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老禪師 講述
編輯部 整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前面把五蘊作了概念上的認識,現在繼續《心經》後面的部分,「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為止,都是談意念的問題,看後面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段經文,看上面都是講「無」好像都是沒有無,我一直說,不能談「無」,說是沒有,因為這上面一直都談「無」,「無」如果說,因為前面講無色受想行識,現在講,無眼耳鼻舌身意,好像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把這個「無」當成沒有,簡直是笑話。所以是從前面的意念來看,我說過前面的,談的是意念,偏於道理方法,或者說是精神的層面;現在談的是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或理念,是依從現實的,色塵緣境而發起的。這些色塵緣境,又是依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來產生作用,眼耳鼻舌身意,產生作用又是根據什麼呢?
根據人的根本,什麼根本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意根,可是這六根先要瞭解,前面五個,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是根本,依於意的根來講呢?它是變化,所以說前面五根,後面那個「意」呢?是叫做變化根,這話怎麼講呢?涉及到後面色聲香味觸法,這個裡面講六塵,說六根對六塵,其實是五根對五塵,不是六根對六塵,為什麼?
眼睛看得到一切的色相,這些色相,就是講的物質體,耳朵能夠聽 到各種不同的聲音,鼻子能夠聞到各種氣味,叫做「香」,也包含了有臭在內,各種氣味,舌頭就分辨各種味道,身體就接觸到各種物體,這五個根本跟五個色塵,就是外面的塵境,只要任何一根,去接觸任何一個;眼睛看到,意就跟隨去,如果「意」沒有參與,眼睛所看到的,只是看到概念而已;譬如說,是圓的方的、長的短的,還是各種不同的顏色,如此而已,沒有辦法確定是什麼?如果要確定是什麼?一定要「意」去參與,所以說「意」是變化根,為什麼是「變化」呢?假使說眼耳鼻舌身,同時去相應於,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個意也會,同時跟著五個根本,去接觸五個不同的,外面的緣境。
或講「塵境」可以發現,「意」這個變化根,配合前面的五根,跟五塵去接觸,而完成接觸之後會起變化,什麼變化?眼睛看到的只是大小、方圓不同的顏色,耳朵所聽到的只是不同的聲音,鼻子所聞到 的,只是不同的氣味,以及舌頭所分辨的,是味道,身體接觸的,是不同的物體而已,究竟要肯定,眼睛看到的是什麼?耳朵聽到的是什麼?鼻子聞到的是什麼?舌頭辨別的是什麼味道?身體接觸的是什麼物體?這個一定要,意念參與才能認識,認識以後所得到的叫什麼呢?叫做「法」。
所以不要說五根對五塵,意根對法塵,這樣去看,就變成不是佛法,為什麼?前面談五蘊的時候,特別強調,談色塵,「色塵」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個色聲香味觸,怎麼形成的呢?是眼耳鼻舌身接觸而產生的,所以都叫色塵;其次講由色塵轉變為法塵,是因為「意」參與,意根參與,五根跟五塵打交道,而完成法,此時才叫做「法塵」,五根接觸到五塵,眼睛看到的是什麼?確定是什麼?這個「是什麼」確定了才叫做法塵。
眼睛看到的,是相片,是什麼相片?如說是人的像,或是物體的像,或是畫,畫出來的像,或看到的時鐘,談到時鐘,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時鐘,是什麼?這時確定的是什麼呢?只是一個「是什麼」至於還要涉及到,不同的「是什麼」,就不是意根可以做得到的。因為這個五根跟五塵,它是一個,直接相對的一個法,眼睛只能看到,耳朵只能聽到,鼻子只能聞到,絕不可能耳朵可以看到,眼睛可以聽到,所以這五個根本,眼耳鼻舌身,跟五個色聲香味觸的塵,是一個相對不變的,絕不能交叉,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好像有了交叉的樣子,其實不是,是因為意根參與,而產生的現象,有了意根的參與,這個時候才會完成「法」,也可以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都是「色塵」,經過意根的參與,完成的叫做「法塵」。
