,不臥不睡,雙目失明。佛乃教其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發天眼,觀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之果,故為天眼第一。離障的名,也是取其已得天眼,見粗見細,看遠看近,無有障礙的意思。
「流灌」,即孫陀羅難陀,此云:豔喜,是佛的胞弟。孫陀羅是他太太的名,此云豔,國色天香,世無有匹。難陀,此運喜。夫連妻名,故名艷喜。漢譯名多欲,吳譯名難提,唐譯名難陀,維衛佛時,他也是出家比丘,在僧團中,負責浴頭,每日為大眾備辦沐浴的溫水及工具。以此灌沐如來及眾僧的功德,生生世世,身相完美,端正健壯。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儀容第一,舉世無雙。以此因緣,故名流灌。
「堅伏」,即賓頭盧頗羅墮,此云:不動利根,簡稱堅伏。不動就是伏,利根便是堅,堅是姓,伏是名。吳譯名滿楓螺,唐譯名住彼岸,他因樹提長者以栴檀缽置剎桿頂上,現通取缽,佛呵責他,勒令雖得聖果,不得入滅,留身久住世間,受人供養,作大福田,故為福田第一。
「面王」,即薄拘羅,此云:善容。吳譯名波鳩螺,唐譯名上首王。因面貌端正,世間第一,故以為名。他是佛弟子中四種(法臘、學徳、生年、法性)長老,完全具有的長老,故為壽命第一,同時又是知足第一。他因過去生中嚴持不殺戒,九十一劫,長壽無病,今世壽年一百六十歲才入滅。又因前世布施一病僧訶黎勒果,感得今生五不死的果報。出家後,少欲知足。滅度以後,阿育王巡禮其塔,呈二十貝供養,猶從塔中飛出不受,傳為佳話。
「異乘」,即優婆離,此云:近取,持戒第一。漢譯名氏戒聚,是釋尊在太子時的侍者。出家後,一向戒急乘緩,戒徳最莊嚴,故名異乘。佛入滅後,就是由他與五百阿羅漢,結集毘尼藏,後人尊為律藏會上第一代祖師。
「仁性」,即尸利羅,此云:施財。生性仁慈,樂善好施,救諸貧乏,濟諸下劣,故名仁性。在佛弟子中,他的布施心最大最多,故為布施第一。
「嘉樂」,即牧牛難陀,此云:嘉本或嘉樂。妙聲第一。因他與牧牛的童伴,以放牛十一事問佛,知佛實是一切智人,即隨佛出家證果。以其經常牧牛,橫笛高歌,音聲微妙,人樂聽聞。證果後,餘習仍在,常以妙聲讚誦佛徳。
「善來」,梵音蔡揭,此云:善來。漢唐譯本皆同,吳譯名蔡揭。因他也是佛世一千二百五十善來比丘的一人,故特別以此為名。善來者,來佛法中得大善利的意思。律中說,佛只一稱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得戒成比丘性,這是唯有佛世才有的。
「羅云」,即羅睺羅,此云:覆障,或雲執月,本是阿修羅名。羅睺羅阿修羅,立於大海中,伸其兩手,可以到須彌山的半腰,執取日月,故名執月。漢譯名王宮生,唐譯名羅睺羅。他是釋尊在俗的兒子,密行第一。是故佛在法華經中說:「我為太子時,羅睺羅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於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羅睺羅密行,為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為什麽叫覆障呢?因為他在母胎中,六年才降生,這是障自己的出生。又因他未來投胎以前,佛的父王不允許太子出家修道,這是障父的出家。而且由於他在胎六年,人疑其母耶輸陀羅有非禮行為,這是障母出家。有此三障,故名覆障。
「阿難」譯名阿難陀,此云:慶喜獲歡喜,亦翻無染。他是佛的堂弟,白飯王的兒子,也是佛的侍者。出生於佛成道的那一天,可以說雙喜臨門,所以又慶又喜。漢譯名博聞,唐譯名阿難陀,他是多聞第一。佛在法華經中說:「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佛,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阿難也說:「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凡見其相,聞其聲,親其威儀,無有不生歡喜心,故名歡喜。難怪摩登伽女對佛稟告說:我見阿難,全身四肢五官皮膚毛髮,沒有那一樣我不喜歡。為什麽叫無染呢?因為他是佛的侍者,隨佛到天宮龍宮皇宮,但他對五欲之樂,心無染著,故名無染。阿難做佛的侍者,二十五年,對佛四十五年所說的法,卻不會遺忘一字。在他出家以前,所未聞法,佛為重說。所以大迦葉贊歎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佛入滅後,大小乘經,都由他為首結集而成。我們今日能得有佛經可以讀誦研究,這完全出於阿難的功徳,我們要知恩報恩。尤其是釋尊的教法中有,女出家眾,完全是由他勸請佛陀允許的,他可以說是一切出家女眾的大恩人!
「皆如斯等上首者也」。這一句經文,是總結贊歎。如斯兩字,是結上所說三十一位尊者,等字是例於萬二千比丘,都是當時僧團中的上首弟子。所謂上首,就是大眾的模範,舉出他們來代表參加聽經的聲聞聖眾。由此可以想見這次講經法會,是如何的希有難得,隆重莊嚴。
我們今聞諸大阿羅漢的名號,應該生起三種心:一、是敬仰心,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響往之。」二、是效法心,所謂:「彼亦丈夫我亦爾,寧不自勉力修持。」三、是慚愧心,所謂:「我與聖賢本無二,塵勞妄想忽成異。聖人出世我沉淪,今得人身他滅度,慚愧自身業障重,不見如來羅漢身。」有了這三種心,那你也可以進入聖賢之列,否則成為說食數寶,於己何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