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一、示不了佛智之過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戊一、示不了佛智之過

戊一、示不了佛智之過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當時,彌勒菩薩,見到極樂衆生,有胎生化生兩種不同,自己不能了解,故向佛禀白說:世尊!什麽因緣,彼國人民有胎生或化生呢?佛答覆他說:主要原因,就是有没有疑惑心。胎生者,雖然念佛修諸功德,也發願要生彼國;可是缺乏智慧,不了解佛智,乃至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自己又不發無上菩提心,没有具足《觀經》所說的三心:一、至誠心。二、深心。三、迴向發願心。不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没有中道智慧,故名胎生。化生者,都有智慧,聞佛智慧,大悲本願,及第一義甚深法,心不驚動。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即念見佛,即念往生。又發了無上菩提心,具足《觀經》所說三心,以此因緣,具有中道智慧,便得蓮華化生。

   不了佛智等五句,應作如下分别:一、佛智是總,餘四為别。具有如後四智,名為佛智。二、不思議智,即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議事。如:加持攝受衆生,一念稱名,能滅多劫重罪,十念念佛,能生界外勝報。如是等事,非下智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三、不可稱智,即是妙觀察智。此智能觀察不可稱量境界,所謂:一切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逐言尋句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為不可稱智。四、大乘廣智,即是平等性智。以此生佛平等,生佛同體智力,普載普渡無邊有情,皆令同至無上菩提,是故名為大乘廣智。五、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即是如來大圓鏡智。始轉本識,方歸心源,一切種境,無不圓照,是故名為大圓鏡智。此智有三殊勝:(一)如解脱身,二乘同得。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二乘所共,故名無等。二)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鏡智,唯佛頓證,更無餘類,故名無倫。(二)超過於不思議智為最,遠 勝於不可稱智為上,寬廓於大乘廣智為勝,故名最上勝智。

   又約深意説,佛的五智為對治四疑,衆生若無四疑,佛即毋須安立五智的名相。一、不思議智為對治:一生造惡,十念滅罪,得生彼國,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又無始起惑造業,繫屬三界,互相纏縛,如何不斷煩惱,得出三界等疑,是故説名不思議智。欲顯佛智有大勢力,能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重為輕,以輕為重,雖實有是事,而非思量境,直應仰信,不應生疑。如千年積薪,一火能燼。(足辟)者乘船,一日千里。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智,豈可凡情測度。

   二、不可稱智為對治:執依他所起,實有不空,墮增益邊。執緣生諸法,體用空無,墮損減邊。或計俗有真空,雙負二邊,墮相違論。或計非有非無,墮愚癡論。為對治此等邪執稱量,及顯佛智無有增損相違愚癡等過,是故名不可稱智。佛智所證所說,乃顯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甚深不可説,離言絕思慮,不可尋思稱量,如言取義。如《楞嚴經》云:「凡有言説,都無實義。」如《瑜伽師地論》說:「諸法皆第一甚深難見法,所謂諸法自性,皆絕戲論,過言語道。然由言説為依止故,方乃可取可觀可覺。」故此諸法唯一心,甚深難見法,唯佛智能見,不應生疑,故名不可稱智。

   三、大乘廣智為對治:不信佛能平等廣度之疑,及誹謗大乘非佛所説之過,是故説名大乘廣智。欲發明佛智,無所不運,無所不載,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不能說,一切皆入無餘,故名大乘。佛智所運所載,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其所説法,無量無數,故名廣。所以然者?虛空無邊故,衆生無數量。三世無際故,生死無始終。無量衆生既無始終,諸佛亦無始終;若使諸佛有始成者,其前無佛,即無聖教,無教無聞,而成佛者,即無因有果。由是道理,諸佛(法身)無始;雖實無始,而無有一佛,本來不作凡夫。雖皆本作凡,而展轉無始(法身流轉六道)。由此準知,衆生(佛性)無終;雖實無終,而無一人,後來不作佛者。雖悉作佛,而展轉無終(佛性隨緣不變)。是故應信佛有生佛平等性智,無所不度,無所不知,無所不説,而非有限。