至於「無」,到最後再來解釋,先認識這些,乃至無意識界,這個「界」是世界的界,就是範圍,某個範圍,稱之為「界」。譬如:我跟你劃分界限,你在那個位置,你的那個範圍,我在我這個位置,我的範,這個都是以「界」;以範圍而言,界有大有小,為什麼說乃至無意識界呢?因為這裡面剛剛談到,五根跟五塵接觸之後,要有意根的參與才能成為法,這時意根參與完成法,確定了,開頭是一個色塵,確定了法塵,也就是開頭,只是一種現象、一種概念,確定了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有了認識了,這個認識,又分別為不同的範圍,意識界有不同的範圍,是怎麼講?眼睛看到的範圍,耳朵聽到的範圍,鼻子聞到的範圍,舌頭辨別的範圍,身體接觸的範圍,這個是因為意根參與之後完成「法」而成為所謂的「識」,這種「識」就是講“了別”,或 “認識”,都可以。
「界」是範圍,所以說談意識界是什麼呢?這個意識界,就是談根與塵的關係,以及意根參與之後完成法,轉變為完成了「是什麼」?譬如這裡有個燈,這個燈顯現的是照明,如果說,這個燈光顯現出來的照明,一下子產生一種意識界的話,就很容易瞭解,為什麼?現在這個燈是個概念,可是現在憑眼睛,所看到的燈,加上意念確定它,這是日光燈,談的涉及不同的燈很多,可是擺在眼前,能夠直接看這個範圍之內,你所見到的,眼睛看到的燈的範圍,是日光燈的範圍,就認識於意識界而言,這是日光燈的範圍。
燈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燈,有不同的燈光,這種亮光都有不同的範圍,所以認識的範圍也就不同,這個就是依於什麼?依於五根跟五塵,意根參與,完成法之後,這個時候所認識的,從意所認識的這個範圍叫做「意識界」。談到這個「意識界」,再回復到前面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尤其涉及到「乃至」這個乃至就包含了什麼呢?講「無眼界」,下面為了不要使文字再重複,才會說「乃至」無意識界,應該怎麼說呢?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 …… 一直這麼無下來,現在談談這個「無」,剛剛說「無」不是沒有,這個「無」究竟是什麼?
無是從「有」而來,沒有「有」就談不上「無」,不能夠說,這個東西沒有,說它是「無」,「沒有」已經說出一個東西來,已經是「有」了,或是說,根本沒有這回事,「這回事」是什麼事呢?一定有人提到這回事!就表示已經有了「有」,這個中間,這個 “有與無” 的關係在哪裡?相應的話就「有」,不相應的話呢?不是無,不是沒有,不相應是什麼?是因為這個「有」而言,不產生它的利害,也就是不會生起計較執著,或產生煩惱,不會生起這種現象,這「有」叫做「無」,如果相應的話呢?是肯定的「有」,就可以發現,我講「有」是一個肯定,「無」是從這種有的肯定,突破以後另外現象,或不一定,為什麼說前面談到五蘊,從「有」的認識,到「空相」的顯現,一直到「無」的結果。
因為五蘊的變化作用,是依於前面的色塵緣境而來,這段是講前面的色塵緣境,這些色塵緣境又根據什麼呢?根據五根與五塵的相接觸,然後意根,去認識而完成「法」,這是依於五蘊來說,從色塵到法塵到色法,肯定說「意識」就是由意念完成認識之後,這時就可以肯定了它是五蘊完成之識的結果;所以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個「無意識界」,是從前面六根六塵,在五蘊的色蘊形成之後,怎麼去認識,一直到結果的範圍,這個範圍,就是五蘊生變化、起作用,完成的範圍,這種範圍是不太容易理解,還是以煩惱與菩提來說,比較容易把握,舉例煩惱與菩提,來看道理,只是說無、無沒有、沒有,就不是佛法了。
從前面五蘊起變化、生作用,舉煩惱與菩提的例,是平常經常聽到,也經常想瞭解的道理,煩惱怎麼形成的先要看,是眼睛看到了什麼?耳朵聽到了什麼?譬如眼睛,看到了人家的表情不歡喜,或在生氣,耳朵聽到他的聲音在罵,或在講什麼?一定因為五根,跟外面的色塵相接觸,看到什麼?看到了他的表情,聽到什麼?聽到了他的聲音,可是這是根本而已,只是看他的表情,聽到他的聲音,可是不能確定是什麼?一定要意根參與,他是在生氣,也就是說這種表情是生氣,言語是在不歡喜,甚至或者罵人,這時肯定之後,才能確定,因為他在生我的氣,他在罵我,所以我起煩惱,可以發現是因為什麼呢?
