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讚嘆的「伏虎和尚」

廣欽老和尚(1892 ~1896)
簡 介
廣欽老和尚為當代台灣佛教著名苦行僧侶,有「伏虎和尚」或「水果師」之稱,一生的故事非常傳奇,在台灣的佛教界流傳甚廣。他雖然不識字,沒有受過正式的佛學教育開示也顯得言簡意賅,但是卻往往發人深省、寓意深刻。
出身貧困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廣欽誕生於福建省惠安縣一個貧苦的家裡,俗姓黃,名文來。大約在他三、四歲的時候,因為兄長沒有錢娶妻,父母便把年幼的廣欽賣到泉州晉江縣的李姓農家中做養子。
回國後在天津、浙江、南京等地學校任教,並曾主編過《音樂小雜誌》、《文美雜誌》,兼樂曲創作。弘一大師於1918年時,在杭州虎跑寺從了悟和尚出家。從此一改從前浪漫的文人生活,交遊單純,不問凡世俗事,鑽研佛法,以弘揚南山律為畢生之志,並曾籌辦「南山律學院」。時逢八年對日抗戰之時,弘一大師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並身體力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宗教界產生重大影響,後於1942年圓寂於泉州。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道祖略譜》等及演講集行世。
廣欽年幼的時候體弱多病,還好養父母對他疼愛有加,帶他看遍省城的中醫,但是弱小的身軀,病情還是時好時壞。七歲的時候,養父母依照當時的習俗,在觀音亭前許願,把廣欽送給觀音菩薩當「契子」,希望藉著佛力加持,能夠讓這個體弱的孩子保住性命。後來廣欽順利地存活下來,並跟隨著養母茹素念佛,在心中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種下極深厚的佛緣,也算是日後出家因緣之啟始。
禪寺出家
廣欽九歲時養母棄世,十一歲時養父也謝世了,於是頓失依怙的廣欽,被親人送到著名的承天禪寺。承天禪寺是中國境內少見的叢林大道場,寺內建築古色古香,大殿可以同時容納一千五百人禮佛共修,常住師父有近千人之多。廣欽在承天禪寺依止住持轉塵上人的高徒—— 瑞芳法師為上師,並剃度祝髮成為小沙彌。
這段期間,廣欽做的都是外坡職事、種菜除草的工作,並未正式受戒。到了二十歲以後,他在因緣際會下前往南洋,直到三十三歲才再回到承天寺中。據傳廣欽到了南洋,先從事雜役工維持生活,後來和人結隊上山墾伐林木。有一天照例收工,大家正準備下山,這時候廣欽直覺推車不安全,也警惕其他人不要搭乘,但是大家急於回家,只當他是胡言亂語。沒料到後來這部推車果然出事,翻落山谷,廣欽因為沒有搭乘,因而幸運逃過一劫;後來他便束裝回到泉州承天禪寺,繼續過出家人的生活。
夜不倒單

1927年,廣欽三十六歲,於泉州承天寺正式出家,法名照敬,字廣欽。這時候瑞芳法師已經圓寂,由方丈轉塵法師剃度。
廣欽出家以後,專門志在苦修,經常是「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一心專志念佛。據說廣欽有一次被委派香燈的工作,香燈師每天要早起晚睡,除了清理大殿,香、花、燈、燭供佛之外,還要打板醒眾。有一天廣欽因為大意睡過頭,耽誤了敲板時間,自知延誤大家的修持,於是跪在大殿門口,一一向其他師兄弟懺悔。從此以後,廣欽對於大眾的事情,不敢再有任何的怠慢。每天晚上在大殿佛前打坐,一有風吹草動便驚醒,如此在模糊醒睡之間,打下了日後不倒單的基礎(註:佛門行晚上靜坐用功,不躺下睡覺,稱為不倒單。)
伏虎和尚

1933年,廣欽四十二歲,至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處,受正式的具足戒。
廣欽受戒回來之後,已可以算是「真正的出家人」,不必再做雜役之事,於是經由方丈的同意之後,只帶簡單衣物及十多斤米,前往泉州郊外的清源山潛修。
廣欽一生苦行,有關他的苦行和靈異傳說很多。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在清源山石洞的這十三年苦修。這段時間,廣欽每天參禪打坐,食物用完了,就以樹薯、野果充飢。有一天廣欽與往常一樣在洞中禪坐,忽然聞到一股強烈的腥羶飄入,心裡正覺得奇怪,隨即睜眼瞧瞧,沒想到竟是一隻猛虎!廣欽心中大驚,脫口叫出:「阿彌陀佛!」沒想到這隻猛虎被廣欽一吼,心裡沒有準備,竟然落荒奔逃,驚魂甫定之後,又再轉回來,挺胸邁步,並不時嘯吼,怒目投向洞中的廣欽法師,步步逼進。這時候廣欽心想:「如果是我過去欠牠一命,此世能夠還牠一命,自然是因果相酬;如果不是,那不就是因因果果、應應報報,永無了期嗎?」
於是他便對猛虎說:「阿彌陀佛!老虎,不可以起瞋心啊!冤冤相報,將永遠沒有終止的一天。你本來就是住在這裡的,我是外人,請你借這個地方讓我修行,等到將來我成就了,一定會度你。」接著又為猛虎皈依。這個時候,只見猛虎竟然止住向前的腳步,並且頷首稱臣,溫順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當起護法來了。廣欽見到此狀,心裡想這一定是龍天護法庇祐,諸佛菩薩加被,否則難逃虎口。因此信心大增,意志也更為堅定,默默許願:「此生如果沒有悟道,將終身埋首在洞內,不再出去。」
