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雅綺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教授
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訊息的發布者。因此,不可避免地,也可能收到甚或發散許多不實的消息。我們無法不使用網路;但是,經由江雅綺教授的説明與指點,我們可以在真假難辨的資訊洪流中,成為一個聰明的閱聽者。
現代社會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不只有一支智慧型手機,可能還有兩支以上的智慧型手機。當人們有了手機,連上網路,可以打破時間跟空間的限制,互相傳遞關心的訊息,讓彼此在虛擬的世界裡更加緊密相連。
網路創造了虛擬空間;曾幾何時,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在被海量資訊包圍的虛擬世界裡,要面對愈來愈多真假難辨的訊息。所以,我們會聽到這一句話:「如果你不上網,會和世界脫節;如果你上了網,又可能會和事實脫節。」
假訊息、假新聞從古到今都存在著。比如說,「曾參殺人」:所謂「三人成虎」,曾參的媽媽原本相信自己的兒子一定不會做出殺人的滔天大罪;但是,接二連三地有人這麼說,最後讓她改變了想法。
在臺灣,我們也看到一個認真盡責的外交官,在二〇一八年燕子颱風侵襲日本時、為搶救受困關西機場之臺灣旅客的事件中,因受到假新聞、假訊息的壓力,在人言可畏下,令人遺憾地以自我了斷明志 ……
「三器」新聞,造成資訊速食
網路改變了資訊傳播的途徑及速度,也讓假訊息、假新聞的特性與過去有許多不同。
比如說,第一點:自媒體的產生。
以報紙為例,要製作一則新聞、要發布一則訊息,需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去採訪和撰稿,再經過嚴謹訓練的編輯擔任守門員的角色;最後,需要以花費鉅資買來的機器印刷,再經過發送過程,才會來到你我眼前。
以往,媒體的最高領導者叫做「社長」(發行人),英文為 publisher 今天,我們只要動動手指頭按下一個按鍵就可發布訊息,可以說每個人都是 publisher;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是自媒體的領導者。
在這個自媒體盛行的時代裡,傳統守門人角色愈來愈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網路科技平臺。我們用來發布訊息的平臺,它的演算法,在這樣一個自媒體時代,除了改變每位網路使用者的習慣,也改變了傳統大眾媒體的生態,產生了一個叫做「三器」新聞的媒體生態圈。
什麼是「三器」呢?就是網頁瀏覽器、行車紀錄器、監視器。「三器」新聞有什麼好處?它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快速地透過大眾傳媒取得它所需要的畫面或內容。這種「三器」新聞的生態,配合網路即時新聞,還有自媒體的生態圈,形成一個資訊速食的時代。閱聽者再也沒有多餘的時間跟耐心去探究真實和真相,讓虛假訊息很容易趁機而入,進而產生不好的效應。
例如,當人們快速地看到一個車禍的血腥畫面時,再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究,這背後可能有一位疲勞駕駛的故事。當我們很快速地看到一個捉姦在床、羶色腥的畫面時,也許缺少耐心仔細地去探究,這背後可能有一個家庭破碎的故事。或是,當我們很快速地轉傳社群媒體一些情緒性的發言時,沒有花費更多的時間以及耐心去探究,這背後可能有著重度憂鬱的情緒問題。
深度偽造,眼見不一定為憑
現在有一種科技叫做 deepfake ——深度偽造(深偽),也就是現代人工智慧的逼真造假技術,到了「眼見不一定為憑」的程度。
在社群媒體上曾經瘋傳一段影片—— 主角是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一個是真的,一個是深偽技術所做出來的。他在這段影片裡被改造成講話速度比較慢、讓人覺得可能喝了酒,然後說了一些不是他真正說過的話。
重要的是,現在的科技,包括訊息、影音,在各種方面都可以造假。
假新聞、假資訊雖然從古到今都有,但是現今的種類和形式跟以前的差異很大。就像是,一支箭可以致人於死,一枚最新的追蹤式飛彈也可以致人於死;但是,因為科技的特性,讓這兩種武器所造成的結果完全沒有辦法相提並論。
那麼,生活中有哪些虛假資訊的類型?各行各業都存在著各種型態的假資訊,商業行銷的手法便是其中之一。
例如,想要透過電商平臺採購物品時,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去看別人的使用經驗、網友的評價,我們稱之為「開箱文」。腦筋動得快的廠商就想到,花錢找一些工讀生,請他們開設一些假帳號,寫一些虛假的使用經驗,大大地誇讚自家的產品,或許再詆毀別人的產品,讓參考使用者評價的消費者誤以為,這麼多使用者對這個產品都是正面的評價,就會傾向於去購買這家公司的產品。
此外,先前發生地震時,可能大家有收到一張道路毀損的圖,我在不同的群組也收到,後來經過查證它是假的;可是,在很多不同的群組裡,大家當時都在傳播這張假的圖片。因為,重大災難發生時,大家都非常需要資訊,比較不會花時間和耐心去查證,這就是虛假訊息很容易趁機而入的一個時間點。
虛假訊息,網路時代的危害
還有生活中跟大家息息相關的健康藥品資訊。許多人應該都聽過、看過這樣的訊息:您的體質是酸性或是鹼性;鹼性體質的人,應該多吃一點酸性食物來平衡;酸性體質的人,應該多吃一點鹼性食物來平衡。這樣的說法流傳了很久,結果發現,提出及宣傳這項理論的創始者,被證實學經歷是假造的,包括酸鹼體質理論也是一場騙局,他最後被求處一億美元罰款。
大家可以想像,一億美元的罰款,代表有多少人曾經誤信了這個虛假的健康資訊。這些虛假的資訊,在網路時代所造成的危害是明顯可見的。
