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周智茂居士書
書籍目錄
卷 一
卷 二
復周智茂居士書

復周智茂居士書


Bg g70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
▍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為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
▍早則〈楞嚴〉、〈大悲〉、〈十小咒〉、《心經》,念畢.則念佛若干聲.回向淨土。晚則《彌陀經》、〈大懺悔〉、〈蒙山〉,念佛回向。

  周木居士鑑:接手書.知生淨信心.欲皈依佛法。然皈依佛法.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力敦倫常.恪盡己分.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并須戒殺護生.吃素.如不能淨素.亦當以不貪食為是.更須持六齋.或十齋.否則便與佛相背矣。


  今為汝取法名為智茂.以心性如木.由煩惱障蔽故.心性不能顯現.如木枯槁。既有智慧.則煩惱不生.而心性之木自然茂盛也。所言五戒.且自考心.如能受而不犯.則向化三問其佛前受之規矩.彼當教汝.不備書。既皈依佛法.當熟讀《文鈔》.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悞.致求來生福報.及外道煉丹運氣.以求成仙等。汝果能領會得《文鈔》義.縱百千外道.亦不能搖動汝心。且勿謂此係光所說.恐不足依據。須知光乃取佛菩薩祖師善知識之意而說.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祈慧察.則幸甚!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雖云依光所說.實則全依自己偏見。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斷惑證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


  淨土法門.乃卽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於此法門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務勝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論》。《起信論》實為學佛之綱要.然於劣根.及初機人.亦難得益。卽研得《起信論》通徹無疑.其用工尚須依念佛求生.方為穩當。況法相禪教之精微奧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


  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謂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墮惡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此係違背佛教.及與光說.何可云始終奉行教誨.一心持念彌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職業.又非上等資格.其所立之心與志.真令人可歎可笑。


  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專心研究淨土法門中書.《文鈔與高邵麟徐女士書》中備說。隨所開示.依之生信發願.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於度外。且常隨動隨靜.將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須要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宗旨合。儻有餘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為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卽透徹亦效實益.況決難透徹乎。法相禪教.畢生研究.也難得其旨歸。卽得.誰能不斷惑業.了生脫死。欲斷惑業了生死.恐夢也夢不著。


  汝於光《文鈔》尚未詳閱.故其所說.高則沖於霄漢.卑則入乎滄溟。《文鈔》中屢屢說所當看之書.及看經等法則.并法相禪教之難以得益處。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卽為一切臣宰所恭敬。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流通基金.縱欲增益.何可作募緣辦法。有信心有財力者.與之商量.俾其補助.卽可矣。又經典甚多.汝心欲大開門庭.鄭州有幾箇人請。但取普通人能看者.請以備購。有大部普通人不看者.須預訂.轉為代請.則省資本.亦不至請來售不出.將錢佔到不得受用耳。


  汝自謂來日無多.實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說。儻不以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則光亦不強汝。能做得一箇大通家.亦是佛門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淨土法門又信不及.則兩頭落空。今生稍修點功德.來生必定生於富貴家。汝試細思之.富貴人有幾箇不造業的。今日之國運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無智慧修行人之來生福報所搗亂而成者。汝打甚麼窮妄想.欲不墮惡道。不生西方.則一生不墮者或有之.二生不墜者便少也。


  佛說經咒甚多.誰能一一遍持。古人擇其要者列為日課.早則〈楞嚴〉、〈大悲〉、〈十小咒〉、《心經》,念畢.則念佛若干聲.回向淨土。晚則《彌陀經》、〈大懺悔〉、〈蒙山〉,念佛回向。今叢林皆圖省工夫.早則只念楞嚴呪心經.晚則單日念彌陀經.蒙山.雙日念大懺悔.蒙山。汝言禪門日誦經呪甚夥者.不知乃朝暮課誦外之附錄者。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禪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如早晚專念《彌陀經.往生咒》念佛.或早則專念〈大悲咒〉念佛.晚則念《彌陀經.往生呪》念佛。或有持《金剛經》者亦可。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汝之所說.乃見異思遷.雖是好心.實為心無定主.隨境所轉。何經何咒.不稱讚其功德殊勝。依汝知見.則看此經必廢彼經.持此呪則廢彼呪.以力不能兼顧.勢必如此.是尚得名為明理真修之士乎。再推廣言之.汝若遇參禪者讚禪而破斥淨土.必至隨彼參禪。及他天台、賢首、慈恩、祕密各宗.每遇一知識提倡.必至捨此修彼。不知汝是甚麼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但以業深智淺.大通家做不到.并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法置之度外。到臨命終時.不向鑊湯鑪炭裏去.定向驢胎馬腹裏去。卽幸而不失人身.以今生尚無正智.頗有修行之癡福.以茲享彼癡福.便造惡業.一氣不來.直入三途.欲得知天地父母之名尚不能.況得知淨土法門乎?


  汝看光《文鈔》.作麼生解.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豈區區持此呪念此經.得此功德.不得其餘功德乎。善體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則縱說的多.汝仍是心無定見.有何益乎。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屢信屢退.屢修屢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從淺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顛倒也。然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