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阿含經》第四十七卷中:「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
慚愧,是自己反省,對於所犯的罪過,羞恥自己,愧對他人。為什麼我們需要慚愧?古人說:「惡莫大於知過不改;善莫美於改除己過。」知道慚愧的人,才能夠時時檢討自己,不知慚愧的人,縱使有過亦不肯認錯。宇宙間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但人之所以能駕馭萬物,是因人有其特殊的地方,這個特殊點,照佛法說來,就在於有慚有愧,人而無慚愧,則日久成習,無所忌憚,以至於無惡不作,失去了人格,沒有人格的人與禽獸又有何異?所以佛說無慚無愧,猶如有樹,若害外皮,則內皮不成,內皮不成,則莖、枝葉、華實皆不得成。
「瓔珞」,梵語枳由羅,用許多玉編串而成,以裝飾人身莊嚴,在印度人們認為是最珍貴的裝飾品。把慚愧比喻成瓔珞,在於強調我人不可以不知慚愧;有慚愧心的人,能知道改過上進,好比瓔珞,莊嚴秀麗了我們的心性,顯得那麼高貴,使他人不敢輕視,因此佛遺教經中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為人處世,貴在清清白白坦坦蕩蕩,願我們謹守佛陀的教誨,行慚愧二淨法,以莊嚴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