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 緣覺眾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戊二 緣覺眾

戊二 緣覺眾

Bg D91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消文):另外,還有無量的無學辟支佛,以及初發心的辟支佛根性者,都來到世尊的處所,附屬在諸比丘們,作解夏自恣法。
 (分釋):接下來要解釋戊二:緣覺眾。這一科也是從廣列聽眾分出來的,廣列聽眾的第一科是聲聞眾、第二科是緣覺眾、第三科是菩薩眾。現在要解釋的是戊二:緣覺眾。


  緣覺眾應該稱謂辟支佛眾,因為分科時,第一科是聲聞眾,第三科是菩薩眾,為了平衡分科的字句,所以第二科就用緣覺眾。而辟支佛是包括緣覺、獨覺的。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 是除了上面所列出的聲聞眾之外,還有無量的辟支無學。無量辟支無學,是說辟支無學非常多,多到無法算出他的數目,所以叫做「無量」。「辟支」是印度話,應該叫做辟支迦羅,因為含有「緣覺」與「獨覺」二種意義,所以保持梵語,沒有把它的意義翻譯出來。


  緣覺的「緣」是十二因緣的教法,「覺」是覺悟,就是有一類二乘根機的人,他們出現在世尊出世的時候,依著世尊所說十二因緣的教法修行,而覺悟真理,所以叫做「緣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在寂靜的地方,求自然慧、觀察世間萬物的變化,覺悟無生的真理,就是「獨覺」。獨覺這一類的人,出生在世間的時候,並沒有遇到佛法,因為他們好靜不好動,因此離開人群,獨自在閑靜的曠野中修行,在那裡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理。由於他們靜靜的觀察世間萬物的變化,從生滅變化中,了悟無生的道理。


  舉例說,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春天時看到百花開放,秋天時看到黃葉飄落,這就是無常變化的現象。而每一年都有四季的變化,這四季的變化,是永遠都不變的,於是就在無常變化中,體悟不變的真理,所以叫做「獨覺」。


  世尊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時候,親近在其座下接受教化的只有緣覺,而這裡所說的獨覺,是由他處或他方世界雲集而來的,他們也是要來恭聽世尊講解這部《楞嚴經》,所以才有獨覺眾。在玄奘大師的傳記中,曾這樣說:「世尊出世,五百獨覺,從山中來。」就是說世尊出現世間的時候,有五百位獨覺,從山中來親近世尊。在《仁王經》中說:「八百萬億緣覺大仙,皆來集會。」這是說明有這麼多緣覺眾,仰慕世尊的高深德行及其大智慧而來親近世尊。


  辟支無學是辟支佛之中,已經證到無學位者。「無學」是所有應該要學習的都已經學習圓滿,沒有什麼還要學習的。例如在大學求學,大學的學分已經修完,在該大學中,再也沒有可學習的了;這是說明這些辟支佛,已經果滿取證真諦涅槃,已經證得二乘人的果位,對於二乘來說,該斷的煩惱已經斷盡,該證的真理已經證得了,所以叫做「無學」。


  并其初心,同來佛所 「并」是及的意思;「初心」是初發心;「并其初心」是說有無量的辟支佛無學以及辟支佛根性的初發心者,都來到此地。他們剛開始發心,依著因緣觀,研究真理、斷除煩惱;或者自己一個人,住在安靜的阿蘭若,觀察世間無常的變化,求悟無生的真理。他們剛開始學習,是屬於有學人。有些辟支無學,帶著有學人一起來到佛的地方,就是說師長來了,徒弟也跟著來了。這是屬於雲集眾,而不是前面所列的常隨眾。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屬」是附屬;「屬諸比丘,休夏自恣」是附屬在諸比丘的地方,一起來作解夏自恣法。這兩句是說明辟支弗來到佛所的原因。「休」是止或竟;「休夏」是夏天的時間已經結束了,就是結夏安居圓滿叫做休夏。世尊制定出家眾,要結夏安居三個月,到了結夏安居圓滿的時候,就要做自恣法,這些辟支無學及初發心者,都附屬在諸比丘們,作自恣羯磨法。「諸比丘」是指前面所列出的聲聞常隨眾;而辟支無學和初發心的有學人,是外面來參加的。


