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擧瞋過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庚二、擧瞋過

庚二、擧瞋過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今得相值,何不棄衆事,各遇强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

   這一段經文,釋尊舉出此土衆生瞋恚之過患,今分五節來解說。什麼叫瞋呢?損惱他人,恚怒為性。從「世間人民」至「莫相違戾」,這十句,是第一節,說理曉諭。父子兄弟夫婦,屬家室中的六親眷屬。其他叔伯及外祖父等,屬家外的親屬。為人在世,對於中外的家親眷屬,應當互相敬愛,不可以互相憎惡嫉忌,這才合乎情理。更要彼此照顧,有財物的,接濟貧乏的,無得在親屬中起貪心,不勞而獲,得其財物。更不可富有慳吝,愛惜自保,不肯供給親屬所需,那就失去做人的本份。尤其家親眷屬,日夜共處,同作同息,應當彼此和睦,言語與態度顏色,都要經常和氣一團才好。切不可互相違背乖戾,成為冤家碰頭,那就會有怨憎會苦。

    「或時心諍」至「更相報復」,這十七句,是第二節,說結怨苦。做人應該忍辱,不可互相瞋恨結怨。世間有句俗話:「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衆生因有瞋煩惱所使,妄起無明火,看人、對事,總覺得不合他的意,便在內心產生一種爭鬪的心理,引起有所恚恨惱怒他人的念頭。要知道,凡是動念就會熏種。只要今世有了恨意,那他必然憶念不捨。雖然輕微的互相憎惡嫉妒,積至後世,怨恨的種子會越來越多,轉變為更可怖冤仇;乃至成為大冤大仇,便有亡國滅家,誅連九族等慘事。古今中外,此例很多。所以者何?世間之事,都是因果循環,互相增上,彼此報復。你患我,我害你,生生世世,更相患害,雖没有眼前即時現報,但終歸要對頭償還的。所以佛經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與人有過不去,結了怨恨,應當趕急破除,釋怨解結。不然的話,彼此含毒畜怒,結憤恨於心中,那就自然在阿賴耶識裡,熏成種子。有了種子,遇緣必起現行,現行又熏成種子,如是種子現行,相熏相生,不得相離,不論何人何時何處,皆當對生,更相報復,這是因果律,誰也逃不了。除非你能聞到佛法,依法修行,做到業盡情空,轉凡成聖,才可没有這怨怨相報的苦患。

   「人在世間」至「莫能見者」,這十三句,是第三節,說惡道苦。古德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怨從親生,有了愛便有憎,有了親便有怨,愛憎怨親共一家,而且往往恩深怨深,其苦更甚。所以古人説:「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是世間的真實相。人生世間,無不在愛欲中追求。能得所欲,便起貪著;求而不得,便起瞋恚。小的愛欲是為己身,大的那就為家庭、宗族、團體,都是同樣的順意則喜,違意則瞋。悲歡離合無了日,無常一到業隨身,獨生獨死,獨來獨去,決定隨業受報,當行趣向於受報的或苦或樂之地。自作自受,身自當之,没有人可以代替。有智之人,自當抑制貪愛與瞋恚。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不要說,來世苦樂受報,不能相代,就是今世同在人間,各人的老病死苦,也無人可以代替得了啊!俗話說:「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的子孫賢。」世人何必苦苦貪求,貪不到又綿綿怨恨呢?你不聽古人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還不止做馬牛,更可怖的,是你為了使妻兒子女能享福富貴,而造下的惡業,只有你一人,百千萬劫在三惡道中受報去還,實在太可憐,太不值得。雖然父子夫婦,最親愛的人,每個人今世所作的業不同,那麼來生,便有不同的善惡變化。造惡的向受殃罪的三途去,修善的向受福樂的人天道上去,要想會面,不知何劫何年?就是相會,面目改變,也不知不識。羅漢與菩薩,尚且難免隔陰之迷,何況凡夫衆生?呼吸一斷,便成隔世,誰是你的親人?宿豫嚴待,是說,過去或今生所造的業因,叫做宿 豫。因必有果,果報在前面等待著,因果相符,絕對不錯。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名嚴待。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天下那有有因無果的事理。六道眾生,都是隨各人自己造的善惡業,獨自趣向走入善惡之道。天上的善道,或三途的惡道,那些路,比起人間來,是長遠得多。經中說:人間五十年,是四王天的一日一夜而已。人間的四百年,才是兜率天的一晝夜。此天天人壽命都是四千歲,比人間長遠得難算。他化自在天,乃至色界諸天,壽年更長。惡道眾生的壽,也是很長,人間幾百年,不過是地獄的一晝夜,而普通的地獄,受報的壽命,都是多少劫計算,真是久遠得難以形容。這些因果事理,不是釋迦世尊在經中告訴我們,愚癡的世人,有誰能知,有誰能見。就算你聰明絕頂,科技萬能,月球可以登上;而六道輪廻受報的情景,還是不能知不能見吧!

   「善惡自然」至「甚難甚難」,這七句,是第四節,勸應斷瞋忍辱。既如前述不忍起瞋過患,善惡自然,追行所生,或作修羅,或下地獄。不但時長路遠,而且孤身隻影,獨自走去,無伴無侶,前途茫茫;再想與你的親人相聚,那是甚難甚難,也可以說不可能。因為造業差別,所以道路不同,別離久長,會見無期了。古人有首詩:「莫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後又逢春,此身死後歸何處,三界茫茫愁煞人!」細想起來,衆生的生死輪廻,真是窈窈冥冥。有如順治皇帝出家自嘆詩說:「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世人若有智慧觀察,當然會有所警覺。所以順治也拋棄萬里江山,去做一個修行的出家人。

   「今得相值,何不棄衆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這六句,是第五節,正勸娑婆衆生,應該棄衆惡修衆善。譬如貪求、守護、保惜、慳吝、瞋恨、結怨等事,必須棄斷。各人尚強健的時候,應努力勤修世間及出世的善業。例如布施救濟貧困,遵行仁義道德,乃至守持佛戒,修行十善,出家習定求慧,克己利人,自行化他等。今得與佛相值,尤須至誠老實,勇猛精進,立願今生必須了脫生死,跳出三界輪廻。最好修行淨土法門,具足信願念行四門,那就必可往生極樂,能得極長生的無量壽,又能得一生究竟補處菩薩,與觀音、勢至、彌勒、地藏菩薩相等;没有比這個法門,下手更容易,成功更高勝的了。

   「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這三句是世尊慨嘆,也是叮嚀勸勉之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淨土難遇今已遇,何況又在強健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還有什麽可以等待?又還有什麼比生極樂世界,能有更多更好的快樂呢?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是佛説的。佛語不信,還有什麼話,什麼道理可以相信呢?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