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一、擧貪過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庚一、擧貪過

庚一、擧貪過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横爲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衆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衆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爲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這一段舉貪過的經文,我把它分為八節來説明。從「世人薄俗」,至「無有安時」,共十五句,是第一節,說貪求苦。「」字,是釋尊慨嘆詞,也是承前起後的轉語。有如《法華經》說:「長者見大火從四面起······我雖能安隱得出,而諸子等(世人),於火宅内,樂著嬉戲,火來逼身,苦痛切已,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 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説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勿令為火之所燒害。」我們冷眼看世人,不就是如此嗎?釋尊宣説淨土法門,還不是為此嗎?可是儘管世尊誨之諄諄,而世人多是福薄無智,聽之渺渺。滿肚子都是俗心貪念,共同在爭取不急要之事,好比群狗在爭一根臭骨頭,怎不令世尊感慨三嘆!諍與爭,古時通用。怎樣是貪呢?戀諸欲境,如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染著為性。什麼是不急之事呢?那就是眾生的起惑造業,妄作妄為,貪求五欲。有如一群猿猴向水中撈月,火中取栗,徒勞無功,唯苦無樂,這又何苦如此。什麼是急事呢?那就是以求智慧菩提為最急,以求福德為次急。孔子不是說嗎?朝聞道,夕可死矣!何況出世的無上菩提正道,能自利利人,成佛作祖,那才是衆生最急要的事呀!

   「於此劇惡極苦」六字,是指於五濁惡世之中,共作十惡業的劇惡,必然要招感三途八難極苦的果報。可是愚癡的衆生,不知善惡,不怕因果,只知貪求財物,甚至不擇手段,勤勞身心,終日營作貪求的事務,以達到他自私自利的欲望給濟。明朝羅狀元的醒世詩說:「朝朝暮暮營家計,是是非非白了頭。」《四十二章經》也說:「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這不就是世人的寫照嗎?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這六句是說娑婆世界的衆生,不論是在上尊貴的,如國王百官,機關團體學校的首長。或一般平民,或貧或富,男女老幼,士農工商,都是為了錢財,而共同在憂愁苦惱。因為有個自私的我,必然會有貪求與保惜的心理,此即我愛、我貪、我癡、我慢,這是衆苦的根源。世間有二句俗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心不足蛇吞象。」有錢的是這樣,無錢的也相同。所以說,有無同然,憂思適等。這是世人的通病,很少有例外不同,貪求錢財而引起的憂苦,正好相等。

   「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這四句,是説愚癡衆生,庸人自擾。不但在人與人之間,表現出種種貪求的心態與行為。就是屏居獨處,還是一樣,左思右想,憂慮萬端,計算如何營求財物,儘是利己損人的念頭。完全被妄想心所驅使,白天固然忙得團團轉,没有一刻安寧。就是晚上睡了,也還為貪求名利,幻現種種憂苦的夢境。真是日夜無有安時,這又何苦來哉!古人有黄梁夢,邯鄲夢,都是説明貪求苦的寫真。

   「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雜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這八句,是第二節,説守護苦。田園屋宅,牛馬豬羊雞犬六畜,奴婢錢財,及衣食雜物,這都是人生所需的。就算你已有求得,又怕失去,便為這些而想盡辦法,守護保全。可是能得守護,永遠都屬於你的嗎?不可能,因為諸行無常,這是世間的真理。那又何必患得患失,復共憂之呢!但世人庸俗,不明因果事理,所以顛倒行事。為了守護已得財物不要散失,終日憂念愁怖。甚至希望,越多越好,利上加利,此所謂重思累息。佛在阿含經中說有四非常偈:「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是宇宙人生普循的法則。任爾如何守護,福報盡時,積聚皆銷散,所有財物,便必散失而去。要想財物如意富足,而又無喪失,唯有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積功累德,克己利人,才能福德自然,繼續增上,那就没有守護之愁苦了。佛門中有一本「保富法」的書,大家不妨研讀一遍,照此而行,便不會有守護的苦惱了。

   「横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此十一句,是第三節,説散失苦。横為非常,是說遭遇到横逆,或天災,或人禍,不應該有而有,不應該破財而破財,事出常情常理,故名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這就是佛說的,世間財物五家所共。水漂火焚,盜賊來偷劫,惡國王或債主強奪,還有不孝子孫,都是前世怨家,把你的家產敗完為止。此五中只要有一種,進入你的家門,那你勞苦積聚的財物,便消散磨滅,此時必然使你憂苦萬端。忪音鍾,忪忪,即惶懼不已,故曰無有解時。財物散失,憂愁苦惱,心中盡是怨天尤人,如繩打結,堅固得很,不會有一刻放鬆捨棄,故曰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意堅固,適無縱捨。此所謂患得患失,尤其是散失時的苦,比没有時的苦,更深更劇。唯有像蓮池大師那樣,他説:「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這樣就没有求不得,愛別離的散失苦。

