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論
書籍目錄
念佛論

念佛論


Bg j79

  淨土法門的理論,在全部佛學體系中,佔的份量最輕,而它底實踐過程,却最方便。相關淨土的重要經典,不過是「觀無量壽、無量壽、阿彌陀、法華普門品、普賢行願品、楞嚴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數帙。如擴大眼界來研究,則淨土法門,又貫通於「空有」兩系佛法。


  所謂「淨土法門」,不過是「念佛」而已。談「念佛」二字,看似容易,實不簡單。這一法門,通其理論不難,實行起來卻要有大死一番的魂力。試問,今天「念佛人」多本過江之鯽,有幾個人證得「念佛三昧」?佛經語法之精鍊,文字組織之嚴謹,遣詞用字之優美,逈非一般世俗浮文可比。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足可代表佛經文字的典型與念佛法門的奧妙,錄文如次:
  「——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卽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切,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Samadhi 是指心定一處而不動,透過念佛方汰,入於定境。),斯爲第一!』」


  復次,謹再語譯,以供同流,實踐力行:
 「——〔深入佛法的〕大勢至菩薩,和他的同修道友五十二位菩薩們,這時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陀俯伏頂禮之後,禀告〔釋迦〕佛陀道:『——我回想到過去極久遠極久遠的時間以前,有一位聖號叫做《無量光》的佛陀出現世間,在這一恆長時間過程中,有十二位《佛》如來相續地住世,渡救衆生,最後一位佛陀,聖名叫《超日月光》,這位佛陀教導我《念佛三昧》法門。〔念佛三昧怎麼樣修呢?〕譬如有〔兩個〕人,一個人整天對另一個人思念不已,而另一個人却把他忘得一干二淨,像這兩個人〔一個熱、一個冷]卽使久別相逢,常處一起,也等於沒有見到一樣。〔念佛,就不能這樣。〕念佛必須要彼此兩個人都有深切的懷念,這兩個人的心靈才會永遠相守在一起 —— 時間越久,懷念之情越深。


  像這樣彼此思念得透心入骨,不僅一生一世,而且生生世世經過無數次生死流轉,也如同形影一般,不相分離。——而宇宙間所有的佛如來,對於世間一切生命的憐憫之心,猶如母親思念她的孩子一樣,如果孩子不愛母親,遠走他方,就是母親想死了,又有什麼用呢?──如果這個孩子想念母親,也如同他的母親想念他的情形一樣,這一對母子,就是經歷多生多刧,也不會分離失散了。


  —— 衆生的心,能够〔像那位母親的孩子一樣〕深切地、無限哀戀地想著佛如來、念著佛如來,在今生,或者來世,就一定會與佛會面了。當然也不必再憑藉其他的方法,自然〔功夫到了〕就能够心地純一,大開大悟,顯露自己本來面目了。這種方法,就如同一位以『染香料』作爲職業的工人,他因爲日常天天做染香料的事,身上也就浸染了很多香氣,因此,這種方式,就叫做《香光莊嚴》(莊嚴在此為動詞)。〔世尊啊!〕當我在最初修習佛法的時候,便是用『一心念佛』的法門,獲得了《無生法忍》(卽佛境)。現在,我輾轉來到這個世界上,教化有情生命,來普遍地攝受念佛的修行人,使他們也一同皈投到莊嚴的淨土世界。


  世尊——您問我用甚麼方法圓滿順利地到達佛菩薩境界。我對於[以上各位菩薩的〕每種圓通法門並沒有『利、頓、優、劣』的挑剔,祇要一個人能把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投入念佛聲中,使念佛的心,純一而不雜,不管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心與佛交融密合,使這種純淨無染的念佛之心,繼續無間,便會直入《念佛三昧》,這就是我認爲學佛的第一個——最好的方法!』」


  我的譯文,很繁瑣,但算周密,〔大勢至圓通章〕,是值得「念佛人」用深心去體悟與實踐的。它包括了念佛法門的全部實踐理論與過程,法外求法,對一個普通人似無必要。身體健康的人可以多出聲念,易於攝持六根,反聞自性。身體較弱的,不妨以「默念、憶想」爲主,問題是,一定要「憶念深切」,透心入骨,亙久不斷,才能「淨念相繼,入三摩地」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日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