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老禪師 講述
編輯部 整理

無苦、集、滅、道
已經介紹過五蘊,根與塵的關係,以及十二因緣的關係。一開始講 到「度一切苦厄」,這個「苦厄」究竟講什麼?它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就是下面的文字 ——『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所謂的四聖諦法,也可以說是佛教的基礎法。不管是聲聞、菩薩,都是以苦、集、滅、道這四諦法作為基礎,唯一不同的地方,聲聞乘是講苦、集、滅、道的真諦。為什麼說真諦呢?
苦是因為無始以來累積而成的,如果以八正道的方法,就可以去消滅其苦,所以它是一貫性的理論。這個理論在菩薩法裡面就有一點點差別;它說「苦集」是屬於二諦的分別說法,因為苦、集、滅、道以義諦而言,就是說的一貫性的,菩薩法以苦集為假諦,滅道為真諦;所以在菩薩法裡面,稱做二諦圓融。菩薩法談滅道的「道」是除了八正道為基礎之外,還有譬如說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等菩薩法,都是屬於滅道的「道」;這是苦、集、滅、道,聲聞跟菩薩的不同。
先把基礎法作解釋;苦、集、滅、道的「苦」,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這是對人來說的;人從無始以來,一直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這種輪迴的力量就是無始以來自己所造作的業。因為輪迴一定要有一種力量去推動,這些業會成為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會推動人在三界六道裡輪迴;就是每個人的業形成的力量。在這裡講苦再談集,這個「集」就是集合無始以來業的力量。這個苦跟集,究竟要怎樣說才比較能夠瞭解?—— 講無始以來所作的業集合而成,所以就形成六道輪迴的力量,在六道裡就會承受到苦,但這還是沒有說出道理在哪裡。
通常談苦集,要先從「集」上面去看,不是先從「苦」上面去看; 所謂「集」就是累積,如果概念上說「無始以來」,無始以來所累積起來的是什麼呢?—— 就是業!「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還有些不能明瞭的業。如果是惡業,當然惡業的因所承受的果是苦的果;可是如果是善業,所承受的是樂的果,不是跟苦就說不上了嗎?所以要特別注意一件事:「業」都要受報的,惡業受苦報、善業受樂報;但這個「樂」是世間的樂,如果「究竟其樂」—— 追究真實效益性還是苦。這話怎麼說呢?是樂,世間的樂難道就否定它嗎?以佛教的方式,把它看成為樂嗎?—— 不是這麼解釋。
要曉得樂是有限的,這種世間樂,不是永久的,往往人於世間的樂,完成於一剎那,這個樂,在那一剎那之間好像有了樂的感受,事實上樂之前是苦,樂之後還是苦。世俗的吃、喝、玩、樂的情況,不管有多樂,那個樂的時間是有限的。比方開個家庭舞會,不管是為了生日、結婚……家庭舞會當要籌備的時刻,籌備舞會要花多少的心思?要投下多少的精神跟物質?可能要花個三天、五天都不一定。當一切都準備妥當了,舞會開始,看起來是很樂,可是舞會結束之後呢?參與舞會的人一個個都走了,剩下來於主人而言只是疲勞;疲勞不就是一種苦嗎?而且不是說疲勞就算了!原來舞會所籌備的這個場地,所有的設施還要給它恢復原狀;豈不是為了這麼個舞會,換來舞會之前的苦、舞會之後的苦、正在舞會中間的那一點點樂?所以真正要以這個主人的身分來看這舞會,實無樂處!為什麼?實實在在找不到樂在哪裡!幾乎都是別人在樂。
這就可以發現「集」是什麼意思,是一種累積。不是一個單方面去看一件事,這事就是樂,或這事就是苦;它要集合很多的因素,才會完成這麼個結果。所以說於苦而言,不談它的樂,因為這個樂太短暫了!而苦呢?反而是經常性;要瞭解集合起來所顯現的是苦的果。只是說「無始以來所作諸惡業」來承受這種苦,這是概念;難道無始以來都沒有做過善事嗎?談「苦」一定先要從「集」上面去認識,如果「集」上面不能認識,變成一般不信佛教的人說:佛教是消極的思想,佛教是消極的行為,動不動就是苦,什麼都是苦!完全否定了人世間的樂 ……。