因為根與塵接觸,意根參與產生了這種現象,才會完成了色蘊,感受到他在不歡喜,他在生我的氣,這個不歡喜、生我的氣,是五蘊起的變化生起的作用,這個時候就有了煩惱了。
這是從根與塵的接觸,進入到色法的形成,色蘊完成之後有感受,才會有受、想、行,以至到識的結果。
為什麼談「無」?假使說看到他的表情,聽到他的言語,而產生不歡喜,他是在生氣,他是在罵我,有煩惱的話,可以發現你的我,或者講五蘊,是因為前面的根與塵加上意,完成之後,也就是,從色塵到法塵、到色法,此時形成了色蘊,色蘊形成一定有感受,感受的是什麼?他在那裡不歡喜,他在那裡罵我,所以起煩惱,這個是什麼呢?
起煩惱還只是感受而已,從色蘊形成還只是感受,反應是什麼?必要進入到想,「想蘊」,因為他罵我,因為他的不歡喜,就會造成感受不好受,不好受就起煩惱,可是這種起煩惱,還只是一種感受而已,在五蘊來講,還只是進入到第二個,真正起煩惱怎麼辦?必須要進入到「想」,譬如:起煩惱,跟他爭辯,跟他吵起來,這也是經過「想」以後,而確定的行為,而產生的認識,為什麼對我生氣?為什麼要罵我?就會有這種結果,這個結果就是說,以範圍而言就是意識界,就是識的界,就是五蘊後面的那個結果,這個範圍,是經過想才會產生的。
只是煩惱是概念,要從煩惱中間再去思考,才會該怎麼辦,一個是去抗拒他,跟他爭辯,甚至吵起來,再一個呢?你可以多想一想,多想一想,這個時候就會為什麼跟我生氣呢?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這也是經過「想」而發生的,有的人可能回答說,自己知道,我為什麼生氣,應該知道,會有這種言語,這個時候還是會去想!
不想怎麼知道呢?如果已經知道,就不需要想了!可能要想才知道,的確自己想不起來,還會問他,某某,的確我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什麼地方做錯了,或什麼地方傷害你,什麼地方我的確不知道,能不能告訴我?這也是經過「想」而發生的,有了這些想呢?可能對方,看你一直都心平氣和,想生氣也氣不起來了,很可能就會告訴你為什麼?「為什麼」這時候再經過一想,如果發覺,的確是人家誤會你,是因為你造成誤會,使人家誤會,也不能怪人家,或的確人家真正有這回事,是因為你在那裡批評他,而造成他不歡喜,也是自己的問題,可見這個裡面,都是人的自我,而發生的問題。
在此時,經過了各種不同的想,開頭只是概念的想,也可以馬上完成,可是多想一想呢?為什麼?因為人家對你不歡喜,人家在罵你,你在那裡想一想,你的感受是煩惱,只是煩惱的感受,是概念,如果想一想,這種煩惱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必須要想一想,知道了為什麼?很容易馬上做解釋,如果不知道,可以想一想,請問對方究竟是什麼?有的對方會告訴你,有的對方,不會馬上告訴你,如果好好的想一想,心平氣和的想一想,很冷靜的想一想,這時,很容易得到對方告訴你,是為什麼?原來根本不要想,就在那裡起煩惱,只是一種感受!經過想一想不知道,還是煩惱!要知道了以後,怎麼去做,完成結果,煩惱才能化解,一切都搞清楚了,跟對方之間發生的問題,就不存在了,當然煩惱也就化解了,煩惱也就不存在了。
於五蘊來講,色、受、想、行,一直到完成認識的結果,這個範圍原有的煩惱,就變成煩惱不存在了,這是煩惱的範圍而言;可是遇到別的煩惱,還有更多的煩惱,又要依於道理方法,再來做怎樣去認識、了解、發現,這是在概念上可以發現,為什麼「無」的問題。這裡不談有」的問題,已經談了無眼耳鼻舌身,無色聲香味觸,就是個「有」的問題?怎樣去化解,從這種「有」去認識、瞭解,然後突破,唯有突破,才能達到化解的目的,化解了所顯現的原有的「有」,不就是「無」的現象了嗎?
