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空法師 於 達拉斯 宣講
(五)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麤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粗言」是粗惡難聽的言詞,令人聽了不舒服。用這種態度、這種言語,令修學大乘的人聽了心裏難過,也是過失。
(六)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晝夜六時是日夜不間斷。恭敬承事之心不會間斷,不會退轉。禮是禮敬,事是奉事,也就是為人服務。
(七)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從今天至未來際,我為了護持此誓願,決定不退轉、不變心,乃至不惜身命,縱然遭到危害,也不改變誓願。
(八)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指修學大乘的人往往輕慢小乘人,泰國、錫蘭、印度的佛教都是小乘。修學大乘的人見到小乘尊者,很容易生輕慢心,瞧不起他們。他們也有瞧不起大乘人的,彼此都不能尊敬,這是錯誤。大小乘的修學果證,差別實在很大,但是大乘人若不能如法修學,也比不上小乘人。真正修學大乘的,不敢輕慢一切眾生,怎會輕慢修小乘的人。即使對造惡的眾生都不敢輕慢,何況對世間的善人、對修學小乘佛法之人,當然不會生輕慢之心,這是一定的道理。
(九)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說明克己功夫,非常難得。儒家講「禮」,禮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自己在一切大眾與團體中,要能謙虛卑下,斷除貢高我慢的煩惱。「慢」是很嚴重的煩惱,「貪瞋癡」之下就是傲慢。儒家在《禮記》教我們「傲不可長」。傲慢的習氣很難斷,儒家勸人不要再增長,而佛法教人,傲慢的習氣一定要斷除。
從前臺中李老師講經時常舉例說,人都有傲慢心,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乞丐沒有財富、沒有地位,貧賤到了極處,可是他還存傲慢,見到富貴人從他面前走過,還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覺得自己不比人低。這顯示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所以佛教我們要謙虛卑下,即是斷煩惱的妙法。「如旃陀羅及於狗犬」,這是比喻要卑下至這樣的程度,才能伏斷貢高我慢的煩惱習氣。
(十)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眾生的大病,就是自讚毀他,讚歎自己,誹謗別人。《瑜伽菩薩戒本》中,此事列為第一重戒。自己再好,再有德能,再有學問,再有善巧,都應當謙虛;決不能誹謗別人。《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謙虛的說:「無量法門,我只知此一法門,我不如其他的善知識。他們的德能學問都在我之上,值得諸佛菩薩大眾的讚歎」。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讚歎自己,宣傳自己,這是世間的愚人。儒家尚且教人疑事毋質,直而勿有。何況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老師,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佛對我們教誨是有道理的。
(十一)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鬥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小至一個團體的鬥爭,大至一個地區的動亂,學佛修道的人遇到鬥諍的地方,應當躲避。「去百由旬」是形容遠離之意,未必真的是百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一百由旬是四千里。這是比喻我們要遠離動亂的地區,不要在這個圈子裏障礙自己的道業。
有一年我在臺灣中部禪林寺講「佛學常識」,大概講了三分之一,寺院裏鬥諍,老和尚因為建寺時派了許多徒弟各地募化,化得多的就要爭著作當家師、作知客師,天天吵架,爭權奪利。我到台中時,就將此事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說,「不要講了,那個地方不能去。」我說,「還沒講完。」他說,「沒講完不要緊,不要講了。」以後我就沒再去了。修學弘法凡是遇到鬥爭的地方,一定要知道避開,否則別人誤認為你也要爭權奪利。避開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礙自己的道業;縱然是弘法,經沒有講完也可以離開。
(十二)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鬥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是指自己修持,雖然戒律很清淨,但看到別人破戒、不持戒,就生煩惱,自己覺得很了不起,我的戒行清淨,別人不如我。「身自炫曜」,指仗恃自己有修持,或者持戒,或是多聞,就是對教理通達,自以為值得驕傲。驕傲是煩惱。「頭陀」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即使是你真正有修,修得不錯,仗恃以自己修持的功德而驕傲,這就錯了。
