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瑠璃妙華。次名瑠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華。次名莊嚴光明 香。次名離塵垢。次名捨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瑠璃光。次名無上瑠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 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此中列出久遠五十三佛,最初錠光如來,最後處世佛。如此諸佛,依次授記、成佛、度生、滅度,是為皆悉已過。為什麼要舉古佛出世呢?這是為了說明,佛法是宇宙真理,無始無終。在有佛出世時,或無佛出世時,宇宙的真理是同樣存在於世間。乃往過去久遠無量劫來,久久有一尊佛,興出於世間。這很多的佛,都是證得同一的真理以後,因為有大悲本願,所以出現到人間來,目的是為了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與諸佛一樣,證得宇宙真理,名為得道。所可度的,皆已得度。其未度的,也因佛已說法,而作為衆生可以得度的因緣。佛的化緣事畢,乃取滅度。這樣諸佛相續出世,就好比世間的燈燈相續,無有盡期,顯出了法身(真理)常住,所以佛種不絕。衆生也依此因緣,方得聞法修行成佛。如《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佛種從緣起,是故説一乘。」

一乘的意思,有四:一、真理只有一個,以所證的真理,無有差別,名為理一。什麽才算真理呢?依佛所證所說,那就是:諸法唯一心,亦不得一心之相,而具一切心之用。所謂心造天堂,心造地獄。古德有詩說:「萬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畫物物成形,六凡四聖皆心畫,諸佛當初也衆生。」二、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證得這真理,而稱為佛,以已證的人,無有差别,名為人一。三、諸佛出世說法,都是同樣開示佛所知所見,雖然有時用些方便,但終歸是說明佛自己所證的,以教化眾生,同佛所證,這也没有差别。如《法華經》說:「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説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名為教一、四、衆生能得有緣見佛聞法,不論是聞的方便法,真實法,只要如法修行,畢竟都是菩薩道,皆當成佛,名為行一。所以常不輕菩薩,見四眾弟子,都説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皆當成佛。我們要從一乘去體會五十三佛,興出於世,就是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的真實意義,便可了解,無量壽佛修因證果度生,也是一乘佛法的具體說明。彌陀因地,不但與諸佛緣深,而且是依諸佛為緣起,種下很深的善根,才得求佛、如《法華經》説,彌陀也是無量劫前,十六王子之一。從那時開始,便於無量佛所、植諸善根,常修梵行,受持佛智(真理),開示衆生。可見彌陀,不但在五十三佛所,結下成佛度生的因緣,而是在無量佛所,久遠以來,行菩薩道,積集德本。
本經所列五十三佛次序,是相續向後推,漢譯吳譯,也一樣。但漢譯只舉卅六佛,吳譯只列卅二佛,而且皆存梵音。唐譯僅列四十二佛,而次序又是向前推。雖然各種譯本有所不同,這是原有梵文,有廣説,有略説,不必去考證誰是誰非。關於五十三佛的名號,毋須一一加以詳細解析。總之不出法、喻、德、相、用五類。如錠光如來,到月色如來,這皆以譬喻立名。正念、離垢、無著,這屬以德。龍天、夜光又是喻。安明頂(即灌頂)、不動地這是以法。瑠璃妙華到月像是以相。日音是法喻合稱,佛說法音,有如日光普照故。解脱華、莊嚴光明、海覺神通皆以德。水光、大香是以喻。離塵垢、捨厭意是以德。寶炎、妙頂是以相。勇立、功德持慧、蔽日月光是以用。日月瑠璃光、無上瑠璃光是以喻。最上首、菩提華是德喻合稱。月明、日光、華色王、水月光皆以相。除癡冥、度蓋行是以用。淨信、善宿、威神、法慧是以法。鸞音、師子音、龍音是以喻。處世是以用立名,處於世間,度化衆生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