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導論-7
心經導論-7

心經導論-7

Bg f46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前一堂課談了「菩提薩埵」,對菩提薩埵也有概念了。一定要瞭解,不管是因位上的菩薩或果位上的菩薩,都必須要依於智慧的方法才能成就,也就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要依於智慧的方法才能成就它;一旦有了智慧的方法,能成就到這種菩薩的境界,又怎麼樣呢?下面的文字說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心無罣礙」,一般世俗的人跟因位上修行菩薩的人,或因位上的菩薩這些人,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是依於智慧的方法在修行,一個是隨世俗,或是隨著自己的業而在過日子,這是最大的差別。隨著自己的業,過世俗日子,心裡面的罣礙可多了!不是罣礙東、就是罣礙西,為人處事可以說都是罣礙;如果是依於智慧的方法來修行呢?這些罣礙可以說就會愈來愈少、愈來愈少。可是罣礙什麼又有什麼關係呢?後面的文字接著說,因為罣礙就會有恐怖,會有恐怖就會有顛倒夢想,這是一個一貫性的。


  所以先要從「罣礙」上面去著手,如果罣礙,從修養上慢慢愈來愈少愈來愈少,當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恐怖;也就是說罣礙愈少,恐怖就愈少。可是這兩者真正它的法義是什麼?因為現在談的是菩薩,不管是因位上的或是果位上的,都是談菩薩。這段文字,還是談因位上的菩薩;就是說正在修行覺悟的人。依於智慧的方法,要使自己怎樣罣礙愈來愈少,而且這種罣礙跟恐怖有密切的關係。為什麼?譬如上班的人,家裡面放了些錢,人雖然在辦公室,在那裡上班,可是心裡面就會罣礙 —— 我家裡那些錢會不會遭小偷?會產生這麼的罣礙。再看,如果住非常好的房子,就會去投保險,比方火險,之所以去投這個保險就是罣礙,罣礙什麼?—— 唯恐發生火災,把漂亮的房子燒掉了,就會有所恐怖。


  所以說,有罣礙就必然會有恐怖,不管所罣礙的是什麼;就像前面談到的買股票的事,買了股票就會產生—股票是會漲,還是會跌?漲了當然歡喜,為什麼?漲的這個時刻罣礙消失了!可是漲了以後呢?第二天,就是漲了以後二十幾個小時之後呢!還是會罣礙 —— 明天會不會跌?幾乎時時刻刻都會為股票而罣礙、而恐怖。人不只是日常生活,隨處之間都有太多的罣礙


  譬如吃飯,會考量到吃的這個營養適不適合我?營養價值高不高、有沒有營養?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罣礙?是因為缺乏智慧。如果擁有智慧 的方法,可以說這些罣礙就能消失;當然罣礙能消失,就不會有恐怖的 產生。可是人一下子就要說:「我什麼罣礙都沒有了」或「我也不會有恐怖了」—— 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修行覺悟的人—— 因位上的菩薩,同樣也有罣礙。


  假使世俗的一切都放下了、捨棄了,在修行辦道學 …… 心裡卻想 ——「這有用嗎?能成道嗎?又能得到什麽境界呢?怎麼出家那麼久都還沒有瑞相?好像都沒有特殊的現象,感覺已經到什麼境界 …?」在我們的門下,曾經也有的學了密法,因為我教他們,學了,可是他認為他知道了、會了,也會念咒、也會結手印,也會觀想,他認為他就會了;要曉得密法上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不只是於法上面的行持,還涉及到其他的修養,也可以說包含了戒、定、慧,捨棄戒、定、慧,只是在持個咒,搞得再好,沒有用!何況依於密宗裡面,咒語的修持是一輩子的事,並不表示我念了多少遍我就夠了。


  好像很多人念阿彌陀佛,每一天念多少遍,念滿了就可以去極樂世界一樣的錯誤。因為是沒有門檻、沒有飽和點,必須是不斷的、持續的這麼的工作,才談得上是所謂的修行。有很多學佛人不學道理、方法,就希望用什麼咒語,或用什麼東西 —— 就能夠有神通 ……,甚至還有的說,要有神通就可以普度眾生!—— 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因為本身就已經存在著罣礙了!因為罣礙的本身是有所執著、計較,因為計較、執著,當然就不可能使自己自在。


  修行人也是如此,好比有的時候很發心、很虔誠,的確有慈悲心想幫助人,而當今天幫助了,說不定明天就會打電話問:「怎麼樣啦?」—— 這都是罣礙。不僅是對別人的罣礙,還罣礙著自己的修養夠不夠;為什麼呢?去打電話問:「昨天怎樣幫助,今天有沒有得到好處?」—— 表示對自己的修養一點信心都沒有,還是罣礙。