  前面的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是世尊的常隨弟子,他們時常跟世尊住在一起,而這些辟支無學以及初發心者,不是和世尊住在一起,因為結夏安居已經圓滿了,要解夏自恣,所以必須到世尊的地方,附屬其他的比丘,作解夏自恣法。譬如有一個道場,有一位法師領導很多弟子在結夏安居,而另外也有住在茅蓬的老修行者,也在結夏安居。雖然各自舉行結夏安居,可是到了結夏圓滿時,在茅蓬結夏安居者,就必須來到那位法師的道場,跟著該道場的比丘們,一起參加解夏自恣的羯磨。這裡所說的「同來佛所,屬諸比
丘,休夏自恣」,就是這個意思。


  世尊制定凡是出家受戒的僧尼,必須在夏天的時候,禁足九十天,用功修行。第一,為了結界辦道:就是作法標示界限,在界限內發心認真用功修行。第二,護生避嫌:不外出踏生草,就是保護眾生,避免傷害微細的昆蟲。因為到了夏天雨水很多,草長得很茂盛,草裡面有許多小蟲,在外面走路,尤其是踏在草地上,容易傷到地上的昆蟲,同時也會招來在家人的譏嫌,會批評說出家人在殺生害命。這是世尊制定出家眾要結夏安居三個月的意義。


  依照律制,結夏安居,有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的三種。前安居,是從四月十六日開始至七月十五日圓滿;中安居,是從四月十七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不論那一天都可以舉行安居,從開始安居那一天算起,滿九十天解夏;後安居,是從五月十六日開始至八月十五日為止,叫做後安居。


  世尊是鼓勵弟子舉行前安居的,所以對於前安居者,有種種戒律上的優待辦法。「休夏」是九十天結夏期限圓滿,也叫做「解夏」或「解制」。世尊制定的前安居是七月十五日解夏,解夏時必須考驗九十天所修行的德業,因此要做自恣法,叫做「解夏自恣」。


  「自」是自己;「恣」是任由他人;「自恣」,是在九十天用功修行的過程中,如果知道自己有什麼過失,就自己說出來,如果沒有發覺自己的過失,就必須要由別的比丘來舉出。在解夏自恣的時候,就要向對方的比丘稟白:「我在結夏安居中,若有見、聞、疑罪,願大德慈悲對我說明,假若我發覺自己有罪,一定會如法懺悔。」這就是自恣。世尊領導下的出家眾,都很用功修行,深怕在九十天安居期中,不知不覺的犯戒,如果犯了戒,對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損失,也會破壞僧團的名聲,染污了清淨大眾,因此在結夏圓滿的自恣儀式中,便說出自己的過失或由他人來舉出罪過。


  除了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在世尊的會下參加結夏安居之外,還有無量辟支無學,以及初發心者,同時來到佛的地方,參加其他比丘的解夏,一起作自恣羯磨法。


  在經文中說:『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開無上乘,妙修行路。』所以這部《楞嚴經》雖然是大乘了義的教法,因為哀愍法會中,緣覺聲聞眾們,對菩提心未自在者,開示無上乘的妙修行路,所以辟支弗與聲聞乘人也是當機眾。又說:『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這都是要使小乘人回小乘心向大乘佛道。


  經典中有時候說二乘人,有時候說三乘人,二乘是大乘、小乘,或聲聞乘、緣覺乘;三乘是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無論是三乘或者二乘的行者,都是世尊的弟子,因為各人程度不同、發心不同、所修之行也不同,所以就有菩薩、聲聞、緣覺的差別,然而世尊都教導他們,使他們都能夠成就無上佛果,對於小乘行者,都會鼓勵他們回小乘心向大乘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