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初 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己初 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

己初 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

Bg E4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消文):那個時候世尊就在大眾中,把金色的手臂伸出去,摩阿難尊者的頭頂,開示阿難尊者及大眾說:「有佛的三摩提,名為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一切諸佛,都是由這一法門超出,這是妙莊嚴之路。你們要諦實而聽!」阿難尊者向世尊頂禮,伏在地上領受世尊的慈旨。


 (分釋):正宗分的第一科「正脩具示成佛妙定」,又分為三科,第一科是「阿難請定」,第二科是「如來答定」,第三科是「當機獲益」。現在要解釋的是「如來答定」的部份。


  「如來答定」下面又分為兩科,第一科是「正說妙定始終」,第二科是「通示全經名目」。「正說」是正式說明,就是從這裡開始說明三種妙定的始終。「妙定」是「首楞嚴大定」,因為首楞嚴大定是成佛的禪定,乃是眾生自性本具的定體,只要我們迴光返照而修行,就能夠悟、能夠證,而圓滿菩提,所以叫做「妙定」。「始終」是從開始到究竟的意思。「通示全經名目」就是開示這部經的經名。


  「正說妙定始終」下面又分為四科,第一科是「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第二科是「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三科是「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第四科是「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示佛定總名」是世尊先開示佛定的總名。「總名」和「別名」是相對待的,「別名」是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總名」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世尊先開示佛定的總名,是要令阿難尊者與大眾,了解諸佛是如何修因尅果的,也就是開示一切諸佛是怎樣修行、怎樣證得果位的。


  第二科、第三科與第四科所說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是說明從大開圓解、一門深入,經過歷位修證,才能證得佛果,就是說明修證佛果菩提的整個次序,所以,這一部《楞嚴經》的修證層次是很分明的。


  本經中所闡明的信解行證、教理行果,是一層一層的深入,層次分明,因此,它的組織是最嚴密的,諸位如果研究《金剛經》,會發現《金剛經》的經文,很不容易分出道理的深淺層次,雖然通理大師把它分為信解行證四個階段,但事實上,前後的深淺次第,是不容易分得出來的。可是,這一部《楞嚴經》就不同了,前段的道理不能放在中段,中段的道理不能移在後一段,三段的道理,不能混亂,是一層一層深入的。


  己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尅果」這一段經文,除了圓瑛大師的《楞嚴經講義》與我講解所用的經本外,其他的流通本,這一段經文,都不在這個地方,而是在「破妄識無處」的第一科「破執心在身內」的經文中,就是在「舉例辯定」與「即例反難」的中間。雖然圓瑛大師把這一段經文移到這裡,但在原來「破執心在身內」之處,仍存有這段經文,就是在「舉例辯定」與「即例反難」的中間,仍保留這一科的原文。


  圓瑛大師為什麼把這一段經文調到這裡來呢?看圓瑛大師《楞嚴經講義》的第八十頁、八十一頁的解釋,就能夠了解清楚。圓瑛大師研究的結果發現,若是把這一段經文,放在「舉例辯定」與「即例反難」這二段經文的中間,因為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和「舉例辯定」、「即例反難」前後兩段,都沒有關係,於是,就會把前後經文的意義隔開了。


  圓瑛大師認為,世尊講經說法,絕對不會在一段道理還未講完之前,又插入別的道理。同時,阿難尊者請求世尊開示佛定的時候,因為不知道佛定的不共之名,所以就以平常所用的三種定名,加以「妙」字來揀別,表示這不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修的禪定。世尊聽了之後,知道阿難尊者不知道佛定的總名,因此就先開示:「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諦聽!」阿難尊者聽了之後,就頂禮世尊,伏受慈旨。因為當時阿難尊者以及在會的十方恆沙菩薩與阿羅漢、辟支佛們,都願意聽聞世尊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禪定,所以,世尊就先回答佛定的總名,是請示和回答互相照應。世尊先對阿難尊者說出佛定的總名,希望阿難尊者要好好的聽,接著才逐一的回答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三種意義,這正表示世尊說法前後次序的分明。


  世尊審問阿難尊者「最初發心」,就是在密示最初方便,如果把這一段「示佛定總名」的經文放在「執心在內」的文中,問答就無法連接,且文意也有所隔礙,因此,圓瑛大師就把這一段經文移到這裡來。圓瑛大師認為,過去的高僧大德,對這個道理也有發現,只是因為尊重經典的緣故,所以雖然知道是抄寫的錯誤,卻仍不敢移動它,他說,我很大膽的把經文移到前面來,是希求經文的道理能夠貫通。圓瑛大師說,到底是對還是錯,希望對《楞嚴經》有研究的高明之士,給與指教。


  圓瑛大師的看法是很正確的。因為阿難尊者在請示佛定的時候,對於這法門叫做什麼,還不瞭解,因此就把普通的禪定,加一個「妙」字,稱為「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而阿難尊者請問這三種禪那的最初方便,就是希望世尊能開示下手的功夫。世尊知道阿難尊者不了知佛定的總名,所以首先回答佛定的總名,因為若沒有把佛定的總名先點出來,阿難尊者仍然不得要領,所以在阿難尊者及恆沙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們都願意聽聞的時候,世尊就直接了當的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這就是提示佛定的總名。


  世尊在「破執心在身內」之處,是正在「破妄識」,不可能突然說出成佛總定這一段道理,所以,圓瑛大師把這一段經文移到此處,可以使得整個經文的意義更加通順。從這裡我們能夠體會到,圓瑛大師對這部《楞嚴經》確實下了很大的苦心去研究,幾十年專心研究的結果,才能夠發覺裡面的經文次序有問題,而且還重新整理過。這種研究的苦心,是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的。