  如果真正有修養,根本不要考慮,也不需要去罣礙什麼。常常為了要證明什麼,即使有了神通,也並不代表就是佛、菩薩。為什麼?就算投身到鬼道,鬼道都有五通!在人死了未投胎轉世之前,中陰身也有五通!是要做中陰身還是要做鬼?不是有神通嗎?以中陰身的神通來講,並不能確定要投胎往哪裡去,只能知道 —— 在中陰身的時間,跟過去的親人、跟有緣的人的那份情感、利害,也不能確定 ——有神通,投入到那一道去,就可以選擇父母 ……;因為這種能力,在神通裡面是屬最後一個第六神通,「無漏通」才做得到,而中陰身跟鬼類只有五通,沒有六通。如果只是想求神通,那投到鬼道就有神通了!


  中陰身有中陰身神通的範圍,只是在中陰身的這個世界裡面可以,旦離開了中陰身就沒有了;鬼類也是如此,鬼類也有五通,在鬼的這範圍之內它是存在的,一旦再轉世投胎了同樣也沒有了;也就是說中陰身的五通只適合於中陰身的環境,鬼的五通也只適合鬼的環境。


  而真正的神通它的重點是在第六個,第六個是什麼?—— 無漏通。也就是從有漏之身,修行辦道得到圓滿的覺悟,才是無漏。有神通有什麼用?再有神通的人,不可能說不吃飯!肚子餓還是要吃飯。有很多人學佛,不去知道真正的道理方法,就不可能有智慧;沒有智慧做什麼都是罣礙。不要看「隨它去」這麼一句話,不是那麼簡單的;真正隨它去,去得了嗎?還是罣礙。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裡所要把握的原則,就是計較與執著上的問題;你計較的愈多,罣礙的愈多,執著的愈多,罣礙也就愈多;當然罣礙愈多,恐怖也就愈多,罣礙的少,恐怖就少。要怎樣才能夠突破罣礙而不致有恐怖的產生呢?要『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遠離顛倒夢想?「遠離」兩個字要把握它!不是走得遠遠的離開,那是逃避;這個「遠離」是出離,要突破之後的現象。


  原有的顛倒夢想是「有」,經過出離、突破之後,就遠離了顛倒夢想。如果說遠離顛倒夢想是 —— 有顛倒夢想就離的遠遠,這不是佛法!文字上的解釋好像可以,可是論及修養與佛法,是胡說八道!因為顛倒夢想是人必然有的情況,「顛倒」大家要瞭解,不是以「是、非」—— 本來是「是」變成「非」或本來是對變成錯,不是這種顛倒;這個顛倒是什麼呢?「不定性」叫做顛倒,就是「不一定」。


  譬如:一會兒認為這個好、這個不好,認為不好的到另一個時候又認為是好 ……,世間人的夫妻關係,為什麼在未結婚之前,男女之間是那麼好?甚至於有什麼不歡喜,有什麼不如意還能忍耐,還能夠諒解、還能包容,一旦結婚了,吵吵鬧鬧,什麼都會發生,這裡面的問題是什麼?—— 原來婚前他(她)把缺點盡量隱藏,把優點盡量表現出來,這是個正常的現象,一旦結婚了,他(她)認為無所謂了,這時候原有的缺點都顯現出來了,反而原有的優點可能還愈來愈少了,這叫做顛倒。


  以佛法而言怎麼說它是顛倒?好比說「精進」,精進的目的是以防在一個放逸的環境中會產生懈怠,這是一種道理;如果在這種放逸的環境,能逸而不放,就不會懈怠。但人由於好逸惡勞,所以會因「逸」而放,也就是因為安樂而放肆,最後就變成懈怠。人放肆的話很容易 —— 常因為所處的環境自己認為很有把握,認為自己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才會發生。譬如說有錢 ——「我有錢,愛怎辦就怎麼辦!」結果呢?就忘了是怎樣有錢的;是曾經付出了多少而後才會有錢的,今天有了錢,過去的耕耘 —— 那些言語、行為、動作都不管了;就是把那些都變成懈怠了,這個叫做因放逸而懈怠。


  放逸、懈怠就容易產生顛倒;剛剛講的這個概念,就是顛倒的現象。再比較進一步去看,譬如說對佛法的認識,往往是從文字上去得到,然而文字上各人的教育程度,對文字的認識、深入研究的情況不一樣,也就是修養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 所謂的見仁見智。世間法都是見仁見智的,而見仁見智的本身就是顛倒的現象。為什麼會顛倒?是因為夢想。這個夢想,不要說成作夢所想的,這個夢想就是幻想、妄想、不實在的想。