但是,有一種類型的資訊,對我們的傷害不是那麼立即,就像慢性的毒藥一樣,長久下來會對我們民主、法治的健康體質造成傷害的效果,那就是有關公共政策的網路假資訊。
在民主法治的時代,我們相信言論自由。以言論自由為基礎,每一種言論都可以自由宣說及發展,閱聽群眾自然會有好的判斷來選擇好的言論,讓市場機制淘汰比較不好的言論。
在網路時代,傳統的新聞媒體守門人角色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網路平臺的演算法,它會決定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内容。我們以為自己看得到網路上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所有內容;實際上,我們每天閱覽、吸收的內容,都是被演算法篩選過的。這些資訊可能是經統計之後被認為比較容易得到共鳴、比較受到歡迎、或者比較容易得到商業利益的訊息,再被平臺推播出來,就會產生可能偏頗的效果。
也許您聽過這樣一句話:誰是現代人最親密的情人?誰是你第一眼看到的對象?誰是你上床闔眼之前最後一眼看到的對象?這個情人或對象,可能就是您所使用的智慧型手機。
這些智慧型手機,它知道我們今天走了幾步路,可能也知道我們吃了什麼食物,也知道我們打電話給誰,跟誰通訊、跟誰拍照,知道你今天所有的活動。所以,透過智慧型手機,能夠掌握使用者的資訊,再決定推播什麼樣的內容給這個使用者。
資訊速食環繞,避免被動餵食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您和朋友在聊天或寫信的時候提到「我最近想要去日本度個假」,就會發現,網頁的兩側開始有度假、旅行團、機票等相關的廣告資訊,還會出現在下一個網頁,這其實就是演算法所計算出來的;它推播給你的訊息,都經過精密的商業計算。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假資訊在這個同溫層的效應裡面,會產生很可怕的後果,就是我們可能沒有多餘的注意力跟時間去了解真正的資訊。它產生了資訊的速食主義,還有對於資訊的焦慮。
我之前去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回到臺灣時,當飛機一降落,旁邊所坐的幾位顯然都是回到臺灣的朋友,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然後就聽到叮咚、叮咚 ……所有人的手機都紛紛有訊息傳出來。
許多人現今都處在二十四小時不斷接收資訊的狀態,很快速及不斷地被餵食商業利益驅動的資訊。處於這樣的狀態,往往造成,當大家針對某一個話題或公共政策目標想要有所行動時,許多人也許會想到,就透過鍵盤操作,換一個符合現在的政策目標取向的標語以及頭像,就似乎完成了某一種行動。
因此,在這種資訊焦慮、資訊速食環繞的時代,「鍵盤英雄」似乎也逐漸取代了我們在真實社會裡的行動驅力。所以,不論是商業、健康資訊或公共政策上,各層面的假資訊,都是我們在網路時代需有所防範的對象。
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防範。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在這個數位的世界裡,每一個使用者都是一個自媒體;那麼,就如同以前的媒體一般,我們也應該為自己發布的內容、為自己找到或吸收的資訊負起查證的責任,不要被這些平臺的演算法綁架。我們應該多使用幾個不同的平臺,主動到提供資訊和新聞的網站找尋所需要的資訊,不要成為被動的資訊餵食者,也可以主動出擊。
資訊來源透明,利於分辨真偽
第二個面向是資訊透明化。比如說在商業資訊的層面,我們的政府在立法上近年來有一些進展,例如商業關係的強制揭露。一名網紅要接業配文,或者是知名部落客要寫開箱文,若是收了廠商的金錢或是其他利益,必須在業配文或是使用推薦的評價裡,揭露有收費的資訊,讓大家可以判斷。
我相信,臺灣的趨勢也會跟國際一致,在個資的保護還有使用上,會有更加嚴格的規範,讓這些業者在取用個人資料時,必須告訴被取用者會蒐集什麼樣的資料。
在整個網路的生態系裡,除了使用者,還有幫我們發布訊息、讓我們接收訊息的網路平臺業者,也是我們每天上網時一定都會接觸到的重要角色。當網路平臺產業愈變愈大、利潤愈來愈多時,也應該負起相對應的責任。
世界各國有幾種不同的立法模式。第一種模式,比如在德國,他們要求兩百萬戶以上的社群媒體平臺業者必須建立一定的内容自律機制;或是,有害的內容經由一些檢舉流程,這些業者便必須就那些内容去進行處理。
第二種模式,比如在法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最新的立法,讓法院可以審查跟選舉有關的假資訊,避免有境外勢力透過網路,以成本低、效果大的特性散播一些假資訊,影響其他國家的政治和選舉結果。
第三種模式,比如美國,把一般的大眾媒體跟網路上發布訊息的平臺,在規範上面盡量拉齊。他們希望,業者在政治選舉廣告上的資訊可以更加透明,可以讓一般人檢驗,到底有哪些人在網路上贊助了那些訊息;透過把這些贊助者的身分資訊公開,讓網路世界更透明,讓大眾能夠進一步分辨真假資訊。
不論是閱聽人的自覺、自律機制的提高,或者由司法機關協助,都可以促使網路環境更加優質化。我們都希望讓網路世界的生態系可以更加健全、更加美好,讓大家可以破解網路假象的陷阱,真正享受數位浪潮的洗禮。期待未來,我們可以真正自在地遨遊於網路世界。
以下精彩章節名稱列出如下,敬請參看書本

■ 做一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余陽洲)
■ 聽説雖快,但求證較真
(萬岳乘)
■ 媒體如何看見黑暗中的光
(蘇蘅)
■ 94狂!網路浪潮下的反思
(劉維公)
■ 想要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