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則很有名的公案: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是律宗初祖,持戒精嚴,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養,所以他不需要托缽,吃飯時間,天人送供養給他。有一天窺基法師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法師在這裏精進,就去拜訪他。
窺基是修學大乘的,富貴家庭出身(叔父是唐太宗的大將),人非常聰明。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後,度他出家,傳說中稱之為「三車法師」。玄奘大師要他出家,他提出三個條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帶一車黃金;他喜歡讀書,要帶一車的書本;還要帶一車的美女來伺候他。當然,他對於戒律、清規,就不太拘執。道宣律師聽說窺基來拜訪他,對於窺基大師的學問當然很佩服,但是對於他的行持就生起輕慢心,所以想藉此機會教訓窺基法師,讓他看看中午有天人送供養。他想表演給窺基法師看看,顯示嚴持戒律的德行感應。那裏曉得等了很久,吃飯時間都過了,天人竟沒來送供養。
窺基大師離開後,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你為什麼不送供養來?」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這山上,護法神圍得密密地,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滿身出汗,生慚愧心,才曉得自己的念頭錯了。有一念想炫耀自己,就錯了。這樣的大德還有這種煩惱習氣現行,凡夫稍有一些長處,甚至未必真比別人好,都感覺值得驕傲,還能有什麼成就。所以,我們一切的修學,不能跟現代人比,而要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比,就覺得自己相差太遠了。
修學佛法,應當依據一個榜樣,這對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初學佛時(還沒出家),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他就告訴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別學梁啟超。」這兩位都是佛門大德,堪稱為佛學家。老師警告我們何以不能學他們,因為他們皆是有解無行,所以兩人都不能往生,還在六道打轉,不算成就。
我出家之後再返回台中,李老師教我,既然出家了,就應當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榜樣。印祖是他的老師,他謙虛,不教我學他,而學他的老師(淨宗近代的祖師),可見李炳老非常謙虛。他教我的時候,明白的告訴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都是謙虛話,沒有絲毫貢高我慢的習氣,真正能看出一個人在佛法修學所得的真實受用。這一條特別提醒我們,無論修學任何法門,有些成就時,千萬不可傲慢。
(十三)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斷惡修善」。所做的惡業要發露懺悔,所修的善法要能保持。菩薩法中,布施、持戒是修善,忍辱是能保持。修學善法不須宣揚,不須大眾讚歎。讚歎也是福報,積了一點小善,這人讚歎一句,那人讚歎一句,福報就報盡了。而所造的惡,總是想盡方法隱瞞而不讓人知道,惡愈積愈深,後果不堪設想。
世出世間的善人、聖人,教我們要懂得懺悔的真實意義。惡業儘量讓別人知道,這人罵你一句,那人罵你一句,惡業就報掉了。所做的好事知道積陰德,就是不要讓人知道,如此,善愈積愈厚,才能得到大善報。愚癡淺見之人,其想法與做法恰恰相反,他能欺騙現前一切愚癡的眾生,而無法欺騙果報。果報不可思議!這些菩薩聽佛說明自己過去直至今生,因果報應的事實,於是發了十三條大誓願,真正改過自新。
『爾時世尊讚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這是世尊讚歎這些菩薩,能發真誠之心懺悔改過。由此可知,業障重並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悔改。其實改過就在一念之間,將念頭轉過來。凡是造罪業的念頭,都是起於「我執」,就是「身見」。《金剛經》說四相,著了「我相」,於是與我有利的就起貪心,與我不利的就起瞋恚心。貪心、瞋心都造惡業,都是從此身見而來的。如果知道這個身見是假的,身不是我,即是高度的智慧。《大般若經》正是說明此事真相,這才將此身及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看清楚明白,不再為身造業了。如果明瞭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就能大行菩薩道,清淨心、平等心就現前,即是大善。此處全是從事相上而言。