   「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此四句,是第四節,說喪身苦。因為財物散失,生活無著,内心憂惱,致使身摧心碎,喪身失命。或因貪求財物,不惜性命。如勞力過度,時間過長,妨害身心,以招夭亡。當你身亡命終,家親眷屬,功名事業,田園屋宅,牛馬六畜,一切財物,都得抛棄捐捨而去,没有一件跟隨你。如《普賢行願品》説:「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内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 切無復相隨。」古德也說:「一朝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人醒醒吧!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衆寒熱,與痛共居。」這六句,是第五節,説富貴苦。雖然尊貴豪富,也難免有如上的貪求,守護,散失,喪身等苦。為什麼?人心不足,便有憂苦。若能知足常樂,則無貪求苦。又諸行無常,無常故苦,富貴場中,也不例外。俗話説:樂極生悲。那種樂事壞苦,財物散失苦,權勢喪失苦,比平常人更難受。何況玩物喪志,富貴的人,更容易傷害身心。譬如三妻四妾,暴飲暴食,煙酒嫖賭,必然使你憂懼萬端,甚至得惡病夭亡。勤苦若此,是説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自作是勤,自受是苦,因果決定如此。結衆寒熱,與痛共居。是說尊貴或富的人,因為有錢有勢,任意妄為,造惡業的機會更多更重。造了便結有三途惡報,及八寒八熱地獄的種子,來生後世,那就常與三途惡報的痛苦共居,不能相離了。古人作折桂令詞:「嘆世間多少癡人,多是忙人,少是閒人,酒色迷人,財氣昏人,纓定活人!精細的瞞人,本份的饒人,不識時人,枉只為人!」放眼看古今中外,不就是如此嗎?順治皇帝出家自嘆詩,不也說:「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自轉煩 ……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閑誰得知。……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禹疏九河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撤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這真吐露出富貴苦的心聲。明末崇禎皇帝縊死,福、魯、唐、桂諸王,都不得善終,更是富貴苦的可悲下場。

   「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雜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這十二句,是第六節,說貧賤苦。貧窮或下劣的人,在社會上佔大多數。他們生活困難,衣食不足,是經常如此。因為過去未培福報,今生又没有種善根,所以對於田園屋宅,錢財奴婢六畜,衣食雜物,雖然想盡千方百計,希望能與別人同樣皆有,可是總不從人意,有了這件,就没有那件。或得到一種,而又失去另一種,使其從生至死,憂愁苦惱。所謂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因果使然。若能皈信三寶,修行五戒十善,及淨土法門。有彌陀本願攝受加持,加上本身善根功德之力,那就不會再有貧賤苦了。例如本願中有女轉男身,世人致敬,諸根圓具,生尊貴家等願,自可得離貧賤。古人有一首詩:「三寶門中福好修,一錢施捨萬錢酬,不信且看梁武帝,一頂破笠換山河。」世間一些貧賤的人,只想向富貴人看齊,為什麼不向梁武帝學習?

   「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衆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這十四句,是第七節,說現報苦。衆生因有貪欲心,總是不能安份,不肯努力培因,一味種種貪求,田宅財物,奴婢六畜等,都希望具有。可是好比漏水的瓶碗,怎麼也不能盛水。就算給你得到,轉眼便又糜散,因此更是憂苦。貪心所使,當復求索。雖然想盡辦法,然而人算不如天斷,没有再得的機會,徒勞無功,思想無益。身勞心苦,坐起不安,日夜憂愁苦惱,貧窮下劣相隨不捨,勤苦一世,與痛共居,未有一天好過的日子呀!俗話說:「飽暖思淫欲,飢寒起盜心。」因為貧賤,不識義理,不怕因果,胡作妄為。當然結下很多三途惡報,寒熱地獄的種子,後報更是可怖。冷眼看古今中外的世人,那些作五逆十惡的,大多是貧窮下劣的人,挺而走險,只貪圖眼前 的蠅頭薄利,那管長劫的三途苦報。有些現生便受到國法的制裁,關進牢獄受苦,嚴重的判死刑。縱然僥倖生逃國法,可是惡有惡報,因果不饒人,或現生橫死夭命,或來世三途受報,自作自受,還能怨誰!

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這七句,是第八節,説未來苦。貪瞋癡,名為三不善根,長出來的花果,那裡會有善的,自然不肯為善,行道進德。這類衆生,壽終身死,隨業受報,當然只有獨自 遠向三途而去。生前既因貪求財物,種下惡業種子,死後即隨所作的業種,趣向於受報之惡道。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不要問别人,别人不會知道,只有自己明白。經裡說:七佛出世以來,猶為蟻身。古德說:三途一報數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可怖可懼!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