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 / 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 / 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分三)
乙初 序分(分二)
丙初 證信序(分二)
丙二 發起序(分四)
丁初 王臣設供
丁二 佛僧赴請
丁三 阿難示墮(分二)
丁四 如來垂救(分二)
戊初 速歸說咒
戊二 遣往救脫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消文):世尊敕令文殊師利菩薩,把咒拿到摩登伽女家中,救護阿難尊者。楞嚴咒一到,惡咒就消滅了,於是文殊師利菩薩便提攜獎勸阿難尊者及摩登伽女,回來佛陀所住的地方。
(分釋):「遣往救脫」是世尊派遣文殊師利菩薩,去救護阿難尊者所受摩登伽女的災難。
敕 是敕令,世間國王的命令,叫做敕令;因為世尊是法王,所以也叫做「敕令」。世尊是能敕令的人,文殊師利菩薩是所敕令的人,因為咒雖然是化佛所說,必須要有菩薩賢聖僧傳出去,才會發生功用,因此世尊就敕令文殊師利菩薩,把咒帶去救護阿難尊者。
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在世尊的菩薩弟子中,是智慧第一的,阿難尊者被邪咒所迷,若沒有大智慧的人,就沒有辦法使他覺醒;又摩登伽女為癡愛所纏縛,沒有大智慧,也沒有辦法解除她的癡愛之心,所以,世尊就敕令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摩登伽家中,救護阿難尊者及獎勸摩登伽女。
將咒往護 「將」、「往」是到摩登伽女的家中。「護」是救護阿難尊者及摩登伽女。「將咒往護」是文殊師利菩薩,把化佛所說的楞嚴神咒,拿到摩登伽女家中,救度阿難及摩登伽女。
惡咒銷滅 「惡咒」是指娑毘迦羅先梵天咒。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是能迷惑人、傷害人的邪咒,不是佛教中的善咒,所以說是「惡咒」。「惡咒銷滅」是說楞嚴神咒一到,惡咒就消滅了。因為邪不勝正,佛教正法的咒,好像太陽光,邪咒好像露水或冰一樣,露水或冰,被太陽一曬,就溶化了;同樣的,邪咒被楞嚴神咒的威力所加,就消滅了。
提獎阿難,及摩登伽 「提」是提攜;「獎」是獎勸;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提攜獎勸阿難尊者及摩登伽女,回到世尊的地方。「提」是對阿難尊者說,因為阿難尊者像是喝醉酒剛醒過來一樣,精神還沒有恢復,所以必須提攜。「獎」是對摩登伽女缽吉蹄說,因為她當時仍是癡癡迷迷,不肯把阿難尊者放開,不肯讓他回去,因此文殊師利菩薩必須要獎勸她。
歸來佛所 文殊師利菩薩把阿難尊者和摩登伽女帶回來世尊的面前。摩登伽女看到世尊之後,受到世尊的開導,隨即證到三果,從這裡能夠知道,摩登伽女不是一位普通人,他過去生中已種植了深厚的善根,因為機緣成熟了,所以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速證三果。經云:「婬怒癡性,即戒定慧性。」從摩登伽女的證果,能夠證明這道理。
講義之中,有一個譬喻:有兩個金匠,其中一個把純金打造成佛像,一個把純金打造成婬女的相。佛像是莊嚴的,而婬女是污穢的。本來純金是不分善惡與淨穢的,可是經過打造之後,好壞的相就分出來了。假如有人勸告打造婬女的金匠說:「你用貴重的純金,鑄造婬女的形相,會使人動欲念、造罪業,為何不用純金打造佛像,讓人生起恭敬心,求福報呢?」這位金匠,聽到這些話後,若能接受建議,不須要更換純金,也不須重新做一個爐灶,只要拿婬女像去改造,就變成佛像了;婬怒癡的人,能夠修成戒定慧三無漏學,也像以上所說的譬喻一樣,因此摩登伽女婬欲心一轉,就頓證三果了。不但正因佛性是非善非惡,就是緣因、了因佛性,也是非善非惡的,只是在於善用與惡用而已。摩登伽女一轉婬欲心,就能頓證三果,所以,聖人與凡夫的差別,就在當下的那一念心,而有所不同,由此也能夠了解,婬怒癡性就是戒定慧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