苦行「水果師」
廣欽終日沉浸在禪悅之中,等到肚子餓了,便撿食山洞外的果子吃。山上的猴子看見了,經常採集野生水果,送到洞口供養,因此廣欽有「水果師」的名號。廣欽後來到了台灣以後,足有三十年期間,也都是以水果為主食,直到1976年以後,因為牙齒掉光,才改吃流質的東西。
入定險遭火化
廣欽經常一入定就是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有一次因為入定有四個月之久,被上山砍柴的樵夫誤以為往生了,於是到承天禪寺通報。住持和尚本來要帶著弟子,準備將他火化,但是為了慎重起見,還是寫信請當代高僧弘一大師鑑定生死。當時弘一大師在福建永春弘法,知道消息以後,馬上表示不可以輕舉妄動,連忙趕到承天禪寺。弘一大師到了以後,在廣欽的附近觀察一番,讚嘆道:「此種定境,古來大德亦屬少有。」然後在廣欽的面前輕輕地彈指三下,過了不久,廣欽就出定與大眾見面,此事造成當時泉州一帶的轟動。
忍辱功夫

廣欽最令人津津樂道,以及佩服的還有他的忍辱功夫,經常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當年他由深山回到承天禪寺後。
寺中監院師與香燈師為了考驗他的功夫,故意把功德箱的錢財藏起來,並且讓大家對廣欽起疑。雖然舉寺均認為他是賊,不時白眼相向,但是廣欽卻連一句為自己辯白的話都沒有,依舊安然自在。經過一個多禮拜後,監院師和香燈師才說出實情,錢財並沒有遺失,一切只是為了考驗廣欽十三年來在山上的修行。大眾這時才感覺非常慚愧,並對廣欽升起無限的敬佩讚歎。
來台因縁
1946年,廣欽五十四歲的時候,福建有位林覺非居士到承天禪寺一遊,並與廣欽相談甚歡,皈依座下。林居士告訴廣欽將要到台灣教書,廣欽表示:「等到你到台灣教書,請與我來信,台灣佛教受日本神教的影響,已經僧俗不分。我和台灣有緣,將渡台興建道場,度化眾生。」林居士當下應允,抵台之後經常與廣欽聯絡。到1947年5月,廣欽在林居士的安排之下,與台僧普旺法師(後改名普觀,為基隆市佛教講堂住持,現已圓寂)由廈門搭乘英輪來到台灣。
廣欽來台後最初在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等處掛單。到五十七歲的時候,於台北新店街後石壁上,開鑿一間小寺,命名為廣明岩(即今之廣明寺)。三年之後在後石壁上開鑿「阿彌陀佛」大像,開啟台灣鑿石佛像之風氣,並建廣照寺。1952年,廣欽六十一歲,在台北縣土城鎮成福山上覓得一處天然的石洞,因洞口東向,日月初升可以照徹洞內,故命之為「日月洞」。該洞本來沒有水源,廣欽一住進該洞之中,忽然有清泉自石縫中湧出,於是便決定在此隱居修行,並接引數位弟子同修。
到了1955年,廣欽六十四歲,板橋有一位信眾供養土城一塊山地提供修行。廣欽在竹林中砍竹為筏,兩端繫縛於巨竹上,終日於筏上結跏趺坐,後來又再闢地建一間瓦房供養佛像。之後的幾年,因為來山信眾漸多,又陸續建設,並命名為承天禪寺,而所在的火山也改稱為清源山,以紀念出家本源。
預知時至
1986年,廣欽年九十五歲,預知時至,便拒絕飲食、醫藥,不再接見信眾。農曆正月初一的清晨,召集承天禪寺大眾,一一囑咐,並指定圓寂火化後,靈骨分別供奉於「承天寺」、「廣岩寺」及「妙通寺」三處。正月初四早晨,與弟子傳聞和大眾佇立於殿外曬太陽,其間轉向傳聞師說:「你可以了,他們(指大眾)還沒有。」正月初五廣欽瞻視清澈,定靜安詳,只囑咐弟子們一起同聲念佛。到下午二時,告訴大眾:「無來無去,無代誌!」並向徒眾頷首莞爾,閉目安坐。過了一會兒,大眾見廣欽不動,前往細察,才知道廣欽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
傳人眾多
廣欽來台的十七年間,曾有三次長時間(約一星期以上)的入定記錄,除了雨天以外,夜間都在竹林中趺坐弟子為數甚多,出家眾有傳悔,傳顗、傳斌、傳聞等人;在家弟子有林覺非、江啟超,方東美等許多學者也都皈依門下。
提倡念佛
廣欽由於識字不多,終其一生都沒有講過一部經,也沒有辦學,以修苦行和提倡念佛來接引眾生。在有關的流傳開示錄中,可以看到許多內容都是鼓勵信徒老實念佛的話。有的信徒喜歡參禪,希望廣欽能開示禪機,廣欽的回答也是「淨土就是禪」。
廣欽早年在祖庭承天禪寺,曾有一次修行體驗到「念佛三昧」。那一次廣欽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剎那間覺得佛號在大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上升迴旋起來,感覺不到寺廟及他人的存在,只有源源不斷的佛號。到最後維那引磬一敲,雖然功課圓滿,廣欽依然感覺佛號四方圍繞,並且持續三個月之久。
和合無諍
