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的大小
書籍目錄
一 ~ 八
九 ~ 十六
十七 ~ 二十四
二十五 ~ 三十二
三十三~四十一
四十二~五十
五十一~五十八
五十九~六十一
心量的大小

心量的大小


  以前有位法師,新收一個徒弟。一天,師徒二人在路上走,師父在前面,徒弟背著行囊跟在後頭。
  徒弟自從拜師學佛以來,師父雖很認真教授佛理,指導禪定,但總覺得師父並沒有教他如何去度眾生的方法。「學佛就是要做不請自來的菩薩,廣說佛法,度盡有緣眾生。」徒弟自己心想:


  「我將來一定要做個大乘的菩薩。」師父已神通成就,能知徒弟的發心,深覺慚愧,自言道:「我出家學佛那麼久,竟然不如一個剛出家就能發大心的小沙彌。」隨即要他徒弟走在自己前面,並把行囊拿過來自己背。徒弟對師父的這些行為,雖覺得很訝異,但看到師父一付很堅決的態度,只好依從不敢違逆。


  走著走著,徒弟又再想:「當菩薩確實很辛苦,除了要廣修六度萬行,難行能行外,還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長時間,才能完成道業,倒不如簡單修個自了漢算了,進入涅槃城中,自享涅槃之樂,又何必辛苦去管他人生死的事。」


  此心一起,師父馬上知道徒弟退了道心,往前一個箭步,把徒弟拉到自己後面,行囊又交還給徒弟去背。徒弟被他師父忽要他走在前面,忽又要他走在後面,弄得一頭霧水,只好請師父說明原因。師父告訴他說:「原先你發大心,要做不請自來的菩薩,廣度眾生,我實在不如你,理當替你背行囊跟在你後面。


  可是後來你退了菩薩心,只想做個自了漢,那還不如已證羅漢果位的我,理當背行囊走在我後面。」這位徒弟聽後,徹底了解一個修行者發心的重要性,此後即精進菩薩道,再也不敢生起退心。

Bg D11

  羅漢之所以被稱為「焦芽敗種」,是因為羅漢重慧輕修福,斷見思惑後,躲在涅槃城中自享涅槃樂,認為最終目的已達到了,不需再用功辦道。尤其怕眾生難度,不肯出涅槃。但是成佛是需要「福慧雙修」的,所以才說羅漢成不了佛果,這種羅漢就被稱為「定性阿羅漢」。

  其實菩薩與羅漢,都是依正道修行而證果位的聖人,四果羅漢的神通力,並不亞於八地菩薩,只在發心度眾生上來作比較,菩薩肯去破「塵沙惑、無明惑」,願「留惑潤生」,深入各各階層,行同事攝而不以為苦;肯倒駕慈航,來世間做不請之友。積功累德,功德圓滿始成佛道,所以說:「若無菩薩就無人能成佛。」羅漢也不是永久都不肯發心,只要有一天他能醒悟,能迴小向大,他就是菩薩,一樣可以成佛。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