佛告訴彌勒菩薩,假如菩薩想獲得清淨心,消除業障,應當學習本經這六十位菩薩所發的大願。世尊對彌勒菩薩說,實在就是對我們講,我們的業障與經上所說,的確沒有兩樣。我們應當多多讀誦這十三條,常常反省,將它變成自己的誓願。這些誓願歸納,就是四弘誓願之「煩惱無邊誓願斷」,這十三條說的皆是煩惱。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彌勒菩薩代我們向佛請法:『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不退轉,非常之難。如果能不退轉,修行證果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觀無量壽佛經》說,下品下生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只需十二劫。一般修行證果需三大阿僧祗劫,與十二劫相比,西方世界修行就顯得太短了。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緣,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所以成就快速。世間修行,進得少,退得多,所以很難成就。彌勒菩薩看出這樁事,所以向佛請教,佛很肯定的答覆他:「行菩薩道的人能護持如是大願,寧捨生命也不肯退轉,便能成就。」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彌勒菩薩又問:『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末世五百歲就是指現代,與《金剛經》上的「後五百歲」是同一個意義。『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這正是我們所希求的。「安」是平平安安,「隱」是穩穩當當,沒有煩惱,而能成就。佛教彌勒菩薩要修兩種「四法」,歸納成四條,就是綱領中的綱領。
(一)於諸眾生不求其過。
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特別要記住,不論一切眾生犯什麼過失,都不要管他。這正是六祖大師在《壇經》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道人且自顧不暇,怎能顧別人的過失?天天想找別人的過失,這是極惡的念頭,就是造作極大的罪業。
佛法教人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好好的修自己,外面一切境界都是諸佛菩薩,縱然似有過失,也是示現給我們看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是一個自己、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教我學他的善行,惡人教我不可學他的惡作,都是我們的老師。
在中國歷史上,大家都曉得岳飛是忠臣,秦檜是大漢奸。西湖岳王墳上塑個秦檜銅像,跪在岳飛的墳墓旁,其實這兩位都是我們的老師。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秦檜教我們不要作奸臣,否則像他一樣的下場。一位從正面教導,一位從反面教化,皆是民族的老師,皆是善知識。明白這個道理,對岳飛尊敬,對秦檜也尊敬。他提醒多少人不可做壞事,給多少人警惕,當然是老師,我們應以清淨平等心看待。「於諸眾生不求其過。」確實是非常重要!
(二)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此菩薩是指弘法利生的大德。若舉發他們的過失,必然使聽眾及跟他學的人喪失信心,果報即是前面所說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苦報。
(三)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正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無所住」是絕不執著,這才能在境界裏得清淨心、平等心。
(四)永斷一切麤獷之言。
平常我們接觸大眾,言語要真誠、柔和。下文四句偈就是說明此事。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
離麤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舉」是舉發,「慳吝」是於施主家不生執著。這是佛說的第一種「四法」。彌勒菩薩問,佛說:「果能修此四法,在末法時期就能得安隱、無煩惱,而得解脫。」接著佛又說第二種四法。
『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憒鬧之眾。獨處閑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第一、『不應親近懈怠之人。』親近懈怠懶散的人,一定會受影響。
第二、『捨離一切憒鬧之眾。』一定要避開熱鬧的場所。
第三、『獨處閑靜常勤精進。』
第四、『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這一首偈是以上四句的結論。彌勒菩薩向佛請教,現代人如何安穩度過這一生,在道業上不受妨礙,佛就教他這兩種「四法」。
下文說明末法的菩薩應當修學八種法,而後佛告訴我們,弘法利生決定要以無希望心,才能得二十種利益。說完之後,又說二十種利益,共說了四十種利益。假如我們為了得如是四十種利益,以無希望心修法施利益,還是落在有希望心。現在不求世間名聞利養,獨得佛法的利益,還是錯用了心,所以依照這個方法修,還是得不到如是四十種利益。這不能怪佛說的話不靈,其實是自己錯用了心。因為看到弘法的利益有這麼多,才修無希望心,此「無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用心太難了。真實的清淨平等覺心,才是佛說的無希望心,我們不可不知此義。
