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空法師 於 達拉斯 宣講
黃念老的《大乘無量壽經解》,引《大寶積經》中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這十種心非常重要,即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於是我就將《大寶積經》的這段經文查出。全經共有兩卷,經文很長,我仔細看了兩遍,覺得非常重要,世尊將現代學佛的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確是現代修學救命的一部經典。
學佛犯了嚴重的過失,自己不曉得,還以為將來一定能往生。若臨命終時,業障現前,問題就非常嚴重。上次講述《金剛經》,多半偏重在理論與原則上;而這部經的好處則是全落實在細行上,於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都為我們指明。為什麼宣講這部經,我深深感覺是三寶的加持。
《大寶積經》在大乘佛法是一部大經,全經共一百二十卷,這是第九十一卷「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會。《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其中唐譯本就出自《大寶積經》第五會。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時,只有此本沒見到,所以他的會集只依據四種原譯本,很遺憾的是未見寶積經。我們很有福報,經典齊全,甚至會集節校等九種版本,都可以讀到。今天,我利用此次短暫的聚會,將這部經的內容作重點的報告,此經對現代修學人關係重大。經文一開端,說明當年世尊的常隨弟子們所作示現。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讀此一段經文,想想自己,以及四周的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說,犯了這些毛病。他們皆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這句是總說,所說的皆是原則,細說的還在下面經文。「善法微少,好於憒鬧」,善根少,喜歡憒鬧。「憒」是糊里糊塗,「鬧」是熱鬧。喜歡談論世事,迷於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之中。
「多諸戲論」,凡是無益於道心的言論,都稱作戲論。「廣營眾務」,廣是繁多,營是經營,喜歡經營一些世法。譬如建道場、做法會,都稱作廣營眾務。「種種貪著」,染著境緣,增長貪嗔癡慢。「為所不應」,佛在經中教導我們不應該做的事卻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佛是覺悟;他們是迷而不覺,世智辯聰,與佛不相應、與法不相應。 《金剛經》講得好,「離相離念」,「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諸法實相。他們誤以為眾生與諸法都是實在的,這是錯誤知見,這就不相應,屬於邪慧。
「下劣精勤」,他們在生活中,似乎也很精進、很勤奮,可是所做的都是迷惑行。
『後五百歲』是世尊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指我們這個時代。所以,我們讀到這部經,確實感到寒毛直豎。佛若不提醒,總以為自己修行得還不錯;展開此經對照自己的心行,才知道毛病百出。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作是念言。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
彌勒菩薩見到會中這麼多業障深重的初學菩薩,非常感慨的說,這些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佛門有句話說,「初發心者,成佛有餘」。初發心的人非常勇猛,真有道心。同修們發心皈依、發心受在家五戒、菩薩戒。初發心出家,那時心是真誠的,真的是成佛有餘。若能保持不退轉,那還得了!可惜保持不久,所以又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加速度地退轉了!有幾人能保持不退轉?這是佛門四眾弟子修行的現象,彌勒菩薩見了,生起大慈悲心。
『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我們要特別留意這句話,此即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若非成熟,不可能發心皈依、受戒,不可能發心剃度出家。這確實是善根福德因緣俱會。『皆已退轉』,業障深重,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使我們的道心像閃電一樣,亮一下就沒有了。雖然只閃亮這麼一剎那,已非常難得。無量劫來都在黑暗裏,忽然有一道閃光,就很不容易了。彌勒菩薩發起慈悲心,要幫助這些菩薩,也就是幫助我們這樣初學的人。
『因告之曰。諸仁者云何汝等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他很慈悲的問大眾,「你們為什麼退轉?為什麼不能精進?」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何以故。我心常為疑惑所覆。於無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於墮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這些菩薩們也都很誠實,對彌勒菩薩說,「我們現在對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的確沒有增長,只有退轉,因為我們的心常有疑惑。」他們於無上菩提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沒有透徹瞭解,所以常懷疑自己該不該學佛,該不該作佛;於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也常生疑惑。佛說我們今天所作所為是墮落,我們到底是不是墮落?因為這個緣故,善法生起時也常被這些疑惑障礙了,所以修學佛法不能精進,唯有退轉。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
彌勒菩薩非常高明,並不直接教導他們,而向他們建議,「我們可以一同到佛那裏,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佛成就無障礙!我們去見佛,佛一定有方法教導我們斷疑生信」。
『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
這些菩薩眾中有六十位,人數並不多,他們就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佛,見佛時自然就生起慚愧心,表現非常悲痛。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汝於往昔造作惡業。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
此時,佛首先勸他們不要悲傷,說明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因果非常複雜。
『汝於往昔造作惡業。』這句是總說,你們在往昔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佛將它歸納為四樁事,『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暢悅心」是自己痛快,罵人罵得很痛快,造業造得很痛快。「瞋罵」是以瞋恚之心罵詈一切眾生,對自己看不慣的、不順己意的,就動瞋恚。「毀辱」是毀謗、侮辱。「障惱」是障礙、惱害。這些都是對於善法,看到眾生做好事,嫉妒心就生起,想方設法破壞他、障礙他,不讓他成就,讓他生煩惱。這就是對於眾生種種的損害。
