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空法師 於 達拉斯 宣講
『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
這句是總說。菩薩乘人,指發大乘心,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但自己學佛,也勸別人學佛,這樣的心量就是「菩薩乘人」。彌勒菩薩說:「若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若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數萬,即是阿彌陀。」中國人學佛,菩薩乘人最多,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國盛行。小乘法在隋唐時曾一度興起,但是沒多久就衰了。中國人確實是大乘根性、菩薩種性的人。我們對於這些菩薩種性的人,過去世曾輕視他們,傲慢、嫉妒、瞋恚,以及種種對他們造成的障礙,現在於佛前發露懺悔,後不再造。下文是別說所發誓願,歸納為十三條。
(一)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菩薩乘人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包括出家說法與在家說法。在家居士升座說法,出家人總是嫌棄他是在家白衣,往往就輕慢在家說法的菩薩。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過失,所以這段經文主要說明出家人。這些菩薩在俱留孫佛時都是出家人。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現代人瞭解得太少了,縱然有人說明,大家也不相信、不能接受。總認為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這觀念就是罪業,就是墮落。世尊當年示現成佛,就明白顯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
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文殊、普賢示現的是出家等覺菩薩,而賢護示現的是在家等覺菩薩。出家與在家沒有分別,升座講經是代佛說法。不敬講經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就是輕慢三寶,這是地獄罪業。因為我們的觀念錯誤,所以極容易犯戒。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培養弘法人才。內學院學生以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師只有幾位,太虛法師是這所學院的旁聽生。歐陽大師在內學院訓裏講得透徹,「佛法是師道,老師第一大,老師不一定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老師」就是佛門稱的「和尚」,和尚第一大。和尚、法師、阿闍黎不一定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一定是出家人。
居士若是老師,出家人跟他學,就要尊重他,這是很多現代人不懂的。我出家之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他是在家人,老師第一大,我見老師也要頂禮。很多出家人看了奇怪,出家人怎麼可以向在家人頂禮?其實他們忘了,維摩居士講經說法時,舍利弗、目犍連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正是世尊在世時就表演給我們看了。現代的一些出家人,穿上僧服就認為了不起,不明道理,不知是非。
我在台中學佛,只有一個人勉勵我,就是周邦道先生。他說,你現在出家了,跟李老師學佛,他有道心,他是菩薩,你一定要以學生的身分對老師,不可以輕慢。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的說話。
居士升座講經也是代佛說法,出家在家講經皆是代佛說法,所以講臺前面一定供養佛像。大眾禮拜法師時,佛像在前面,法師在佛後面,大眾拜佛,法師不敢當。說法的人若有過失,不能說他,一定要讓聽眾對他有信心,信仰他所說的,依教奉行,大眾就得利益。他雖有過失,不可以舉發他的過失,不可以宣揚,目的是希望大眾得真實利益。他個人有過失,自有因果,如果宣揚而破壞整個法會道場,罪過就大了。何況他的過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因為高境界的聖人,有時行持與下愚差不多。
譬如金山活佛,他的生活行為有點像濟公,真的是聖人。一般法師跟他相處,都輕慢他,以為他不守清規、不守戒律,隨隨便便地,而他是四相皆破除。我們是凡夫,怎能看出聖人的境界,因此對於一切眾生,無論在家出家,皆應常存恭敬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發心修行,照顧自己都來不及,那有閒功夫看別人的過失。如果我們見到這些菩薩乘人有所違犯,而舉發其過失,這就是欺騙世尊。
(二)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說明四樁事,皆是輕慢。佛在大乘經裏常教導我們,尤其《華嚴經》說得究竟圓滿,修學大乘的人,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要用如此的心態看待。五十三參明顯的教我們,學生只有善財童子一人,他沒有同學。此一示現用意很深,因為同學之間可以開玩笑,不必那麼尊重。若除自己一人之外,皆是老師,皆是善知識,則不能不時刻保有尊敬之心態。
諸佛菩薩當然是善知識,是老師;而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不是二。未來佛就要看成現在佛,一樣的尊重,十大願王一切恭敬的心才發得起來。「一切恭敬」正是性德圓滿的顯露。「戲弄」是開玩笑,「譏」是譏刺,「嫌」是嫌棄。如果還會討厭或輕視一個人,我們的性德就被煩惱遮蓋了。必須將一切眾生看作諸佛,才能做到「禮敬諸佛。」「普賢行」在大乘菩薩行之上,道理就在普賢的心是真實、清淨、平等。我們常犯這些過失,所以「禮敬諸佛」的修習,對我們而言是高不可攀。
佛在《華嚴經》上這樣教導我們,是不是有些勉強?絲毫不勉強!佛教化眾生真的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心恭敬、普遍恭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換言之,凡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位不是這樣的。因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沒有差別。大乘經上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自性的流露與變化,所以法界確實是平等的。凡夫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在平等法界裏起了高下之心,妄生執有,而起迷惑。由迷惑,起高下之心,起分別執著,皆是我們自己的過失。
學佛就是要恢復自性,宗門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學佛就是要恢復自己本來面目,這必須將妄想、分別、執著一齊除去。佛教導我們從「禮敬」做起,儒家的教育也從這裏入門。《禮記》第一篇首句:「曲禮曰:毋不敬。」可見世出世間聖人教化眾生,概念與方法上幾乎完全相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正如諺語所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禮記》編輯成書時,佛法還未傳來中國,可見他們教學的起步完全一致,都是從「禮敬」著手,戒除我們的輕慢心。
學佛功夫得不得力,就看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眾生,恭敬心是不是與日增長,輕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們的功夫就得力,真有進步。如果處世待人接物的毛病絲毫也沒改掉,念再多佛號、經文,也是白念,正是古德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消化,沒有體悟,沒有將經典的理論與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讀經就白讀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造惡業。造惡業的果報太可怕了!