『應當捨離憒鬧之處。住阿蘭若寂靜林中。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嬾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樂於恬默。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經文一開端,世尊說明末法時期,出家與在家的四眾弟子,想離開煩惱消除一切業障,而得自在。佛為我們說出八個方法,就是這八句經文。
第一、『應當捨離憒鬧之處。』此是現代社會所謂的歡樂場所。「憒」是人在熱鬧中迷惑顛倒,「鬧」是熱鬧。如迷戀歌舞,卡拉OK等場所,都不是正法,常到那些地方,自己身心很難不受污染,因此佛教我們應當遠離。
第二、『住阿蘭若寂靜林中。』這是教我們應當選擇清淨的住宅區。古今社會型態、生活方式皆不一樣,住宅區一定要安靜,鄰居說話的音聲都聽不到,這是最好的。現代人居住環境,外國比中國講究。在臺灣及大陸,鄰居吵鬧,確實會受到干擾。美國的居住環境,因為地大人少,所以住宅總有空間的隔離,鄰居確實沒有音聲打擾,居住安靜。凡夫沒有定功,生活決定會受環境的影響,這是中國人常說的「風水」。風水就是指居住環境影響自己的身心。有定功的人,不受環境影響;沒有定功的人,則心隨境轉。我們的居住、工作環境,都要選擇,尤其居住要在安靜的處所。
第三、『於不應修而修行者。』這一句開示很重要,佛教我們不應該做的事而去做了,那就錯了,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第四、『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懶惰懈怠不是學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一定要克服。前四項,佛教我們在生活環境上要注意的;後四項,說明真正學習如何用功夫。前者是修學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後者是佛教導我們消除業障,而得自在。
第五、『但自觀身不求他過。』這句教誨,佛在本經講了很多遍。凡是說很多遍的,就是提醒我們特別注意,可見這個毛病太深重。佛多次教我們要「觀身」,就是要觀察自己,反省檢點,不要觀察別人的過失,那與我們不相干。修行是修清淨心,時常想找別人的毛病,自己的心如何能清淨!這對自己的道業有很大障礙。「道業」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合理合法,業就是生活。若我們的生活能如理如法,則生活多麼快樂、幸福、自在。所以,道業就是幸福快樂圓滿的生活,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佛教導我們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達到圓滿的生活;佛經教我們生生世世都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很自在。我們明白事實真相,才曉得佛法不能不學。
第六、『樂於恬默。』恬默是清淨,身心清淨。清淨的樂是真樂,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體會的。世間人只知道歡樂場所的快樂,其實那是刺激,不是真樂,所以歌舞過後,樂就消失了。安靜的快樂像泉水一樣,從內心發出如泉湧般的喜悅,即佛經常說的「法喜充滿」。《論語》一開端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同悅)是由內心發出的,樂是從外在的刺激而感受的。清淨之樂才是真樂,所以要能體會清淨之樂,喜歡享受清淨之樂。
第七、『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我們的生活行為,包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是圓滿高度的智慧。佛與大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智慧是從清淨心生出的。「樂於恬默」是定功。「禪悅」是禪定中所感受的喜悅,即是清淨心。定心中的喜悅表現在生活工作上,表現在處世待人接物上,這是高度的智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第八、『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以上八句開示,前七句說明「自分」,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第八句說明幫助別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教化眾生。自己先要成就,而後生起大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眾生沒有智慧,不懂得享受。淨空最初接觸佛法時,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學佛與出家的人說不出這句話,方先生讀經研教享受法樂,才懂得其中有真樂。世間人心不清淨,欲望很濃,貪瞋癡慢天天增長,怎知定淨安樂的樂趣,他們沒有這種常識與經驗。我們得到真實快樂,得到真正幸福,一定要告訴還不明瞭的一些眾生。這是我們應當幫助他們的,而心態上必須遵守「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