廣欽一生對於毀譽、得失,毫不動容。表示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有一次有位新聞記者上山勒索,向廣欽威脅說:「我的筆是很厲害的,如果你不給我錢,就把你登上一篇!」廣欽只安然道:「你儘管登上去,隨你怎麼寫,我不要人家恭敬,人家恭敬我,我要天天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人家不恭敬我,我正好靜靜念阿彌陀佛。」這位記者也只好感歎老和尚不同凡響,真是「事到無心皆可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還有一次,有些皈依的弟子去聽演講,認為演講的法師有影射批評廣欽的意思,就打抱不平上山報告廣欽。不料廣欽當下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要上來報告的弟子去懺悔「誤會演講法師」的過失,並替那位法師解釋言辭中的佛法含意。告誡弟子假如今天人家指名道姓罵我們,尚且要誠懇感謝,何況人家沒指名!接著嚴肅曉以「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的大義,稱讚那位法師「能在花花世界度眾生,實是菩薩」,並自謙說:「我還不敢去呢!」
戒律主要戒自己
廣欽指出:「叢林規矩,不論你是學禪、學淨,還是學天台、學法相,都講老實修行。現在大家多為生活忙,修行只是應應景而已。難道會看經、會穿袈裟就成了僧寶?也有人拿起筆來能夠寫寫,也歸不到佛法這一邊去,說起來也是遺憾!」接著又感喟地指出:「從前的叢林,以救濟災荒與施捨窮困來和社會結緣,消滅苦難;今天台灣各道場的做法恰恰相反,大家好像在比賽誰的齋飯做得好,以拉攏社會上有錢和有地位的人,這樣成天在名利打轉,與佛法的距離就遠了!」
談到僧眾與居士之間的關係,老和尚謙稱僧團做得太少,沒有產生領導作用。他舉了兩個例:第一個說法師們沒有切實地去和居士們說明佛教的佛、菩薩與道教的神祇有什麼不同,到了今天,無論在城市或鄉村,土地公、城隍爺、文昌帝君、關公、媽祖、趙公明、呂純陽等,和佛菩薩供在一起的寺廟還多的是,實在不應該。其次說到戒律,出家人也多未深究。他說:「戒律主要在戒自己,不是光教人做,自己不做。」
佛法興衰由心
廣欽曾對來訪的居士們指出:「佛法並未衰微,人心確在衰微!」接著說明:「因為人心衰,所以社會風氣亂,道德水準墮落,佛法自然不興了。無世間法就無佛法,要佛法興盛,就應該在人心上做工夫。」並念出三句人人皆知的老 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最後鼓舞和嘉許大家:「在家居士近年來在護法上的成就頗能盡力,但是還須要精進,不可滿足。只要真心學佛,不問在家出家,都可成佛。對照今日社會而言,廣欽的這幾句話,依然十分受用。
廣欽老和尚法語錄
◎ 父母生我們,不知從哪裡來,但我們現在要往哪裡去的一條路,即是了生死。不出家在社會上只是吃三餐,逐生死而已。
◎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很為難。較早的人善根較好,但很少出家。現說釋儒道三教,佛教是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禮義忠孝,道教雖然也有道,但沒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脫,最後仍要歸淨土才能了生死。
我們佛教也應出家修行才行,出家不是要過好日子的,是要在衣食住上修,看是否每一樣都能捨,才能修到行,每一樣愈簡單愈好,以方便不起煩惱,心才愈堅,妄想才少,所以說要粗衣淡飯。
◎ 修行要能耐勞苦,粗衣淡飯,現在這花花世界,每樣都很方便,有些東西可以不必用手拿,不必用腳走路,都很方便。但我們出家人修行應該觀想:依照祖師們的修行遺規來修行,才能 “了” (台語)我們的生死路。
◎ 我們今天不是為享受來出家,是要修食、衣、住…… 的淡泊,寧可被社會看不起,一切比不上社會人,如果被社會人看得起,就有愛別離苦,又成生死輪迴,被社會人看不起,就少攀緣心、妄想心,好專心用功。
◎ 學佛主要是要打破無明煩惱、捨慳貪而成佛。我們出家,要學粗衣淡飯,吃,隨便吃,不挑精粗美味,只要東西能過咽喉,能下肚果腹便可。並不是不要吃,只要不過分,吃得剛剛飽就好,不要貪食而吃得過飽;穿也是一樣,衣但能蔽體禦寒即可,不擇美醜。這樣才能消我們的貪瞋癡,要捨貪欲,佛制「三衣一缽」的意思,也無非是不要貪。
◎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從布施功德而來,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沈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壽盡,便會墮落,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佈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 在世俗社會分貧富貴賤,只要走進佛門來,就沒有高下的分別,無論是貧是富,是貴是賤,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對待,生生世世要廣結眾生緣,這樣,我們在成佛度眾的過程中,才會有殊勝的因緣。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如果真正會修行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 不要看別人對不對,要自己多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做好,修是要修自己,依法不依人,要恭敬三寶。只要是眾生都會有錯,但他哪一天懺悔了,就能改過做好。四生都有佛性,有的胎生很靈通,比人類更靈,只是牠不會講話而已。
