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文
序 文

序 文



Bg B29

   話說《西遊記・第八回》如來授與觀音大士一「緊箍兒」及「金緊 禁咒」云:「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 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又〈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六賊無踪〉老孫一生受不得人氣,,按不住心頭火發,實性發兇頑,不受師教,遂違前誓 — 欲保三藏西天取經::後觀音大士示現老母,親授唐三藏此「緊箍兒」並〈定心真言〉調伏後,方一心一意,不作他想地走上西天取經之路。


   記得十多歲時看《西遊記》 只當章回小說看;今以稍懂佛法皮毛的角度來審視它,則從上之引文便可推敲 —— 作者將修行之道,寄寓於諸人物情節。而今《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作者,亦為「吸睛」效果,引讀者入勝,故將咱們未經調化的散亂狂野心(佛法唯識中之第六意識)——「心猿」意馬,就擬人化地以孫悟空喻之,上天下海一個筋斗雲翻飛十萬八千里 (一打妄想,何止十萬八千里);然當孫悟空一戴上「緊箍兒」,並經如來展轉傳授唐三藏之〈定心真言〉的加持下,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也識好歹地乖乖就範。


   如此說來,凡夫俗子恁誰不是孫悟空?但能否如《西遊記》中,孫悟空之福德因緣,得諸善知得諸善知識的折伏、 攝受。便要端看自己是否願意進入「唐三藏的世界」— 能傳之人,即自阿底峽尊者口傳到切喀瓦格西造論,乃至開藏法師釋義等,皆唐三藏是也;所傳之〈緊箍咒〉即今《修心七要》之文,而〈定心真言〉 《修心七要》之義,文義俱能受持,則唐三藏自能降伏孫行者,正所謂「 把手牽他行不得;唯有自肯始相應」也。


   此《修心七要》,實即《金剛經》中,佛切實開示「降伏其心」之 修心口訣,簡要地將大乘佛法的見地(勝義菩提心)及實際應用法(世俗菩提心)條列出來。若行者能受持其文義,便能有效地淨化我執,進一步柔軟剛強,而有慈悲心之力用;以其能於上座時的觀修,並延伸於下座歷緣對境時,保持「當下的覺知」— 悲、智之展現。再者,此《修心七要》之釋義流通版本,歷來多由藏傳喇嘛講授,然因生活、文化背景等之差異,再經中文之翻譯,則往往不得貼切的經驗傳達 《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一書作者開藏法師,乃漢傳出家法師,於解則通達性相;於行則融通南、北、藏傳之差別而實修之,故於中的經驗傳達,或許會有助於漢傳修學行者,能更契入《修心七要》之文義。


   《易經 • 繫辭》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況此《修心七要》乃佛法菁華濃縮本,若非有決心於勝義、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並對大小乘教 當基礎者,則可能會流於文字的理解,而難以受持於胸懷;以此教法之殊勝,乃強調「覺知當下」,而非傳統佛法之「對治」。 故若對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佛法應當是如何面貌」者,要接受此由「 緣起性空」開演之教法,,實在也是一種信心的考驗 (因為「唐三藏」會破壞你對佛法的世間思維);若不然,則當如書中所示:要先親近信任之善知識。


   佛法說「契機契理 」,實在「契理」容易,「契機」則難,當中也端看緣份如何。若有緣「遇到」, 卻當面錯過,則如俗云「有緣無份」, 故絲毫勉強不得;但無論如何,在受囑寫序之末,祝福讀者您能於此生和「唐三藏」結下菩提勝緣,相信盡未來際的某月,會有機緣自五行山下之巨石(喻自陷於五取蘊),脫困而出 (照見五蘊皆空)。


時序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廿一日 亥時
另個老孫擱筆于苦空齋無常燈下
(剛八時卅一分,靜坐時,適發生六點一級全台有感地震)

再版序

   修行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 空性見的下手處,開藏師父在本書中,都有詳述他的真知灼見。如果您在浩瀚的佛法大海迷航已久,現在可以上岸 ~ 抖落您一身的「宗教包袱」,如實依本書所指引的實修法則下功夫囉!
   詳閱本書,您會拍案叫絕,想要分類、想要呼朋引伴;您會身心放鬆,想要唱歌、手舞足蹈。

   密教?禪宗?淨土?南傳?北傳?藏傳?…… 喔!不要分別,不要想太多;這只是一本依釋迦牟尼佛所指導的實修入門書罷了!


讚曰:

尋經與討疏,如來金剛喻為筏
學問積陳年,法尚應捨況非法
祖師有明訓:入海算沙徒自困
快快登上岸,名相分別都放下
無盡的寶藏,開藏師父都打開
修行有訣竅,回頭是岸觀自心
妄想與正念,教您左看右看看
人相與我相,趁機放懷天與地


如貓伺老鼠,保持觀照與覺知
莫要如風箏,隨境而飄莫知恙
活在當下裡,,直截根源佛所印
指頭已向月,智者在月不執指


此書問世後,登門謝恩一十百
網路留感言,幫忙解惑三二一
再版付梓前,讀者歡天又喜地
奔相與走告,莫要錯過開藏寶


辛卯年夏安居圓滿日於
康園煩惱室愚徒大有感謝合十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