(三)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範圍更廣了,偏重在家菩薩,他們擔負度眾生的責任。在家人「以五欲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等享受。在家菩薩示現的是在家人的榜樣。「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一般愚人見在家菩薩在五欲裏享受,也生嫉妒障礙,便找他們的毛病、過失,惡意誹謗。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比出家人難得多。同樣在臺上講經說法,出家人講得不好,大家還是恭敬;在家人講得再好,聽眾對他的恭敬心總要減幾分。這樣的心態令自己得不到利益。
四眾弟子發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因為他們是代佛說法。居士講經說法也稱之為法師,只要上臺說法都稱「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若稱比丘、比丘尼,就一定是出家人。如果惡意誹謗他們,就是謗佛、謗法、謗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僧是「僧伽耶」,梵語音譯的,意思是「和合眾(團體)。」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的團體,遵守六和敬,皆稱作「僧團」。寺院許多出家人住在一起,假如不依六和敬修行,出家人也不夠資格稱「僧」。「僧」一定是和合的團體,被尊稱為「眾中尊」。「皈依僧,眾中尊」,就是一切團體中最尊貴的。團結合睦的團體值得社會大眾尊敬。
如一家庭有四個人,四人都修六和敬,這個家庭就是僧團(和合的團體),諸佛護念,龍天擁護。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見到和睦相處的團體,無論大小都尊敬。因此,居士講經說法,我們決定不能有分別心,更不可以故意找麻煩,否則自己得不到法益。
一九七七年,暢懷法師邀請我到香港講經。初到第一天晚上,暢懷法師就向我提出警告,一般外地來香港講經的法師,都要經得起考驗才行。這裏有些聽眾是專門找麻煩的,他們聽經聽了一半發問題,故意為難法師,讓他下不了臺,所以一些老法師到此地都有這個顧忌。他說:「你還年輕,也不很出名,來聽經的人可能只有兩三位,要有心理準備。」我說:「我不在乎!沒有人聽經,還有桌椅板凳在。」
頭一天來聽的人不少,大家是來見見面,看看是什麼樣子。那次我連續在香港講了四個月—《楞嚴經》,每天都滿座,找麻煩、搗蛋的人聽說也都在座,但從未發一個問題。所以暢懷法師說:「你的法緣很殊勝,非常難得。」這些找麻煩的人還請我吃了一次飯。這種人就是「於彼伺求其過」,分明是來找麻煩,看你那些地方講錯或講得不清楚,他就發問。
「常生信敬起教師想」,我們對於講經的法師,無論在家、出家的法師,應當常生信心、尊敬心,當作自己的老師看待,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四)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文,也是現代人常犯的毛病,見到親友供養法師,心裏就難過。認為他們對法師供養太過分了,於是起心障礙,令修供養的人生煩惱,法師也生煩惱。特別是不信佛的親友,他們看你迷了,賺錢不容易,輕易就被別人騙了。
現在佛教確有騙人的,許多打著佛教招牌到處招搖撞騙,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正法與邪法。眾生沒有智慧,總是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凡是假的,也有聲勢浩大,場面很熱鬧。反而一些真的佛法,道場冷冷清清,此乃因為不求名聞利養,不願多生事,「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是末法時期的現象,我們都應當知道。
有人供養弘揚正法的大德,我們應當生歡喜心。須知接受供養,相當不容易!佛在本經具體說明,弘經的大德們接受供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所以,佛教導我們應當發「無希望心,修法布施」。弘法利生絕不希求恭敬供養,不能因為那個地方利養多,就到那裏弘法,這個地方供養很少就不去,那就大錯特錯。心不清淨,自度的能力都沒有,怎能度他呢!凡是有這種心理,無論在什麼地方講經說法,實在皆是自欺欺人,欺誑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