事實上,從「集」的裡面,可以發現,所謂的苦是苦的結果;而中間它可能有樂因也有苦因,也就是說有善因,也有惡因;以人世間的認識來講是有苦有樂,但在佛法的究竟道理來講,這種樂是短暫的,不是一個持久性的;相反的,樂之前、樂之後,所得到的還是苦。這是對苦跟集的認識。當然在這裡要談到,究竟「苦」在概念上有些什麼苦呢?在概念上有所謂的二苦、四苦、八苦,甚至還有無量的苦。在此不談那麼多的內容,但至少知道「生、老、病、死」,這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當然後面還有所謂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甚至所謂的生、老、病、死一直到五陰熾盛,就是八苦,這都是概念。這些概念只是舉例所涉及到的一些苦相,真正要談苦,是指內心裡面所承受的那種苦。
所以「苦」稱之為諦,也就是苦的真實意義。苦的真實意義,是在內心裡面的感受。比如吃藥,曉得很多的藥,幾乎都是苦的味道,可是這種苦是不是苦?如果認為苦都不好,那些苦的藥,都不該吃了!可見這裡談的是結果,不是過程。結果是好,或是不好,或結果是苦,或是樂。可是不管怎樣,依於前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把它綜合起來看;這裡談的苦,都是世間法裡面,苦與樂的相對現象;而真正所承受的,即使是樂,只有一剎那,真正它之前、之後,還是苦。所以在這裡肯定說,它的苦是結果。
其次看「滅、道」兩個字,要談滅道,也要從「道」上面去認識。因為「滅」的本身是一種對苦的這種結果,而顯現的現象。這怎麼解釋?苦消失了所顯現的是什麼相?—— 就是滅相。要怎麼樣才能消失這種苦呢?必須要有道理方法。很多人把苦、集、滅、道作二分法——「苦、集」是不好的,用「滅、道」,拿「道」去消滅它!用這種二分法來看佛法,這是大錯特錯。因為苦是一種結果,要從這種結果上面去認識、去瞭解,必須要有道理、有方法。假使說煩惱是苦,必須要把煩惱搞清楚,要從道理方法著手;可是絕不是說,現在有什麼煩惱,就拿什麼東西去把煩惱消除。佛法不談二分法,根本沒有二分法可言!所以談苦集,要知道苦是為什麼?怎麼完成這種苦的?結果為什麼肯定是苦?—— 是因為「集因」的不同。
同樣要怎樣能使苦消失掉呢?就有道理、有方法,於是談「滅道」,而道就是因,滅是果。為什麼說菩薩法講二諦圓融呢?苦集為假諦,滅道是真諦。因為苦集是假相,這個假相是人能感受、體會,去承受的現象;為什麼是假相?—— 因為是可以消失的,可以去化解的;如果是真相,就消失不了也化解不了;所以說滅道是真諦。為什麼是真的?假使說煩惱 —— 為什麼煩惱?先要去找出原因。
如果是 —— 現在因為買股票,股票一直跌得這麼慘,現在賠得幾乎是走投無路 ……,這個時候所感受的是這種苦,要怎樣使這種苦消除、化解呢?以佛法來看這種苦 —— 買股票,今天股票跌得這麼慘,並不是一天跌下來的,難道買股票,都沒有賺過錢嗎?如果買股票從來就沒有賺過錢,不可能會繼續買股票!也就是曾經買股票,認為能得到利益。人有貪欲之心,開頭得到的利益不多,就希望更多一點;更多一點之後,當然股票跌得愈多,就賠得愈多。
這苦是怎麼形成的?就是累積起來的。是從曾經會賺錢,而貪欲希望賺得愈多,甚至不惜把房地產,什麼都拿去抵押,全部投入到股票。本來是很安穩的生活,有房子住、生活正常,因為貪欲之心想買股票;不錯有利可圖,因為貪欲!有利可圖並不是說,貪著這一點,賺到這麼一點就夠了!認為這個很好做,才會把房地產去抵押、去貸款全部投入,最後股票垮了賠了;看看這種苦的結果是不是累積起來的?這裡面集的因,不是單純的因,可是完成的果也不是肯定的果。
因為這是屬於相,這個話怎麼說?股票跌了受的是苦,不是假相嗎?為什麼?難道股票就不漲了嗎?或是現在這種苦還能承受,難道就不會再跌了嗎?可見這個「集」的因很複雜,而且苦的結果,也不是肯定的,所以它是假相。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以滅與道理論來看,該怎麼去化解它呢?
假使說原來所受的苦很重,一旦股票漲了,這時候就要選擇所買的股票,哪一種漲已經夠本了,至少雖然不賺,就可以先賣掉不賠的股票,是不是苦就可以減少?如果一直都跌呢?原來價值假使說是十塊錢,現在跌到只剩一、兩塊,不相信會去把它賣掉,因為賣掉,同樣永遠收不回來;在這種情況之下,至少就擺在那裡再看吧!如果有這種心態,是不是就能減輕苦呢?