   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為對治:疑虛空、世界、衆生,各各心行差别,根欲性等,皆無邊際。云何佛能於此得盡照盡知?為是漸漸修習而照知?為是忽然頓照頓知?若不修而頓照者,一切凡夫同等不修故,亦應頓照。若漸修得盡知者,即一切境界非無邊際。云何大圓鏡智得普照,名為一切種智呢?兹欲明大圓鏡智,超過以上三智,而無等類,二諦不能倫比,只應仰信,唯證方知。譬如世界無邊,不出虛空之外。如是萬法,咸在一心之中。佛智離相,歸於心源,智與一心,渾同無二,始覺即同本覺故無一法出此智外。由是道理,無境不盡,無法不知,無所不見。

   再說,明信佛智,乃至最上勝智,即是深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此名自性清淨心。在佛稱為佛智,在衆生稱為佛性。此心此智此性,名異體同,乃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名不思議,不可稱智。證悟此心,則上可圓成佛果,名為最上勝智。下可普度有情,名為大乘廣智。五智即是一心,一心具足五智,如是信入,是為能了佛智,乃至最上勝智。如《法華經》云:「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如是相 …… 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佛教誡我們念佛行人,對佛智及佛淨德,依正兩報,不可生疑。簡單說,即是要深信《佛說無量壽經》,其中事理因果,這是佛境界故。一般念佛不得力的原因,無非心思太活動,前疑未決,後疑又生。要拔疑根,須學做一個愚直漢(如曬臘燭法師),做一個齋公齋婆,只知念佛,發願往生,其餘百事,不知不曉。不要做一個世智辯聰的伶俐漢,事事生疑,處處不老實,那就念佛不能得力,往生没有你分。信是行之體,願之根。行是願之用,信之相。願是信之力,行之導。信、願、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故須斷疑生信,發菩提心,至心念佛,始能成就淨業,得生淨土,蓮華化生。當知:所以念佛,求生淨土,不為自己身受諸樂,心染妙塵;蓋欲托彼依正,顯我心性,依彼淨緣,速成佛道。以彼佛國土,壽命無量,依報自然,無有女人,及以根缺。雖聖凡共處,而無惡道之名。雖聲聞無數,皆離執空之見。彌陀為良導,觀音為勝友。一生補處甚多,十地聖人無數。風吟寶葉,波動金渠,皆出妙音,盡詮至理。既無違順,永息貪瞋。凡有見聞,悉資寂照,皆住正定,功在於此。今之衆妙花園,尚須遊覽觀光,彼之莊嚴寶剎,寧不願生。故當正助合修,解行兼運,順佛正教,非我妄説。尤須深信無疑,畢命自要。庶憑至誠不息之強緣,以作念佛往生之定業。依一心三觀,導一切行,辦一切事。以一切法空故,捨穢必盡。以一切法假故,取淨無遺。以一切法中故,取捨究竟,即是無取無捨,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此之三法,一切諸佛同證,一切菩薩共修。蓋生淨土者,有二門:一、有相心,謂深信佛語,欣厭具足。二、無相心,謂有智慧,理觀相應。得前則中下品,得後則上品也。又應知:念佛見佛,必須以誠敬發願為本。往生化生,應當具深信不疑為先。是故世尊於重重誨勉,勸進往生以後,慈悲指示,俾得萬修萬人去,以滿東西兩土教主之悲願。如是則有下文:「示化益十方往生」。往生不僅菩薩,不但三輩,凡有心者,有善行、有信願、有念佛,而不疑惑者;皆得於彼國土,蓮華化生。故經云:甚多無量。

   佛再對彌勒說:若有眾生,無有智慧,不了佛智等;可是猶能深信為惡得罪,為善得福的三世因果,及相信淨土法門,知道彌陀與極樂是妙有。修習一些善根功德,包括念佛,而且發願往生極樂,這就具有信願念行四資糧。像這類衆生,還是可以往生;不過不是蓮華化生,而是生在極樂世界的邊地,住在七寶宮殿中,要經過五百歲,不能親見彌陀,不聞諸佛菩薩説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此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有這些過失,故在極樂國土,假名稱為胎生;可不是如此土衆生,由母親懷胎而生。是拿此土的胎獄,來譬喻彼國的宮殿而已。這也不是彌陀使你如此,而是你疑惑不信佛的智慧,自心生障礙,所以不得生在極樂本土,蓮華化生,見佛聞法。比如擲石有遠有近,是擲石人的身力不同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