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對己不善絕不為 8
書籍目錄
第一篇 末法時期的過患
第二篇 大乘佛法的見、修、行
自心對己不善絕不為 8

自心對己不善絕不為 8

Bg h76

  沒有人會對自己心懷惡意。人們從不會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會期盼自己殘廢、窮困或被搶劫;他們所想的是,他們多麼渴望快樂,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話有多開心。但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它們來自於有個「我」的信念。因為這根深柢固的信念,使我們自始就只顧自己的快樂。在這種心態下,我們永遠不會滿足。即使被加冕為寰宇之王,我們仍然希求更多的權力、財富和欲樂。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我們對親近的丈夫、妻子、孩子和朋友的感受上。因為我們愛他們,看重他們遠勝於其他人,如果有人稱讚或幫助他們,我們就會感到特別高興。但這並非真正的愛,而是基於「他們是屬於我們的」想法。


  雖然我們如此珍愛自己,但壓根卻不知如何尋求真正的幸福。我們就像瘋子般對待自己,在名利中尋找快樂,無視於死亡將把它們全部帶走的事實。在跨入死亡的門檻時,我們辛苦掙來的一切,甚至連一樣都帶不走。所有殫精竭慮的努力,最多只換得短暫的歡樂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點成果。


  唯一能獲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單純地從內心深處向上師祈求,並如法修行。透過因果的自然法則和三寶的加持,我們將在所有的來世中降生佛法興盛之地,永遠得遇善知識,並持續不斷向證悟成佛邁進 —— 如此一丁點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修持與行善了無意義,認為做錯事無害;如果我們認為此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盡情享樂,那麼我們一定會投生三惡道或「佛法」這個字都不會聽聞過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們相信,關照我們親近的人、試著征服不喜歡的人是最值得讚賞的事。但這是錯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這一生中做點有價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獻給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階段,先將精力與決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幫助他人,這點很重要。目前,我們離根除 “我執” 還差得很遠;在我們尚未調伏自心之前,試著利他是很荒謬的。這也是為什麼法教說:「證悟為一己,慈悲為他人。」經由見、修、行的修持,我們可以去除 “我執” 和 “煩惱”,變得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當我們用適切的戒律來調伏狂野的心時,所有的缺點會漸漸消失,菩薩的一切德行自會展現。如同龍樹菩薩(Naga rjuna)所說的:


  不論我執何等頑強,要從中解脫並開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受持任何一種別解脫戒 (pratimoksha vows),是為修心提供一個穩固基礎。透過律藏的清淨戒律,我們培養出分辨修行道上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的能力。此時我們要精通全部廣大的佛法是很困難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師,以正確的方法承事親近他,接受其見、修行上的法教,並照著實修,必將證得佛法精義。


  如果你對上師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將在你身上穩定地開展,如同生長在香山(Malaya Mountains)檀香樹林裡的林木,經過多年檀香樹葉散發的香氣浸薰,結果就帶有檀木的芳香。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尋真正的善知識,而去依靠身心混亂的朋友,他們只會教你造作更多惡業,你將像一束掉落陰溝的吉祥草 ,難以潔淨。這是為什麼說:


 先是審慎尋上師;爾後審慎善承事; 
 最終審慎修法教。依此三審慎行者,
 解脫道上進無誤。


  在此末法時期,因為人們智力有限、缺乏決心,所以需要以精要的形式來修習佛法。視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虔誠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誦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簡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念誦,也濃縮了所有佛教經典的要義。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心要,所帶來的加持是無盡的。如果你把它當做主要的修持,那麼人、天人、甚至傷人的鬼神,都會善加對待你,你將長壽而無病無殃。在下一世,你會投生普陀山的極樂淨土,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含有諸佛無盡的加持與慈悲。


  決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關鍵。如果你決心致富,即使剛開始只有一點小錢,終能成為百萬富翁。如果你決心讀書,假以時日你會變成博學者。如果你決心禪修,最後你將找到一條使自己全然自由而得以修持佛法的道路。這端賴於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目標。藉由佛法的修行,就像一個所向無敵的國王征服了宿敵,你將一勞永逸地征服會在無數累世中不斷折磨你的我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