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分三)
乙初 序分(分二)
丙初 證信序(分二)
丁初 先明五義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戊二 緣覺眾
戊三 菩薩眾
己初 自恣先集眾
己二 聞音後至眾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消文):十方的菩薩們都來參加自恣法會,為了要請問世尊,以求決斷心中所有的疑惑,他們以恭敬心,瞻仰世尊慈悲肅穆莊嚴的法相,將要請求世尊開示秘密法義。這個時候,世尊把尼師壇展開,莊嚴安祥的坐在那裡,為自恣法會中的常隨眾及雲集眾,開示宣說深奧的法義。法會大眾聽了世尊所開示的道理,得到未曾有的歡喜。
(分釋):接著講戊三:菩薩眾。這是從廣列聽眾分下來的第三科,而菩薩眾下又再分為二科。第一科是自恣先集眾,第二科是聞音後至眾。
「自恣先集眾」,是在解夏自恣時,先來集合的菩薩眾。在解夏自恣的時候,十方的菩薩,都先來參加法會了。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 「十方」是東西南北方,再加上東西南北角及上下方,也就是所有的空間,叫做「十方」。「咨」是咨問;「決」是決斷;「心疑」是心中的疑惑;「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是說十方的菩薩,要請問世尊,以求決斷心中所有的疑惑。菩薩對於大乘戒律的持守,不能夠毫無疑惑,所以他們在結夏圓滿時,來請教世尊,求世尊決斷。
在前面所說的「屬諸比丘,休夏自恣」這兩句,不只是指辟支佛,也包括菩薩。因為十方的菩薩,也是雲集而來,參與自恣法會。這些菩薩們本來不是與世尊在一起,他們是來自十方世界,在各人的地方用功修行,同樣依著佛制結夏安居,三個月安居圓滿,在解夏的時候,就來到世尊的地方,接受世尊舉行的
解夏羯磨,所以他們也是附屬在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眾的解夏自恣法會。
欽奉慈嚴 「欽」是欽承;「奉」是奉事;「欽承奉事」,是表示敬順而沒有違背的意思,就是對世尊發自內心深處的恭敬、隨順,沒有任何的異意,對世尊只有敬順而已。「慈」是慈悲;「嚴」是嚴肅;「慈嚴」是慈悲嚴肅;就是恩威並著。世尊不但有慈悲且有威嚴,他的面容看起來很慈悲,可是在慈悲的臉上,卻又帶著嚴肅的威儀,這是顯示如來之德,說明了世尊是既慈悲又嚴肅的。
社會上的人,把父母稱為慈嚴,慈者是母親,嚴者是父親,意思是說父親對兒女要嚴教,但是在嚴教之中,也要有人疼愛,母親就是扮演這種角色,對待自己的兒女,就是一邊用硬的,一邊用軟的,用這種
軟硬並施,做為教育子女的方法,如此才能夠把兒女教導得好。
將求密義 「將求」是想要求而還沒有求,只是心中在想,還沒有說出口。「密義」,依據圓瑛大師的《楞嚴經講義》所說,有二種解釋。第一是秘密之義;第二是密因了義。「秘密之義」是說菩薩所要求取的是佛果菩提,而要求得佛果菩提,所研究的道理,一定要研究到很深奧的地方,因為菩薩希望能求得更深奧的道理,所以說將求秘密之義。在這裡說「將求密義」,也就是在等待解夏自恣後,要請求世尊開示更深奧的道理,這是密義的第一種意義。
第二種解釋的「密因了義」,是指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因為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是修行了悟體證真理的根本,因此一定要請求世尊開示。這裡所說的「將求密義」,若以密因了義來說,就是在等待世尊開示《楞嚴經》的道理。以這意義來說,菩薩是屬於密機。為甚麼說是密機呢?阿難尊者正是世尊講經教化的對象,菩薩雖然也是教化的對象,卻是不明顯,所以叫做「密機」。由此可知,菩薩同樣也是發起眾,在這部《楞嚴經》中,世尊用他的智慧,鑒察眾生的根機,施行教化,因為阿難尊者示現墮在婬室,
而世尊開示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正是暗中的應了菩薩的要求,由此可以知道感應道交的微妙。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這一段依圓瑛大師《楞嚴經講義》第五十七頁所說,有二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約自恣法會解釋:這裡所說的「即時」,是指自恣的時候。「敷座」是指自恣法會到了,如來就開敷座位,為諸會中宣示深奧,也就是解夏自恣的時間到了,世尊就自己展開尼師壇,作為法座。「尼師壇」就是現在出家人拜佛所用的「具」。尼師壇在世尊的時代,是敷在地上做為坐席之用,等於現代的圃團。
「宴」是恬然寂靜;「安」是安處不動;「宴安」是世尊把尼師壇展開,坐在那裡,安然不動,也就是威儀莊嚴的坐在那裡。佛教的四威儀,是坐著的時候,要像一口鐘一樣,就是這裡所說的「宴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就是為法會中的常隨眾及雲集眾,作自恣羯磨法,並為他們宣說深奧的法義。常隨眾是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雲集眾是無量的辟支弗,以及十方的菩薩等。為什麼要作自恣法會呢?就是要消除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賢的過罪心疑。
他們在結夏安居中,如果對於佛法、戒法有疑惑的地方,可趁這機會請求世尊釋疑。這裡所說的疑惑,是在戒律修持方面比較多,菩薩所持的是心戒,聲聞、緣覺所持的是身戒,身戒和心戒,一個是內一個是外,而聲聞乘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對於戒律的持守是否清淨?約菩薩而言,起心動念是否犯罪業呢?這都必須世尊為他們開示、解釋,所以世尊就為自恣法會中的大眾,宣示深奧的
道理,也就是對戒律持守的疑問做詳細的解釋。
「筵」是席的意思。「法筵」是在法席上,也就是在法會中。「清眾」是指法會中的大眾,身口意三業都沒有犯罪,六塵不染,身心清淨,所以叫做「清眾」。
「得未曾有」是說參加自恣法會的大眾,都得到未曾有的歡喜,因為他們心中的疑問都消除了。在自恣法會中,該懺悔的都懺悔,罪業已經消除,內心的煩惱都沒有了,因此就得到未曾有的歡喜。「未曾有」是從來都不曾有過的意思,這是約解夏自恣的法會來說。當時間到了,要舉行解夏的時候,世尊就自己把坐具展開,安然的坐在那裡,對三乘聖人舉行解夏自恣之法,開示宣說深奧的道理,使法會大眾都很高興,得到很大的佛法利益。
第二種解釋是約「將求密義」解釋:就是說他們將請求世尊開示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的道理。依這種意義的解釋,「即時」是說他們心中正在想請求世尊開示的時候。世尊是應機施教的,知道弟子們要請求開示,於是就敷座宴安,為了法會中這類秘密之機,宣示甚深秘密奧妙的道理。在經文中,並沒有說明世尊要講這部《楞嚴經》之前,對這些菩薩開示深奧秘密的道理,不過,可以依《法華經》的例子來解釋。在《法華經》中,就說到世尊在還沒有講《法華經》以前,先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開演《無量義經》,然
後才開演《法華經》;而在《法華經》中沒有《無量義經》的明文,所以這裡也可以作同樣的解釋。就是說在要講《楞嚴經》之前,世尊為著這類秘密之機,先宣揚開示深奧的道理,那個時候在法會中的清淨大眾,都得到未曾有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