  爾時 是阿難尊者請求世尊開示成佛大定的時候。
  世尊在大眾中
 是世尊在很多聽眾的法會中。
  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世尊把金色的手臂伸出去,摩阿難尊者的頭頂。世尊的身體,是閻浮檀金之色,手臂也是金色的,所以說「金色臂」。世尊摩阿難尊者的頭,是表示安慰、慈悲攝受的意思。
  阿難尊者遭遇摩登伽女的災難之後,心裡很難過,這個時候,世尊要對他開示,就先安慰他,所以就把手臂伸出來,摩阿難尊者的頭頂,以表示安慰之意。


  告示阿難,及諸大眾 上輩者對下輩者講話叫做「告」。「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是向阿難尊者及法會大眾開示。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已經回小乘心向大乘行,而發了無上菩提之心,所以請求世尊開示佛定的最初方便,因為阿難尊者對佛定的名稱並不知道,因此,世尊一開口就對阿難尊者及大眾開示佛定之總名,就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


  為什麼知道阿難尊者已經回小向大呢?因為一般的聲聞乘人,並沒有發心要成佛,小乘人只是希望能夠了脫生死、跳出三界、證阿羅漢果,就認為是究竟了,並沒有想到要做菩薩,更沒有想到要成佛。但是阿難尊者就不是如此,阿難尊者一開口就請示世尊開示十方一切諸佛得成菩提的法門。從這個地方,就能夠了知,阿難尊者已經回小乘心向大乘行,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同時,與會的大眾,也有很多發大乘心的人,所以世尊就把佛定的總名告示阿難尊者及法會大眾。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這是佛定的總名,就是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禪定之總名。
  三摩提 是印度話,又叫做「三摩地」,翻譯中國話叫做等持。「等」是定慧均等,就是禪定與智慧均等;「持」是任持自性,就是由於定慧均等,因此能夠任持自性,把心安住在自性中。


  「三摩提」或「三摩地」,也是定的總名。而佛的禪定,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是包括前面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三種定的別名,合起來做為一個定的總名。
  「三摩提」又叫做「三昧」,翻譯中國話叫做正定。佛陀所成就的禪定,是稱真如正理所成的定,乃是不生不滅、不動搖,能夠透徹法流的源底,為三昧中王,所以立名為「大佛頂首楞嚴王」。


  大佛頂首楞嚴王 大佛頂首楞嚴王是一切三昧中之王,能夠出生一切三昧,就好像如意寶珠,能夠出生一切寶物一樣。「王」是三昧中王,在所有的禪定中,這種禪定最為殊勝,所以叫做「三昧中王」。


  具足萬行 是說大佛頂首楞嚴王,不但具足了一切三昧,而且是具足萬行,也就是一真湛寂,而具足了六波羅蜜。《楞嚴經講義》說「一乘寂滅場地」,就是不貪、不染、不瞋、不懈、不動、不昏,這就是具足六波羅蜜。所謂「一乘寂滅場地」,就是這裡所說的「大佛頂首楞嚴王」之體。在眾生的份上,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因為佛陀已經證得本具佛性,所以成就佛果,而眾生迷失了它,所以就淪為眾生。


  「大佛頂首楞嚴王」,是宇宙人生的本體,也叫做法性的真理。在法性真理之中,是沒有貪、染、瞋、懈、動、昏的。而不貪是布施,不染是持戒,不瞋是忍辱,不懈是精進,不動搖是禪定,不昏暗是智慧,因此,說它具足了六波羅蜜。既然是具足了六波羅蜜,萬行就都在其中了。在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的修行過程中,必然的要修六度波羅蜜,所以「具足萬行」,也就是從本體起用,能夠修一切的功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十方如來」是十方的一切諸佛。「一門」是這一個法門;「一門超出」是說十方一切諸佛,都是由這個法門超出三界六道。文殊菩薩在選擇耳根圓通法門的時候說:「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斯門」就是根性法門,是從六根中性下手用功修行的法門,在本經來說,就是妙耳門。依著妙耳門,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而得成就,也就是說,依著耳根圓通法門,就能夠超出生死之門。


  此處所說的「一門」,就是文殊菩薩所說的「斯門」,同時也是阿難尊者請入華屋之門。阿難尊者聽到世尊開示三如來藏的妙理,知道這妙理很好,但是要如何才能證入呢?因此,阿難尊者就請入華屋之門。「請入華屋之門」是悟後請示修門,和這裡所說的「一門」一樣,都是從性起修的了義法門。


  妙莊嚴路 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妙奢摩他」是大開圓解,就是要悟三如來藏性,悟了之後,要隨所悟的起修,叫做「悟後之修」。世尊開示無上的妙修行路,就是希望阿難尊者及與會大眾,趕快趨向於妙莊嚴果海,而其中所說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就是趨向妙莊嚴佛果之路。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以自性的定慧來莊嚴自性,所以稱為「妙」。


  汝今諦聽 「諦聽」是諦審而聽,就是要阿難尊者和大眾注意詳細的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伏受」是拜伏領受的意思;「慈旨」是世尊大慈悲心中所流露出來的法旨。阿難尊者恭恭敬敬的向世尊頂禮,領受世尊慈悲的旨意。上愛下,就用摩頂,如世尊很疼愛阿難尊者,所以就摸他的頭頂;下敬上就禮足,因為阿難尊者很尊敬世尊,所以就頂禮佛足,用他最尊貴的頭,頂禮世尊的腳,以表示恭敬的意思。


  世尊慈愛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恭敬世尊,這可以說是在楞嚴法會中,師資契合而為之「一時」,堪為萬古的美談。以上已經把「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剋果」這段經文解釋完畢。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