  夢,是不實在的,是概念、是空境,所以這個夢不是說睡夢那個夢,這是形容詞;是因為有妄想、有幻想而產生顛倒,所以顛倒的形成是來自夢想,因為夢想而顛倒,因為顛倒就會產生罣礙,因為罣礙就會有恐怖,這是一貫性的。如果依於般若波羅蜜,這種智慧的方法,就可以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就無有恐怖,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


  要「究竟涅槃」!涅槃上面為什麼加「究竟」兩個字?先要瞭解,涅槃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還有〔究竟涅槃〕,涅槃分此三個層次。「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在梵文中是「涅槃那」。「涅槃那」有好幾種意思:「不生」,就是不再發生了,是一個靜止狀態,所以也有「寂靜」之意,可是不能夠翻成為 —— 涅槃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叫「涅槃」,就錯了。因為談「不生不滅」,起於「有生有滅」,因為有生滅,才會說「不」,而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發生了」;連生都不起,當然就不需要滅了,也有將涅槃翻成為「寂滅」;也就是說連滅都已經寂靜了,當然 不會有所生;談不生、談寂滅,可以都說是涅槃。


  「涅槃」要在名相上作解釋,只是分別為有餘、無餘、究竟,只這概念。真正涅槃包含的涵義應該是,「於生滅現象而言它已經寂靜了」,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解脫之後而得到的一種清涼現象」,也 叫涅槃;最後還有一個形容詞叫「月世界」,像月亮的世界一樣。有這三種不同的涵義。也因為有以月世界的涵義來解說涅槃,過去在某大學有位教授,就認定佛教談涅槃,佛教是拜月神的;因為涅槃是佛教學佛人修行的最後依歸,因為涅槃裡面有「月世界」這麼一個名詞的出現,他說佛教是拜月亮、拜月神的,可是他並不知道,涅槃形容為月世界,是以月世界裡面的內容來形容涅槃;因為月世界是什麼?月世界沒有生與滅的現象 —— 不生,寂滅,寂靜的,是清涼的;月亮就包含了涅槃的三種法義,所以舉月世界來比喻涅槃的內容。所以當時那位教授寫了一大篇的文章,我還記得是約六十年前的事,佛教很多人在打筆墨官司,你來我往、我來你往,但一直就沒辦法去瞭解,只是否定涅槃。最後我寫了一篇文章解釋這個道理,才停止這場文字遊戲。


  以月亮為比喻,用這種譬喻來說涅槃,並不是說月世界就是涅槃。要瞭解涅槃不是單純的不生、寂滅、寂靜就叫做涅槃,一定要瞭解它的涵義,因為包含了「既不起生了,也不會滅了」這種現象,還有一種非常清涼、寧靜,還有一個概念的形容詞就是「月世界」,有三個部分來形容涅槃。真正涅槃的本身,簡單的說就是寂靜;寂是寂寞的寂,靜就是清靜,靜坐的靜。涅槃有三個層次,一個是有餘涅槃,一個是無餘涅槃,最後才是究竟涅槃。什麼是「有餘涅槃」呢?涅槃如果不生或寂滅,提個問題 —— 在那裡靜坐,完全靜下來了,是不是涅槃了?


  「靜坐 —— 靜淨的坐在那裡」並不是涅槃;即使意念也不起,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完全在關閉的狀態了也不叫涅槃;為什麼?至少氣血還在行走,心臟還在跳動,腸胃還在蠕動,消化系統還是在工作,所以不是涅槃。所謂的有餘涅槃是什麼?如果以剛剛這種情況來講,有涅槃的樣子,沒有完全具足涅槃的內涵。


  參禪;靜坐只是讓自己靜下來而已的方式,真正參禪是坐下 …… 靜坐之後運用思想,在探討 —— 不管是道理也好、方法也好、問題也好,這個叫做參禪;把自己的心意識完全都放在同一個問題上,或同一個道理上,或者同一個方法上,在運用思想而展現出智慧;這時,外表是寂靜的狀態,有涅槃的樣子,可是不是涅槃,因為內在是動的。


  所以說「參禪的人是外靜內動」,以外表而言有涅槃的樣子,內在是在動的,所以不是涅槃。有的人說靜坐以後靈光可以出竅,甚至於還有出家人,說一入定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可以到地獄去,可以看到過去很多的高僧大德,這個人就變成不是人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是個怪人了!為什麼?—— 不可能的事。除非是化身羅漢、化身菩薩,絕不是再來菩薩,如果是個再來菩薩都不可能,因為再來菩薩是要顯人的相才可以;而化身就是變化之身,變化之身不管是化身羅漢、化身菩薩,一定要具備修養,什麼修養?—— 三昧的修養。裡面有修養叫做「遊戲三昧」。所謂遊戲就是「遊戲人間、遊戲世界」,如果具備了那種修養,那麼也沒有「願」了;譬如成羅漢,並不想成菩薩;如果完成了菩薩位,即使正等覺為佛位,也無意成佛,這種修養,如果還具足了遊戲三昧,才可以,否則都是大妄語。