本來股票的本身是種商業行為,說起來有投機也有投資的不同,如果是長期投資,通常長期投資一定要有多餘的錢才能做,投機的就是不顧一切,房地產全部抵押來做,這是投機的方式。
如果懂得這個道理的話,原來就是投資的方式,有錢賺就賣掉,要賠就暫時擺著!這是投資的方式。投機的方式就不一樣了,就以為一定會賺,趕快買,買了以後股票下跌,跌了以後,因為房地產都抵押了本來安定的生活變成不安定。這裡面就是不懂得道理,也沒有方法。講股票,要真正說賺一點小錢都有機會,每一天進出股市,股票上面有一句這麼的話 —— 逢低買進,逢高就賣出。只是賺點小錢,幾乎都有機會,天天都有機會,為什麼?今天跌,明天漲一點,就漲的時候不買,跌的時候買;漲了趕快賣!這只是能夠圖到小利,也不是投機,也不是投資。
如果懂得這些道理,原來因為股票形成這種苦,不要忘了曾經是賺了錢,因為賺錢太貪心,不顧一切把所有的房地產,錢財全部都投進去—— 好了,跌了,最後不是怪這個就是怪那個!真正要怪,要怪自漲了己!自己太貪心了。而且本來那種心,就是投機的心,有買股票的人,有多餘的錢拿來做投資的方式,價錢很便宜;好,買一些,反正就是賠,對我也沒有傷害;要是,就賺一些,這是投資的方式。之所以會苦,是因為投機的關係;問題是出在不明白道理、不懂得方法。
多少人都是因為認為股票會賺就去炒,看看現在很多財經專家,被股票套牢的有多少?難道他們不懂得道理,不懂得方法嗎?問題出在太過貪心。如果一開始沒有這份貪心,就不會承受這種苦。這麼講,不曉得對滅與道跟苦與集的關係,怎樣用道理、方法,使苦能夠消失、能化解!談「無苦、集、滅、道」,加了一個「無」字,如果知道苦的集因,把「集因」搞清楚,苦果就不同。即使有了苦,如果懂得道理、懂得方法,苦也不會存在。現實上有,可是不會因為這種現實的有,而感覺到自己苦,就是對投機、投資、貪心等作了種種的認識。
只要能把握,苦、集、滅、道,就不會產生這種苦的結果,為什麼?因為已經知道道理、方法,知道應該怎麼去做。買股票並不是不可以去做,但至少明白自己是基於投機、投資的心理、還是貪欲的心理;都能把握這些道理方法,苦、集、滅、道對你而言,就是人家都會有「有」這些現象,而你已可以突破,雖然現實的苦還是存在,至少不會因為苦而自己受不了!這就是「無苦集滅道」的道理。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無智亦無得」—— 以智慧而言,這些經文,「無智亦無得」,先不要在「無」字上面著手,先從「智」與「得」上面去著手;包括前面所說的無,先不要在「無」上面作否定。「無智亦無得」怎麼說?於智與得這兩個上面先去作認識與瞭解,無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這個「智」是談智慧。
為什麼智慧的本身那麼重要?其實說起來,人之所以遇到很多的問題、很多的事,不能解決、不能化解,都是因為智慧不夠。這話怎麼說明它呢?關係到「得」的問題。因為人總感覺 —— 得到了什麼,人都是在有所得上面用心,為得到了什麼而歡喜,可是真正得到了什麼?若去考量實質的效用或價值,就需要智慧了。台灣目前選舉的情況,通常參選國會議員,或者選民意代表,選地方首長,甚至選總統,目的在哪裡?—— 在名位上的得到?今年的選舉情況的確不太 ……,要選舉,先要投下多少的資本?不管是物質的、精神的,先投下那麼多,最後得到了這個名位,原來投下的、付出的會產生什麼?