『隨自分別』。「隨」是隨著自己的意思。自以為這樣做是對的,其實皆是利己損人,造作種種惡業。不知道真實法中「無我」,而將此身當作「我」,凡是與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障礙、損害它。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不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我們在般若經上得到一個總結論,「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轉變與相續是不空的。「諸法」是世法與佛法。佛家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任意的造作,果報現前時才知道害怕,然已無濟於事了。菩薩畏因,菩薩覺了,不怕果報;果報現前,只好承受。因為菩薩明瞭惡報之可怕,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十分小心謹慎,不造惡業,不惱害眾生。佛提醒他們過去世的業因果報,今天雖然行菩薩道,欲求得無上菩提圓滿道分,實在太難了!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這是非常難得的勝緣,卻退轉了,真是太可惜。
『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於諸善法不能修行。』
你們知道這是善法,可是欲塵境界一現前,自己作不了主,還是造業。有時造作之後後悔,就是一點善根發現,諺語說「良心發現」。這一點良心很可貴,此即是善根。有些人造作惡業之後,不曉得自己做錯了,還以為是做對了,這就是愚闇到了極處,確實佛菩薩也無法救他。世尊如此提示,這些菩薩們也非常難得,他們真正懺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詳細說明自己的業障。
唯有佛陀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所作所為。一般人不知道來生與過去生的事。阿羅漢只能知道五百世,超過五百世,就沒有能力知道。遇到佛,機會太難得了,求佛說明。自己明白這些事,真正求懺悔,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一個人在佛前發願,真的求懺悔,知道過失,以後不再造了,這是佛的好學生。中國古聖先賢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人不怕有過失,怕的是不能改過,「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些人願意改過自新,佛當然歡喜為他們說明。佛為他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仔細思惟、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過失。如果有,也要學這些菩薩,發願從今而後更不再造。
『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常懷驕慢傲逸之心。又行頭陀。少欲知足。於是功德復生執著。』
佛告訴他們,『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俱留孫」是釋迦佛的前一尊佛。他們曾經在俱留孫如來法會之中,『出家為道。』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多聞」是聽經聞法的時間很長,大小乘佛法皆通達,自以為很了不起,又能「修持淨戒」,多聞是慧解,淨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雙修。這樣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難得,會有什麼過失?
『常懷驕慢傲逸之心。』這就是他們的習氣病根;自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德行時,為人還很謙虛,樣樣不如人,謙虛卑下。經讀多了,學問增長,如從前李老師所說,學問大了,眼睛慢慢長到頭頂上,看不見人了,甚至對父母也不敬。父母是種田的,沒念過書,自己大學畢業了,就瞧不起父母;自己得博士學位,老師沒有得博士,連老師也瞧不起。真有這樣的人!
出家造作的惡,自己不知道,經讀得再多,種類、遍數再多,並沒能體會入心。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卑下。《論語》中,孔夫子從未對任何人表示自己很有學問、有德行,未曾表示傲慢的態度,對於童子也很有禮貌。釋迦牟尼佛對待任何人都恭敬、謙虛,連傲慢的念頭也沒有。
多聞、持戒,都是表面工作,沒有實際體會,四眾同修犯此毛病不輕。我們念佛、誦經,自以為將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與事實往往有相當的距離。以上是第一類過失。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這是一類修苦行的苦行僧。「頭陀」是苦行。這很難得,如住茅篷、住山,與外界社會很少接觸,算得上是真修行。『於是功德復生執著。』以為自己有道行、有功德,執著在此。幾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不執著?說實在話,如果沒有這些功德利益,他就不肯修了。一定要懂得,「執著」就壞了,得不到真實功德,只能得一點世間有漏的福報。功德變成福報,而福報相當麻煩。
多聞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慢心,而且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生到阿修羅、羅剎、鬼道享福。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而生的。阿修羅福報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長,造業就更重,死後墮落地獄。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惡,第三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剎,墮落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與魔的區別,佛心清淨、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兩者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以上是第二類過失。
佛講這兩類過失,都是原則。事例太多了,不勝枚舉,希望我們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細細觀察自己到底錯在那裏。佛舉例說: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誹謗行婬欲事。』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當時,有二位出家人發心講經說法,『多諸親友名聞利養。』因為聽經的人多,也就是法眷屬多,擁護供養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慳嫉心。』你對於這二位法師起了嫉妒心,這是從慳貪而生的。『妄言誹謗行婬欲事。』你在外惡意的誹謗他,說他破戒,離間聞法的大眾。
『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因為你的破壞,造謠生事,惡意誹謗,『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這是將眾生聞法的機緣破壞了,罪過很重。
天臺大師引用佛經說,講經的法師,「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尚且要尊重他,他說的是正法,並沒有說錯,聞法依教修行,能得大利益。又說「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是國家之寶。能說不能行是國家之師,他能教化眾生,自己做不到是另一回事,這就是古人講的,「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學生為什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能說卻做不到,而學生聽了之後,能說又能做到,所以學生的成就在老師之上。
『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
惡意破壞講經的道場與法師,令眾生對法師疑惑而不生信受。我們學佛要從此處細心體會,境界現前時,立刻憶念佛在本經的教誨。深知斷一個人的法緣與法身慧命,果報都墮在地獄,何況破壞許多人的法緣,如何得了!
