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弘一師書一、二
書籍目錄
卷 一
卷 二
復弘一師書一、二

復弘一師書一、二


Bg g61

▍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


  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可謂重法輕身.必得大遂所願矣。雖然.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今將辦法之利弊.并前人證驗.略開一二.庶可隨意作法矣。刺血寫經.有專用血寫者.有合金合硃合墨者。合金一事.非吾人力所能為。


  憨山大師寫經.係皇太后供給紙與金耳。金書之紙.須用藍色方顯.白紙則不顯。即藍紙金字.亦不如白紙墨字.及硃字之明了。光曾已見過矣。若合金硃墨等.則血但少許.以表其志誠心。
  如憨山於五臺妙德庵.刺舌血研金.寫《華嚴經》。妙峯日刺舌血為二分.一分研硃書《華嚴經》.一分著蒙山施食中.施鬼神。高麗南湖奇禪師.見蕅益《彌陀要解》.欲廣流通。刺舌血研墨寫《要解》.用作刻板底樣刻之。冀此書徧法界.盡來際.以流通耳。


  其寫一字.禮三拜.繞三帀.稱十二聲佛名。可謂識見超拔.修持專摯者也。此三老之刺舌血.當不須另行作法。刺出即研金硃墨而寫之便了。決非純用血.當仍用水參合之。若專用血寫.刺時先須接於小碗中.用長針盡力周帀攪之.以去其筋。則血不糊筆.方可隨意書寫。若不抽筋.則筆被血筋縛住.不能寫矣。古有刺血寫《華嚴》.以血筋日堆.塑成佛像.有一寸餘之高者。又血性清淡.著紙即散.了無筆畫.成一血團。其紙必須先用白礬礬過.方可用。礬過之紙不滲.最省血。大紙店中有賣的.不須自製。此係備畫工筆者之用也。其礬過之紙.格外厚重.又復經久。如黃紙已染者便堅實.未染之紙頭即磽脆。古人刺血.或舌或指.或臂或胸前.亦不一定。若身則自心以下.斷不可用.若用則獲罪不淺。


  不知座下擬書何經?若小部頭.則舌血或可供用。若大部.及專用血書.則舌血恐難足用。須用指及臂血.方可告圓。以舌為心苗.取血過多.恐心力受傷.難於進修耳。近見刺血寫經者.直是造業。以了無恭敬。刺血則一時刺許多。春秋時.過二三日即臭.夏日半天即臭.猶用以寫。又有將血晒乾.每寫時.用水研乾血以寫之者。又所寫潦草.毫不恭敬.直是兒戲。不是用血以表志誠.乃用刺血寫經.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竊謂指血舌血.刺則不至太多。若臂則一刺或可接半碗血。與其久則臭而仍用.及晒乾研而方用。似不若最初即用血合硃作錠.晒乾聽用。為不虛耗血.又不以臭血污經.為兩適其宜矣。然此錠既無膠.恐久則硃落。研時宜用白芨再研.庶不至落。又將欲刺血.先幾日即須減食鹽.及大料調和等。若不先戒食此等.則其血腥臊。若先戒食此等.則血便無濁氣。


  又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茍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絕不贊成。所以寬慧師發心在揚州寫《華嚴經》。已寫六十餘卷.其筆法潦草.知好歹者.便不肯觀。極力呵斥.令其一筆一畫.必恭必敬。又令作〈訟過記〉以訟己過.告誡閱者。彼請代作.故《蕪鈔》中錄之。方欲以此斷煩惑.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豈可以游戲為之乎。當今之世.談玄說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處檢點.則便寥寥矣。尤君來書.語頗謙恭。光覆之.已又致謝函.可謂篤信之士。然仍是社會之知見.於佛法中仍不能息心實求其益。何以見之.今有行路之人.不知前途。欲問於人.當作揖合掌。而尤君兩次來函.署名之下.只云合十。是以了生死法.等行路耳。且書札尚不見屈.其肯自屈以禮僧乎?光與座下心交.與尤君亦心交。非責其見慢.實企其獲益耳。


  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卽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迹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鮮。


  座下與居士書.彼數日前亦來信。意謂之為人。唯欲人恭敬。故於開首即稱師尊.而印光法師四字亦不用。光已詳示所以。座下信首.亦當仍用印光二字。不得過為謙虛.反成俗套。至於古人於同輩有一言之啟迪者.皆以作禮伸謝。此常儀也.無閒僧俗。今禮教陵替.故多多皆習成我慢自大之派頭。學一才一藝.不肯下人.尚不能得.況學無上菩提之道乎。此光盡他山石之愚誠也。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