因為要得之前,已經失去了很多,所以「得」就關係到「失」。常常說「得與失」,得到多少?曾經失去多少?就滿足了呢?原來好比花了幾百去多少?即使得到了以後,是不是萬、幾千萬得到了這個名位,可是已經失去了幾百萬、幾千萬,得到這個名位就夠了嗎?會希望以這種得到的名位 —— 不管是特權也好、關係也好,會希望把過去所失去的統統能夠收回來;而即使收回來了,是不是就滿足了?還是不能滿足?為什麼?希望更多!錢好像是愈多愈好。
這種得與失,是因為「沒有」而希望「得」,已經有了就希望更多。通常把「得」擺在重點,事實上「得」只是招牌,只是旗幟;為什麼?打著這個招牌,豎著這個旗幟,我有什麼身分,我得到了什麼告訴人家而已,並不表示到此為止,就滿足了;因為什麼?不夠的太多了,需要的還有很多!去想想看,永遠想得到滿足,幾乎不可能!為什麼呢?就是智慧的問題。
如果在得失之間,能考量人應有的本分,應有的好比 —— 無愧於心、無愧於人,即使得,並不為過;因為人本來就是如此。可是如果要這麼去認識、瞭解,需要有智慧。甚至要知道,貪得無厭它的後果會是怎樣!看看很多人得到了,有了名位就去貪污、貪錢財,錢財貪就會犯法,犯了法就被判徒刑……,為什麼?只是一個「貪」字在那裡作祟而已;並沒有智慧去思考。如果真有智慧去思考這些,即使想到了,還會有徼幸的心理;為什麼?—— 這樣做都天衣無縫了,大概運氣不會那麼壞,可能不會輪到我 ……。都是用這種心態,這種心態即使智慧顯現,也只是一剎那,還是被那個貪欲之心給淹沒了!
可以發現「得」是因為失去了什麼,或根本沒有。希望得到,得到了之後,就希望能夠把過去失去的,不僅僅都能夠收回來,還希望得到更多。有一句這麼的話:「做了皇帝,還想當神仙」。以人的立場來講,做皇帝已經是最高了,可是為什麼還想當神仙?—— 因為皇帝還是過著人的生活,只是高於一般人的生活、一般人的權力,還是不自在,所以希望能夠當神仙。這就是「得」不能滿足。可是話又說回來,這種「得」就是不好了?—— 也錯了;為什麼?前面談到智慧的問題,世俗的貪欲,那當然是不好,因為有用智慧去認識、瞭解,就會知道不好。
假使修行辦道呢?修行辦道也是希望得到什麽!譬如說得到了羅漢,還希望成菩薩;得到了菩薩,還希望成佛 ……,這不也是「得」嗎?—— 可是要瞭解有沒有「智慧」是不同的,因為世間法的 “得” 會造成傷害,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為什麼一定會有傷害?因為人是貪得無厭的;可是修行辦道就不同了,成就羅漢甚至還想成菩薩、成佛,這種「得」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並不表示成羅漢了,就傷害別人,成菩薩了就傷害別人;成佛了,當然更不會!
於道業的形成期望能得道,得道而證道,是要有智慧才能完成的,可是重點呢?—— 世間的「得」跟修行辦道的「得」最大的差別用智慧去看。世俗的「得」會造成傷害,修行辦道的「得」不會造成傷害—— 既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傷害自己。從這上面可以發現,智與得的關係還涉及到世間人的本性,以修行辦道來講,不同於世俗的人。所以,一般的人稱之為人,不同於人的是聖賢,於人的世界就高過一般人了,可是即使是聖賢,還是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修行辦道所得到的結果,則可以出離生死,不受三界六道輪迴這種苦。
「以無所得故」……,所謂的「得」是有所得;這個「有所、無所」稍許解釋一下:「有所」——有貪心,這個「所」就是指貪心;修行辦道,這個「所」就是修行辦道;又如人常說的「義之所在」,就是以義氣來做為「所」;這個「所」,是以得的結果來看,來確定所得的是什麼。談「以無所得故」,是關係到前面「無智亦無得」,反應過來的一個 —— 因為 “有所得”,這是一個世間的,人本來就是如此;談 “無所得” 呢?是突破了世間的。突破什麼?因為世間的會造成傷害,不是傷害別人,就是會傷害自己,唯有突破以後所完成的所謂的「無」;「無」不是沒有,「無」是一種從有的突破,或是不一定,一定要記得這基本的認識!是經過「有」突破以後顯現的,他不會傷害別人,自己還能得到利益,這個叫做「無所得」。如果說會傷害別人,自己受到傷害,就是有所得;這就是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再作解釋;概念上可以說「菩提薩埵」就是菩薩,菩薩又是什麼呢?那些泥塑、木雕的、紙畫的,就是菩薩嗎?依於相,可以給他取名字: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 ……等,而這都是人從相上去分辨的結果。看看觀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有什麼差別?畫出來的、雕塑出來的,不也是差不多?再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畫出來的或雕塑出來的也是一樣;看看羅漢像,十八羅漢、五百羅漢 ……,要不給他取個名字,擺在那裡他都只是羅漢。可見在「相」上面,所謂的菩薩,於實質上真正的菩薩是什麼?