這種概念,如果依於某種煩惱,很容易去理解,可見煩惱起來了,要去面對、去認識、瞭解,才能有機會突破,如果不去面對、不去認識、不去瞭解,肯定說,是個煩惱的「有」,可以說就不可能成為 「無」,因為這種「無」,是經過化解後,原有的「有」沒有了,也就是突破了,或出離了。
這是談任何依於外面的色塵緣境,引發五蘊的色蘊,而有所感受,形成煩惱,這種煩惱呢?只能說是一種感受,是一種概念,要想認識煩惱,就必須要想一想,怎麼去搞清楚,要瞭解、要去清楚,就是「行」,這種「行」完成之後呢?必然會有結果,這個結果,在五蘊中間就是色受想行識那個「識」,所以說,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呢?就會依於前面講五蘊,這個五蘊與空的關係,以及五蘊與空的道理方法,可以發現到,是源於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樣來的,很容易從「有」突破,而顯現到「無」,只是說,在某個範圍中間完成的。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完成之後,為什麼後面要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因為「無明」,用白話來講,就是完全不知道,不瞭解,無明不是說沒有明,無明是說,不知道、不瞭解,談「無明」在這裡來講是從什麼來說呢?
前面是談,根與塵以及五蘊的關係,這個後面是談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知道「無明」是什麼?無明,以十二因緣而言,無明緣識,所以談無意識界,涉及到十二因緣,才談無明,剛剛我說了,無明就是不瞭解,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說無無明呢?無無明不就是沒有無明嗎?沒有不知道,這個話就矛盾了,沒有不知道,沒有不明瞭,沒有這種解釋,這個「無無明」是什麼呢?是因為人有無明,依於緣起來講,十二緣起的開始,就是人從怎麼來的,是從無明開始的,這個「無明」究竟是什麼?其實「無明」,另外一個名詞就是煩惱,煩惱又是什麼?是「業」的現象,所以要是看佛學辭典,「無明」或叫做煩惱,或叫做煩惱惑,迷惑的惑,這個在緣起中間,談任何的因緣法,「一開始」叫緣起,這個緣起是什麼?是無明,說「無無明」呢?
一般說:「人從哪裡來?」,常說「人從父母而來」,從父親、母親而來,跟無明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有父親、有母親,才會有這個人,這個人是來自什麼?說來自父親、來自母親,如果以父母的關係,完成了胎兒,能說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不知道,這個胎兒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呢?不知道胎兒,他父母,又有什麼樣的緣呢?不知道,這都叫做「無明」,不知道,不明瞭,談十二因緣,是談人,從無明一直到老死,這是十二緣起的道理,先要瞭解。
知道了無明原來就是不知道、不明瞭,為什麼說「無無明」?十二緣起,既然有無明為緣起,為什麼說「無無明」呢?不是變成無緣起了嗎?不是這麼解釋,無明是不知道,「明瞭」就是知道了,什麼時候知道?胎兒在母親肚子裡面,知道誰是父親?誰是母親嗎?以胎兒來講,他也不知道,胎兒經過十月懷胎,成熟以後來到這個世界,成為了人。
可見這人肯定已經發生了,原來還在母親的肚子裡面,是無明的現象,胎兒生出來,不是明瞭嗎?肯定了是個女孩,是個男孩,是明瞭的第一個步驟;如果說兒子、女兒,他是怎麼來的呢?是無明現象,一定要講,最多只能說從父母而來,從父親、母親,可是有個問題,父親、母親又從哪裡來呢?如果一生下來,從來不知道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話,只知道父母,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就是「無明」;如果父親,沒有祖父、祖母就沒有父親,同樣沒有外祖父、外祖母,也就沒有母親,可見父親是從祖父、祖母而來,母親是從外祖父、外祖母而來,以此類推,推到最後,真的又變成什麼?
以無明而言,即使能明瞭到某個開始,可是還是沒有辦法,明瞭到 什麼時候,能夠明瞭三代、五代,甚至於往前推,推到多少代,還是沒有辦法去明瞭,這個叫做什麼?這裡面,不是不能明瞭、不知道,而是能力所不及,這種能力所不及,可以說叫做「無無明」,能力所及還不明瞭,不知道之前叫做「無明」,因為「無明」還是可以肯定,馬上可以去知道的,譬如說,這個兒子、女兒,是從父母而來,原來沒有成長之前,還在母親的肚子裡面,是無明的狀態,成為子女了,就明瞭父母是誰?