  所以看涅槃,「涅槃相」很容易,因為寂靜不動就是涅槃相,可是內在,是不是真正都已經完全靜止了呢?如果還沒有,以佛法而言,聲聞法有四諦、八正道,菩薩法有四無量心、六波羅蜜,根據這些道理方法,修養達到圓滿的境界,於法而言,就有了法的涅槃;這個是什麼?—— 涅槃相。法的涅槃就是說,這些法已經完成了,而且不會再為世間的無明煩惱而不自在,這樣叫做涅槃。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還有這個色身在,還是「有餘涅槃」,


  所謂「有餘涅槃」,就是具備了涅槃的條件,可是色身還在;也就是說色身還沒有捨掉,這叫做「有餘涅槃」。什麼是無餘涅槃呢?是不是死了就無餘涅槃了?所以也有很多人誤解,人死了就當成涅槃 ——「某某高僧涅槃了」!涅槃是有内容的,要看有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涅槃不是死,涅槃是一種修養完成的境界。什麼是無餘涅槃?原來依於法的圓滿,色身還沒有捨掉,叫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呢?即使有色身,譬如說在極樂世界的色身,極樂世界的色身是法身,不是色身了,可是有色身的樣子,還有色身的成分,是什麼相?譬如說肚子會餓,只是不像人一樣,餓了還要吃東西才能飽,在極樂世界因為色身是一種法,極樂世界是個法音世界,所以色身也是一個法身的樣子,假使肚子餓了,意念之所到就可以了。


  極樂世界的眾生是不是無餘涅槃呢?—— 不是;因為,涅槃它的境界是靜止,這個靜止於生也不起了,於滅也不需要了。甚至於說成羅漢、成菩薩、成佛都是多餘的了;戒、定、慧,聞、思、修都是多餘的了,對他不需要了,是個什麼境界?—— 如如不動的境界,叫做「無餘涅槃」。想想看,什麼樣的情況才能到這種境界?


  「究竟涅槃」又是什麼呢?—— 是依於從有餘涅槃突破到無餘涅槃的境界,可是還是不圓滿,只是處在如如不動的情況,就好像八地菩薩一樣而已,還是非究竟。真正的究竟,以菩薩十地來講,十地完成了,就是法雲地都完成,跟佛一樣究竟涅槃了。


  再分辨有餘、無餘跟究竟;比如好像一個圓圓的西瓜,看一個整體圓圓的西瓜,不管從哪一個方向去看都是圓的,沒有缺陷;如果拿把刀,把這個西瓜切成一片一片,看每一片都是一個圓,可是這個圓,要看從哪個方向去看是圓,換個方向就會不是圓,可是它的圓還是存在,這就是有餘涅槃的樣子;可是無餘涅槃,是把西瓜切成所有的片,不是某一片;雖然西瓜原來的圓,切成一片一片,這所有的一片一片,整體可以稱為無餘涅槃,如果單舉一片就變成有餘了。為什麼?因為只是西瓜的某一片而已,這中間缺失太多。看看最邊上、頭上切的那一塊,一邊看起來都是西瓜,有西瓜的內容,可是在另外那一邊看,同一片它的表面,看不出西瓜裡面的內容,事實上它具足了裡面的內容。看到中間的一切開,兩邊好像有西瓜的內容,可是真正在表面,才確定是一個西瓜的外相,也就是西瓜的外皮。


  在這裡一定要搞清楚,一個整體的西瓜圓圓的,沒有切開之前,說是一個究竟圓滿,把它切成一片一片擺在那裡,還沒有分開之前,切開這個一片一片可以組合成為一個究竟的圓,是無餘,假使少了一片,根本談不上涅槃,談不上究竟;可是從任何一片,可以發現它的有餘,所以有餘、無餘、究竟,以圓來看,是很多不同的圓組合起來完成究竟,要具備了所有這些不同的圓,才叫做無餘,假使還不夠,少了一片、少了多少片…… 都是有餘。很容易發現什麼是有餘,也就是還有缺失;因為談涅槃有時候也談無漏、有漏,也就是還有缺失,這些缺失都沒有了,具備的條件都夠了,就是到了無餘的境界,可是還沒有完全組合為整之前,不是究竟,這是談要究竟涅槃。


以上「心經導論」…… 往下內容,請參閱原書。

書後面尚有「心經今釋」,也請參閱原書。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