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末法時期的過患

4.
大覺金仙能仁天神師,
依真實道得證真實果,
勝妙正道明示予眾生。
是故稱名大覺金仙歟?
在古印度,仙人(rishis)是指蓄著長髮、退隱山林的苦修者,他們接受任何能得到的布施來維生,始終遠離家庭生活、買賣、耕種和其他世俗活動。他們被稱為仙人,在藏文中稱做「昌頌」(trangsong),意指「正直」或「真實」。因為他們的行為正直眞實,值得人們尊敬和推崇。
這些仙人有的是佛教徒,有些不是,其成就和證悟的程度也有極大的不同。有些人透過專注和禪定而得到各種神通,有的壽命長達一劫 1,有的具有天眼通,有的能飛行或輕易騰空。但即便是有如此成就的仙人,仍未斷除煩惱的根源,所以依然有驕傲的弱點,會執著於他人的稱讚和賞識。另一方面,佛陀 —— 無與倫比的釋迦族王子,在他證得菩提心的當刻,已全然拔除了我執的深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這是因為他純粹是為了利益他人而尋求證悟,故被尊稱為大覺金仙(the True Rishi)。
1.劫:和宇宙生命循環相應的一大時間週期,包括成、住、壞、空。
當一千零二尊佛為利益眾生而發願時,釋迦牟尼佛誓願幫助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儘管這是五濁惡世 2,他並無懼於眾生心智被粗重煩惱障蔽和強烈業風擺布,以致粗蠻難馴的事實。正因如許崇高的願力,在賢劫千佛中,釋迦牟尼佛彷如一朵燦亮的白蓮。
2・五濁惡世:1)命濁——壽命減少。2)劫——環境惡化。3)見濁——眾生見的毀壞。4)眾生濁——才能退失。5)煩惱濁——煩惱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當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間,他就捨棄了所有自私的念頭,只為他人的福祉著想。他在三大劫及數百次的轉世裡不斷累積善業,以堅定的決心和無盡才智,竭盡所能地幫助眾生。例如,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輕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見一隻非常饑餓、虛弱得無法餵哺幼虎的母虎。出於大悲,他將自己的肉布施給母虎,但老虎連吃的力氣都沒有。於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來滋養老虎;等到老虎恢復元氣,再用整個身體餵哺牠。
釋迦牟尼佛因無比的悲心和堅毅的精進力,終於證得圓滿佛果。他循著真理之路直達盡頭,徹底斷除了我執。為了利益眾生,釋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著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利他,透過其圓滿示現和無瑕教授,使我們現今有機會將自己的心性與正法相融合,以證得佛果。藉著正確的發心,並依循正道,我們可以獲致真實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樣,不再自欺欺人。因為佛陀為真實者,所言皆是如實真理。對那些有過失的人,他直指其錯誤;對那些發願終生奉獻佛法者,他說:「離家而出家,穿上三僧衣,將自身融入聞、思、修中。」對在家眾,他解釋如何戒除十惡業 3 和長養十善業。用這些方法,他讓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過活,並如理修持佛法。
3・十惡業:三身惡(殺、盜、淫):四語惡(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三意惡(貪、瞋、癡)。和十善業相反。
佛陀的追隨者 —— 不論是博學的聖者、有成就的定者或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 都應好好追隨其道路。即使在塵世中,人們也同樣尊敬心性、行為正直無欺的人,不誠實的人是不受任何人信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