可是能明瞭這個父母是誰?對父母而言,還是個無明,搞清楚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就又明瞭,可是對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又是一個無明現象,可見每個階段,在明瞭之前還有一個無明,無明還可以明瞭,明瞭以後的前面,還有不同的無明,到 最後呢?人所不能及,而能明瞭的,那種無明,稱之為「無無明」面為什麼要講,「亦無無明盡」呢?因為無無明,它不是一個絕盡,或是一個最後。
談「人從哪裡來」,以基督教來講,人是上帝造的,上帝造人,佛教不是講上帝造人,因為上帝造人,是一個開始,其實還是個無明的象,為什麼呢?上帝造人是聖經裡記載,上帝依於自己的樣子,用泥土捏成一個像他自己一樣的人,所以有了人,以後需要一個女人,又從這個人裡面,拿出一根肋骨,再用泥和成為一個女人,所以,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就都是這麼來的。
可是有個問題,為什麼說上帝造人,依於自己的樣子還是無明呢?上帝又是什麼樣子呢?現在能知道的,上帝是什麼樣子?現在看到捲髮、藍眼睛,白皮膚、滿臉的鬍鬚,是上帝嗎?可能是耶穌,究竟上帝是什麼樣子?連上帝自己的樣子,都從來沒有描述過,是不是無明的現象?為什麼說上帝造人,是無無明的現象呢?因為他自己都不知道,可見只知道有上帝、有耶穌,究竟耶穌是什麼樣子,上帝是什麼樣子?還是無明的現象。
如果以人是從父母而來,以及說人依上帝而來,這都是一個無無明的現象,而且它不是一個,可以推究到最初的開始,這個「盡」是講最初的,到底了,沒有了。「人從哪裡來?」;人是從父母而來,照我剛剛講的方式一直推,推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盡絕,也就是說它沒有一個肯定的「有」的開始。可是這裡面,因為是用十二因緣,只能談眼前所能明瞭的,只是講能明瞭的,並不表示所有的都能明瞭,而且能明瞭這個階段,還有過去,那一些同樣,還是沒有辦法明瞭,一直追究到最初,還是一個無明的概念。
乃至無老死
所以後面要談到什麼呢?『乃至無老死』這個無老死,是經過了無明開始,十二緣起開始,一直到最後老死,這整個的過程,不要談一個一個,十二因緣一個一個,只要從它無明的開始,到老死的結束,這是個什麼現象呢?在佛法中,稱為「一期生死」,就是人從生到死,這一個期間叫做一期生死,這裡談十二因緣,就是從無明到老死,就是談一期生死,人從生到老,最後到死,這個生相,就是從生下來到老,這個中間整個叫「生相」,老之後,最後是一個是死的相,所以十二緣起,是談一個,沒有辦法明瞭的開始。
剛剛已經講到,要特別知道人,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人?依於現在能知道,從無明到老死,以人來講,一定從父親、母親而來,如果要談到父親、母親從哪裡來,能明瞭的還是很有限,一直往後推,永遠都是個「無明之相」,現在要談一期生死,就很容易明瞭。以十二因緣法來講,從無明的開始,一直到,生 ······ 生的過程中間,不管是好是壞,不管它,一直到老,這個都是可以肯定的,很容易明瞭的,一直到最後死,可是死了以後呢?完成的又是個無明,為什麼?死了以後去哪裡?不知道,死了以後是投胎在哪一道?不知道。
亦無老死盡
所以這個後面又提到,亦無老死盡,為什麼談『亦無老死盡』?因為一期生死,一個人並不是從生到死,這麼一期就沒有了,死了以後呢?再去投胎,投胎不一定投在哪一道,六道中間任何一道,不管投在哪一道,還是從無明又到老死,一直這麼循環,在佛法上面,叫做「輪迴」,就是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輪迴,所以永遠沒有一個盡絕的時刻,要談從「有」的開始,只能夠以現在「一期生死」能明瞭的,去認識它的道理,絕不是說,人從哪裡來?人就是上帝所造,開始的時候,是個「有」的開始,上帝是個「有」的開始,上帝又是從什麼時候來呢?還是一個「無」的現象,不是一個「有」的現象,沒有辦法肯定的現象,我們說從父母而來呢?父親、母親就很容易知道,一直推…… 還是沒有辦法瞭解的一個結果。
