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懺悔 妙音居士
謹撰於台北歡喜念佛堂
本書書名係出自〈毗婆沙論〉中稱淨土法門爲「易行疾至之道乎」,即是當生成佛之道。彰化埔鹽常懺悔妙音居士,日前曾發心彙編一本有關淨勸信書刊,即名之爲「易行疾至之道」;期能廣度末世衆生,深信切願,求生淨生當生成佛。
末學 與其研商,並蒙鄭南薰居士指導,爲能使今日末法衆生更易獲益,敬謹再次收集更爲簡易之淨土文集,重新編排,並首之以恩師淨空法師所撰「認識佛教」一文,以破除世人對佛教之誤解。
末學 恭聽恩師淨空法師錄音帶多時,深深感動,下敘均是轉述錄音帶的小部份內容,希無所誤解。有人問:爲何學佛多年而未能證果或悟入,恩師常開示:就是不懂學佛的次第,未斷煩惱,即學法門;一會兒念佛、一會兒學教、一會兒參禪,又一會兒學密,雜學而愈學愈煩惱。故學佛務必先發願度眾生、斷煩惱、去妄想,再一門深入,如何做呢?須讀誦夏蓮居老居士所彙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每天至少三部,讀誦到三千部時,妄想少了,自可減少煩惱,此即是古人所說「五年學戒」,之後讀誦、念佛、修行則漸有功夫,熟記此經,依經奉行,能做到百分之百,此人即是阿彌陀佛再來,爲上品上生,以此類推,做到百分之二十爲下品下生,至少做到百分之五十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今生不往生淨土即落入六道輪迴,萬劫難出。而此經正如清朝彭二林居士所說:「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大家切莫忽視此經,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此經確係第一經,佛法的最高峰。(此經恩師曾多次宣講,以在台灣二次宣講最爲精彩)
學佛不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重要的是:開悟(發現自己錯誤的身、口、意業稱之)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爲稱之)當生受用、離苦得樂。故須斷煩惱、去妄想;煩惱即是我執,妄想即是法執;修五戒十善、修清淨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何爲善、惡?簡言之:「爲他人」是善,「爲自己是惡」。何謂「爲自己是惡」?因「爲自己」即有我執,有我執即是六道。輪迴之根,不能跳出三界,故只要身心世界放下,老實念佛,修福修慧,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佛光一照,即可斷我執,法執,得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淨土,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恩師常說:淨土法門是不病、不老、不死的法門。何謂不病?以清淨心念佛得身心清淨,内分泌調和、細胞排列適當,怎會生病?所有疾病乃由心不清淨所生。何謂不老?心清淨,時時念佛,不知歲月,不牽掛世事,會老乎?君不見有修行的聖賢人看來總是那麼年輕;何謂不死?因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均是活著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才去世,故稱不死,不是死了才去極樂世界。總之:淨土宗是一門當生成佛,極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是易行疾至之道。
恩師提倡讀誦無量壽經及創立淨宗學會,藉此機會向大家略略介紹淨宗學會修行的五大課目,茲列於後讓大家修行時參考。
一、三福:
(一)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二)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觀無量壽佛經又載 —- 如此三事,名爲淨業 —- 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二、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三、三學即戒、定、慧,三無漏學。
四、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五、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衆生、(十)普皆迴向
此次承蒙十方三寶弟子的支持而編印完成,其助印芳名詳列於書後,在此衷心感謝。淨土法門的書籍很多,編者能力淺薄只收集部分,内容雜多或有重複及掛一漏萬、字體大小不一之處,尚請包涵,唯請大家詳讀此書,期能對淨土法門有更深入的認識,切實信、願、行,老實念佛,早成菩提,相約在西方 極樂世界重逢。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 阿彌陀佛聖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