『是故汝等由斯惡業。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
佛說,因為造此惡業,其果報,『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六十百千是六百萬。因為他生嫉妒心,惡意破壞弘法的道場,已經在阿鼻地獄受了六百萬年的重刑。
『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
從阿鼻地獄再轉到等活地獄,罪報比較輕一點,受罪四百萬年。兩處合計一千萬年。
『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
黑繩地獄的果報比等活地獄又要輕一等,受罪兩百萬年。這些地獄的狀況,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很清楚。
『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
這是更輕一點的燒熱地獄,罪報六百萬年。別以為只造誹謗說法這麼一點罪,殊不知須在地獄輾轉受罪一千八百萬年。《大般若經》廣說謗法之罪,千佛出世,救之猶難。善現請說苦報,佛竟不說。若欲說其所受之苦,聞者當吐血而死。是知謗法之罪,非可輕也。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受完地獄罪報,再得人身。『五百世中生盲無目。』「生盲」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這是因過去世所造的罪業,還有五百世的餘報。讀了的確令人寒毛直豎,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千萬不能以為自己不順心、不滿意,就任意障道,卻不曉得果報之可怕。『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這就是愚癡、魯鈍,沒有智慧。「生盲無目」是身體上的缺陷,「蒙鈍」是心思昏暗,沒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醜缺,人不喜見。』由是餘殃苦報,使一般人見了不會生歡喜心。又以『誹謗輕賤,戲弄欺嫌。』欺負他人、嫌棄他人。『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以致出生在文化落後的地區,受不到好的教育。他的生活也很困苦。這些經文皆不難懂,很清楚的描繪他在人間的貧窮下賤,受盡種種苦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喜歡他。
『從此歿已。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
『從此歿已。』五百世身為貧賤之人,這是地獄的餘報;離開地獄後,還要受五百世的苦報。報盡了,『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末世五百歲中,是指現在這個時代,『還於邊地下劣家生。』這比前面情況好得太多了。『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餘報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設欲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
『設欲修行,多諸留難。』偶爾遇到佛法,想發心修行,障緣特別多。皆因過去障礙很多人聞法,所以他這一世得此餘報。佛說他的餘報有五百世,可見他障礙人愈多,果報就愈嚴重。『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這六十位菩薩,過去生中造種種罪業,所以雖發心出家修道,卻有許多障礙。
『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
可見罪障消滅需要很長的時間,歷受許多的苦難。菩薩有智慧,怎能不怕!眾生實在愚癡,竟敢造業!
『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因為他們曾經念過「阿彌陀佛」,業障消滅之後,遇到善緣,往生極樂世界的機緣成熟了。此時身心清淨,再不會有惡意對待一切眾生。自己學佛的功夫如何?有沒有進步,還是退步?最容易檢查的是,我們過去對那些人事看不慣的,不喜歡的,今年遇到這些人、遇到這些事,會不會淡一點。過去十分恨他,現在只有五、六分恨意,這就進步很多,但還不能往生。過去最討厭、最恨的人,現在一點也不恨,也不討厭,往生的機緣就成熟了,因為業障消了。貪瞋癡慢是業障,看到合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順心意的想排斥,這都是貪,都是瞋恚,都是愚癡。對待別人是自讚毀他,自認為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這種觀念即是業障,決定障礙一生往生。
這部經確實教導我們,往生必須具備那些條件,完全從事上而言。大乘經上說明原則的很多,如「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心淨的程度如何?自己以為心很清淨,境界一現前,該喜歡的喜歡,該討厭的還是討厭,這不是清淨。本經的好處在此,讓我們讀了之後一一反省,自己有沒有這種過失,曉得這一生有沒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預知時至的人,對此世間,心清淨,對一切眾生,心平等,以清淨、平等、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
『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就為你授成就無上菩提之記,這與《無量壽經》所說的相應。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
此時這六十位菩薩,『聞佛所說,舉身毛豎。』聽得寒毛直豎!『深生憂悔。』「憂」是憂慮,「悔」是後悔。過去生中造這麼重的罪,現在還有習氣,看人不順眼、看事不順眼,雖沒有發作去障礙它,遇到時心裏還是忿忿的,這就是習氣。如果發作,就是造作罪業,即是現行。現行所造的罪業,又要經歷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罪報。如果只有習氣而沒有現行,就沒有那麼重的罪,但是障礙自己修行,障礙自己的智慧,障礙自己的法緣,造罪也就輕得多了。這些菩薩們非常難得,聽佛所說,真的生起懺悔心,向佛發露懺悔。我們讀了,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
『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
後不再造,才是悔過。現在一般人都弄錯了,在佛菩薩形像前修懺悔法,結果惡事照做,這是罪上加罪。「懺悔」二字是梵華合譯。「懺」是懺摩,梵語音譯,意即將自己所做的過失說出,讓大家都知道;「悔」是後不再造,此是華義。兩者意義很接近,古人翻譯時就合用為「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