想要瞭解「菩薩」,為什麼這裡講「菩提薩埵」?若以菩薩的概念來說是不對的;因為在梵文中,「菩薩」指的是耕田用的那個犁的犁 頭,才叫做菩薩。而「菩提薩埵」說起來也不是梵文的發音,是依梵文的譯音再翻出來的。梵文中菩提薩埵應該 ——「摩地薩怛婆」;這個意思翻出來就有菩提、有薩埵的意思。現在不談梵文,談「菩提薩埵」;「菩提」一般翻成為「覺悟」的意思;「薩埵」翻成為「有情」的意思。所以有的時候直翻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這只是名詞上直接之翻譯,還沒有說出它真正的法義來。
方才說「菩薩」,看雕塑的像、圖畫的像,只是個相上的認識。同樣「菩提薩埵」翻成為覺有情,也還只是文字相上的意思而已,還是每有說出究竟的道理。要瞭解「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因位上的菩薩,一種是果位上的菩薩;怎麼說呢?要瞭解「菩提薩埵」的真義。「菩提薩埵」真正的法義應該怎麼說?如果是因位上的菩薩,是正在修行覺悟的人,因為人就是有情眾生,正在修行覺悟的人,這叫做因位上的菩薩;果位上的菩薩又怎麼說呢?已經圓滿覺悟的人叫做菩薩,可是這個菩薩還是有等級的,一般說來菩薩分成為十地。
如果是因位上的菩薩,很容易就知道,因位上的菩薩肯定是在七地以前,就是從初地到七地都是因位菩薩,一定要八地、九地、十地,完成了八地,入「不動地」之後,才成為果位上的菩薩。以菩薩十地的第一 —— 初地來講,只要發起這種歡喜心,願意修學覺悟,就是菩薩了。在大陸寺院對在家信士幾乎都是稱為菩薩;女的稱為女菩薩,男的稱為男菩薩。有很多人認為這個太過份,其實一點也不過份,他(她)只要發起這種歡喜心,願意去修學覺悟之法,也就是「菩提法」,就是菩薩了。
唯一要能把握的是,因位上的菩薩也是有差別的;從初地到七地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初地到四地可以說它是變化位,可是進入到四地就不是變化位了;也就是初地到四地階段是變化位,這中間初地、二地、三地最容易起變化,進入到第四地就肯定變化位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於原來的這種 —— 想修行,修一修又不想修了,退道心了;或是因為煩惱而喪失道心了……,種種的狀況都會導致變化。
有時候當修行者幾進幾出,最後穩定下來了,而且還是在修行辦道,就表示變化位已經定位了,也就是不會再起變化了。從四地、五地甚至於到達六、七地,這個中間它分得很細。如果說從四地到七地,稱為「提昇位」,也就是原來的變化位不起變化,已經定位了,這時候修行辦道,在修養上將是不斷的提昇,叫「提昇位」;這種提昇可以說從四地、五地、六地、七地都可以完成。
初地到七地有三個等分,要瞭解,變化、變化定位、提昇;提昇到進入到八地,不動了,可見提昇還有一個定位。知道變化是一個不定的,到達四地是定了,四地到七地是提昇,所以兩個階段有三個分別,這都是因位上的菩薩。如果從初地到七地,能夠進入到不動地肯定是果位上的菩薩。為什麼呢?當然不會起變化了,修養提昇到已經如如不動了,如如不動的本身,就是八地菩薩的修養。是一種什麼現象呢?是等覺的現象。「等覺」是怎麼解釋呢?相等於佛陀一樣的修養,不過只是相等,還不是完全。
所以提到「等覺菩薩」,就是談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個層次裡面的差別,都稱之為「等覺位」。原來菩薩十地有變化位、有提昇位,進入到八地之後叫做「增上位」,這種進入到增上就是「等覺」了。為什麼又叫做增上位呢?八地到十地,因為不動 —— 如如不動,在那個地方,就等於到此為止,好像到了飽和點,所以還有「善慧」、還有「法雲」,要不斷的增上,增上到怎樣?增上到像「法雲」一樣,這時才是「正等覺」。原來的八地、九地只能稱為等覺,要到十地才能稱為「正等覺」;這就是講「菩提薩埵」的概念。當然要作完整的認識,的確「菩提薩埵」一個簡單的名詞,都不是那麼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