◎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經,否則便是被經轉。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評他人,偵察他人有無做到,心生分別,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也是被經轉。
◎ 世人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殺生滋養身體,殊不知吃的是自己的肉,吃人家一斤,一定要還十六兩,這是逃也逃不掉的。就是這樣一生皆在還債討債,死死生生永遠跳不出輪迴的圈子,況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於心何忍?
◎ 我們只知道我們是父母生來的,可是在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本來的真正面目又如何呢?死了又將歸向哪裡?我們既聞佛法,知道有位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他的名號,命終時即接引我們到西方。他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這個往生西方的願。我們要深信有 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到臨命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但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
◎ 若人一心繫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垢塵。一心念去,至業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罣礙,自心則比西方境,以此無垢心境,命終後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虚假,佛絕無妄語。
◎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不要嘴念心不念。念佛是最重要的,在家學佛要念佛,我們出家學佛,也要念佛,再學一些種菜、撿柴、劈柴、煮飯、掃地 ……,像從小學生學起一樣。學佛要有像觀音、普賢、地藏等菩薩的誓願力,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吃一些人家不願吃的苦,這樣,才有道可修。那些成佛、做菩薩的,往往都是那些讓人家看為笨笨的人在成就的。
◎ 念佛定來即是禪,故說要有禪有淨土。念佛隨緣,什麼事情都在念佛中隨緣,沒有說我要念多少佛,我在念佛,我在做什麼。心心不離佛,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腳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念佛三昧不簡單。每個人帶種種業障來,不要再帶新業而去。
◎ 西方在哪裡?西方就在心頭。佛號要念得清楚,念得集中,念佛要發願生西方,離開苦塵,不要太愛惜這個肉體。
◎ 雖然我們現在生在娑婆世界,但如念佛,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無煩惱、無妄想,則亦是淨土,此是娑婆淨土,心即是西方。
◎ 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氣,故應福慧雙修。每個人要把以前所帶的業障消除掉,其方法是:拜佛、念佛,發心做常住工作、不計較。如計較則生煩惱,即造新業;如不計較,我們的福慧就會增加出來了。
◎ 參學是在參自心,參我們的煩惱心、煩悶心、對人善惡是非的分別心;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惱心、無罣礙心,是心參。一心念佛,最重 要的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 受戒是受什麼?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裡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見生歡喜,亦可感化人。
◎ 我們必須有不怕別人批評的氣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別人走歪,也不會受其影響。如果一個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別人批評,見人私談,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為人家在說他什麼,那是沒有見識、沒有出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