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論
念佛三昧論

念佛三昧論

Bg h44

  淨宗念佛,向有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之說。以一句洪名,或六字念,或四字念,依彌陀經,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爲軌範,是爲持名念佛。以阿彌陀佛金容、塑像、雕像或繪像,爲對境常目在之,愛敬瞻仰,是爲觀像念佛。將此洪名繫諸想念,觀此六字或四字,了了分明;或將佛相及莊嚴功德等法,繫諸想念,而觀察之,是爲觀想念佛。


  以前三種,隨一觀想,了知所見,皆唯識現,緣生無性,即此無性之性,是爲諸法實相。由此解了,内自作證,是爲實相念佛。其中觀想念佛,即觀經所教;而觀像爲觀想之前方便實相,亦即觀想之原理。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乃至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即其義也。由是言之,四種念佛,念心非異,皆名念佛三昧。請試論之。


  念佛者,心(意識或眼識耳識)緣於佛(或相或名),而念心所(於曾習境明記不忘)與相應也。三昧者,又稱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一致不偏之義;持者,任載無失之義,即一向專念,令不忘失也。三摩地,亦心所法之一,彼與心相應時,能令心專注於境,即成三摩地心。此心作用,有其二種:一曰奢摩他,此云止;二曰毗鉢舍那,此云觀。持名而云一心不亂,即是修止。觀想等,須一一分別,即是修觀。而止之與觀,互呈其功。蓋非止則觀不明朗,非觀則止爲沉寂。


  止觀雖可分修合修,然以先止後觀,爲通常之法。修止之時,須注意於念心之相續,令無間斷,而非注意於所念之事。解深密經云:一向修奢摩他者,相續作意,唯思維無閒心是也。修觀之時,須注意於所念之事。經云:一向修毗鉢舍那者,相續作意,唯思維心相是也。


  到云何修止?按雜集論有九種行相:最初,攝所緣繫於內心,故曰內住。其次,相續内緣,心動漸細,等似於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失念外馳,即復攝斂,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經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於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調順。其六,由於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靜。其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極寂靜。其八,於此精勤加行,無問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曰專注一趣。第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曰平等攝持。


  此九種行,工夫由淺至深。初之四行爲一階段,從第五起工夫較深,至第七而又一階段,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就矣。今淨宗行人,多修持名以求一心不亂,即是修止,工夫必須經過相當階段,而後可以達到成就。如約三昧而論,則須輕安相現,漸起禪支功德,則得色界轉依,可謂成就。如約發願往生而論,不必起禪支功德,但得欲界一心,願力加持,已操往生左券,其功尙在止後之修觀。


  云何修觀?雜集論云行相有四:一曰簡擇諸法,爲偏觀所緣自相,謂之盡所有性。二曰最極簡擇,爲觀緣法共相,謂之如所有性。三曰普偏尋思,爲觀所緣差別相。四曰周審觀察,爲於所觀法相委悉推求。若就持名念佛論,第一觀相,凡所緣法,應一一偏觀,則六字洪名,本具四法。南無,爲歸依。阿,爲無。彌陀,爲量。而無量又合爲一名。佛,爲覺者,即是歸依無量覺者。於此四法三名,盡爲所觀。第二觀相,觀此所緣三名,皆即奢摩他心,三即非三,一一皆知,了無異相。再觀歸依,有歸命、託庇、接引、攝受諸義。觀無量,有無量光、無量壽、無量依正莊嚴、無量因果功德等。


  觀佛,有如來等十號,有此土極樂佛等主伴等,是爲普偏尋思也。即將上所觀察,推求委悉,是爲周審觀察也。是故持名念佛,但修於止,即至一心不亂,不越持名範圍。蓋以止心所緣,是無分別影像,故始終唯是一句洪名而已。若一入修觀,則不但緣名,亦且緣義。第一行相,尙緣名號自相。第二行相,即涉實相念佛範圍。第三第四行相,則較觀像觀想念佛,尤爲擴大矣!彼台宗師,以三諦三觀解。賢宗師,以六相四法界觀解。密宗師,以六大四曼陀 羅解者,皆此觀相中事也。


  上旣言持名念佛之修止觀。若觀像念佛,則對像而心不紛馳,即是修止。對像而一一觀察,即是修觀。若觀想念佛,則以觀想之無間心爲止,觀想之尋伺心爲觀。實相念佛,已如前說,均不再陳。茲再言修觀之有裨於往生。以觀想言,則觀經第三觀云: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第六觀云: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第七觀云: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此後觀像觀佛、觀二菩薩,則更不待往生,而常得與聖親近,總之曰得念佛三昧,非觀之力乎?若持名念佛,則當依大勢至菩薩之說念佛三昧。經云: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者,即持名於止後觀佛即見佛也。當來見佛者,即大經之下輩往生,夢見彼佛,及小經之正念往生,佛現在前也。故持名至一心不亂,止已善成。若修觀,則即見佛;若不修觀,則臨終往生,亦得見佛。經有明文,聖教爲量,豈容疑貳。


  復次,梵語之訓定也有三名:一曰三摩地,即三昧,此云等持。二曰三摩鉢底,此云等至。三曰三摩囉多,此云等引。等至,謂等至於所緣,爲定之成就。等引,謂等至之心,能引功德。故二者,皆但指定心位言。惟等持,謂心等持於境,即通於定之成與未成,故亦指散心位言。即止行未深,未至輕安轉依定地,經所謂隨順奢摩他,亦得稱爲三摩地。如觀經韋提希,請佛教我思維,教我正受。思維,即是散心三摩地;正受,乃爲定心三摩地。佛說至第三觀亦言,如此想者,名爲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即爲觀想時,先思維,後正受之證。


  故未得三昧前,即是散心思維之三摩地也。以持名念佛言之,當亦同此。持名修止,未至第八行相者,但可稱三昧,而非可云得三昧,猶在散心位故。小經一心不亂之言,固以第九行相爲極則,若未至極則,而在第八行相以前,皆可以稱三昧;此經所以有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之次第歟。今持名行者,每以一心不亂爲難,因畏難而退念心,因退念心而若信若願亦從而退,殊乖我佛勸修之旨。苟知念佛三昧亦通散心,則縱未得一心不亂,而已隨順奢摩他,心不疑懼,精進不退,終有成就之一日。況有信願爲前驅,往生與否,緊要關鍵,尚不在此也。此於淨土法門關係極巨,故作此解,以釋群疑。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