佛法中間有一個名詞,叫做「無始以來」,從不能肯定哪一個開始,到現在,能肯定的是什麼?一期生死,就是以這個人,從無明一直到他生,有了他這個人,最後到老,一直到死,只能夠以這麼一期的生死來看;如果要「究竟」的話呢?可以說亦無老死盡,就不能肯定他,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因為是一個輪迴,一個循環的現象,很容易把握了,這還是關係到,所謂「一期生死」,從無明,生下來之後,生下來之後有了一個人而已,這個人,可能從一個無知的嬰兒,慢慢到幼兒,慢慢到達成長,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很容易把握;再看他的欲望,剛生下來,小孩子唯一的欲望是什麼?哭,哭是什麼?欲望在哪裡?可能是肚子餓了、尿片溼了,或拉了大便了,希望弄乾淨,舒服一點,就是他的欲望,到達某種年齡,欲望就不一樣。
譬如幼兒只要有玩具給他,有糖果給他吃,欲望就滿足了,青少年呢?又變化,成年到達中年、老年,欲望都不相同,可見想明瞭這些,的確在不能知道、不明瞭之前,都稱之為從無明開始;十二緣起,千萬不要按照一個緣起,第一個是無明,第二個是識,第三個是有,後就 …… 這麼來的話,到最後只是解釋名詞,不要去看那些名詞的內容,因為什麼?十二因緣到這個「識」,就已經有了樣子了,可是這個「樣子」是什麼?只是懷孕了,知道懷孕了,如此而已,到達出生,這個中間還有個過程呢?根具足,就是有手、有腳,有人體的樣子,然後有眼耳鼻舌身意,到最後完成一個胎,出胎之後接觸到這個社會,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現象,只是這麼的概念,真正談的是什麼?
簡單的說,認識一個人不夠,他只是普通的人而已,人會經過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地區性,不同的族性跟歷史都有關係,這種種都只能談一期生死,人從生下來到老死,這個時間、空間,能明瞭的只有這些。
如果有人提出來,萬一這個人,因為出車禍、因為摔倒,他失去記憶了,還是一期生死,這個一期生死中間,過程變化而已;不是從生到死,而是生到死,中間的過程變化,還是在一期生死之中,不是一期生死,好像失去記憶了,好像變成另外一個人,其實他還是那個人,還是他原來生的這個人,一直到老,不管生老病死都是如此,千萬不能夠說,這中間起了變化,原來一個正常人,現在變成神經病了,好像是什麼?好像就不是那個人了,他還是那個人,還是從他生下來,開始的這個人,一直到老,不管起什麼變化,還是在一期生死之內,要談這個無無明,以至到亦無老死盡,就必須要把握一期生死,不能夠說,我死了以後又怎樣,沒有生之前我怎樣,那一些都是無明,沒有來到這個人間之前,這個人還是個無明,來到這個人間以後,這一期生死結束了,死了以後去哪裡,還是無明,所以它唯一的是什麼呢?
多談了一個「無」字,它的意義是在,人的能力有限,在某個階段我能把握的,能明瞭,知道的有多少,可是還有更多不能明瞭,不能知道的,那一些無明叫做「無無明」,一直到老死也是如此。
為什麼?我這一生,死了以後怎樣,甚而至一直在輪迴,一直在循環,沒有一個盡絕的時期,為什麼?依於一期生死他有,人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阿僧祇劫」,就是一個沒有盡期的日子,就是沒有盡絕的一個期限,一直都在輪迴,要到什麼時候,這些才會都不存在了呢?就必須業完全清淨了,成為羅漢、菩薩、佛了,這些就通通都不存在了,至於涉及到這些道理,等到下一次,再來談,只是先要把握,從這一個前面的五蘊開始,從色蘊的認識,一直到根塵的認識,以至到緣起的認識,一期生死這個緣起,十二緣起就是談一期生死,能把握這些道理,對前面的這些文字,就會有一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