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分三)
乙初 序分(分二)
丙初 證信序(分二)
丙二 發起序(分四)
丁初 王臣設供
丁二 佛僧赴請
丁三 阿難示墮(分二)
戊初 將墮之由
戊二 正墮之事
丁四 如來垂救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消文):只有阿難尊者一人,在自恣日之前,因為別的事情已經先被人請去,去了很遠的地方,還沒有回來,趕不上應供的行列;既然沒有上座及阿闍黎的陪伴,路途中就獨自一個人歸來。
這一天,沒有人送齋供到祇桓精舍來。這個時候,阿難尊者便持著缽,到平日所遊化的室羅筏城中,不分淨穢,挨戶順序次第行乞。阿難尊者心中想著,發心布施給我齋供的,就是今天最後的齋主了。因
此就無問淨家穢家、剎帝利王種或旃陀羅,效法佛菩薩的平等慈悲心,不揀擇卑微下賤之家,就是發心要圓滿成就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阿難尊者已經知道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佩敬仰如來開發闡揚無遮慈悲心平等行乞,消除眾生的懷疑和毀謗。
(分釋):發起序的第三科是「阿難示墮」,是阿難尊者示現墮入婬室。阿難尊者本來是一位大菩薩,既然是大菩薩為什麼會敵不過摩登伽女的娑毘迦羅先梵天咒呢?由於大權示現,表示自己是一個沒有定力的人,所以就誤墮婬室了,這就是阿難示墮的意思。
「阿難示墮」分為兩科,第一科是將墮之由;第二科是正墮之事。「將墮之由」是說將要墮落的因由,也就是阿難尊者為什麼會墮入摩登伽女災難的因由。阿難尊者墮落的因由有四種,第一是別請未還;第二是無侶獨歸;第三是無供循乞;第四是欲行等慈。這四種原因在《楞嚴經講義》裡,有詳細的說明,現在就根據這四種來做解釋。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 在眾僧自恣這一天,所有的菩薩和阿羅漢,都被文殊師利菩薩派去各個齋主家應供,只有阿難尊者先受別請,也就是另有要事已經先被人請去了。
阿難 是印度話,應該叫做阿難陀,翻譯成中國話是慶喜,他是世尊的堂弟,是白飯王的兒子。阿難尊者是在世尊成道的那一天誕生的,淨飯王聽到世尊成道了,非常的高興,在慶祝世尊成道的時候,白飯王進入皇宮,報告說阿難尊者誕生了,請淨飯王為阿難尊者賜名。白飯王生一位王子,當然是很高興,既然是世尊成道的日子,又是白飯王誕生王子的歡喜日,所以就取名為「慶喜」。
先受別請 是阿難尊者另外有事情,已經事先被別人請去了。或者有人要行懺悔法,有人要佈施等等,總而言之,都是為了佛事。在結夏安居中,如有重要的佛事,經過僧團做羯磨法之後,可以離開團體去辦佛事,阿難尊者就是先受別請去辦佛事。不過到了解夏這一天,應該要回來參加解夏,接受供養才對,但是他卻遠遊未還,來不及參與大眾僧應供的班次,所以才遭受摩登伽女之難。
遠遊未還,不遑僧次 是說受別請的地方很遠,沒有辦法趕回來,所以就不遑僧次。「不遑」是來不及的意思;「僧」是眾僧;「次」是應供的班次;「不遑僧次」是來不及參與眾僧應供的班次。阿難尊者雖然是佛的侍者,也是佛的堂弟,同樣要依照僧團的次序去接受齋主的供養。
「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這是阿難尊者會墮入摩登伽女災難的原因之一。假若他早一點回來,接受文殊師利菩薩的安排,與僧團中的人一起去應供,不必自己托缽,就不會墮落婬室了。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這四句是別請未還。
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 阿難尊者出去辦事情,既沒有上座,也沒有阿闍黎陪伴,所以歸途就只有單獨一個人回來;這三句是無侶獨歸。
「上座」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生年上座,就是約出生年齡之高低來論,也就是說年紀較長的上座。第二種是戒臘上座,就是說受戒的時間已經很久了,戒臘很高,所以叫戒臘上座。第三種是福德上座,就是說修了很多的福報,也修得了很高的品德,福德智慧都已有所成就,所以叫做福德上座。第四種是法性上座,就是已經證得了法性,已經證得無為的真理,所以叫做法性上座。
「阿闍黎」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是軌範師。「軌範師」是堪為人天的師範者。阿闍黎有五種,第一是出家阿闍黎,就是傳授沙彌十戒法之師;第二是教授阿闍黎,就是在受具足戒時,教導受戒儀式者;第三是羯磨阿闍黎,就是專事懺摩滅罪這一類者。在平常的時候,為犯戒者做懺摩滅罪法,傳戒的時候,在具足戒壇上白四羯磨,以成就求戒者,圓成具足大戒;第四種是依止阿闍梨,乃至一夜的時間,依止他學習佛法修行者;第五是教讀阿闍黎,又名授經阿闍黎,是親近他學習經中的道理,乃至四句偈。
依據戒律的制度,出家人出遠門,要有兩個人做伴,一位是上座,一位是阿闍黎。上座和阿闍黎就是比我們資格老、修行的工夫也比較好的。要他們陪伴,就是要莊嚴行儀,防護過失,因為有阿闍黎跟在身邊,他會嚴格的教導我們,這樣才不會犯過失,而阿難尊者因為一個人出去辦事情,沒有上座也沒有阿闍黎跟他在一起,所以才會遭墮,這就是阿難尊者遭受墮落的第二種原因。世尊制定新出家者出門時,要有一些老修行者陪伴,在道業上是有幫助的。而阿難尊者就是沒有上座或阿闍黎跟著,一個人獨自回來,才會遭遇到摩登伽女的災難,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其日無供 「其日無供……次第循乞」四句,是無供循乞。「其日」就是結夏安居自恣的那一天,是說那一天沒有人來供養。「無供」是沒有人供養。因為結夏自恣的那一天,室羅筏城的人都知道,不只是波斯匿王請佛去應供,其他的長者居士,也都請眾僧去供養,所以就沒有人送齋供到祇桓精舍給阿難尊者。假使有人送齋食到精舍,阿難尊者不用出去托缽,也就不會遭遇到摩登伽女的災難了。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 在午前未用齋的時候,阿難尊者就拿著缽,到室羅筏城中,挨戶順序,不分淨穢,次第行乞。「即時」是阿難尊者回來精舍後隨即,就是午前未用齋的時候。「應器」是應供的器具,就是缽。印度話缽多羅,翻譯成中國話叫做應法器,是盛飲食的器具,就是現在的碗之類。因為缽的材質、顏色、容量都要如法,所以叫做應法器。約材質來說,只能夠用鐵或瓦製作,不可以用木材做的。
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用木材製作的缽,會吸含水份,較不容易乾,尤其到了雨季的時候,空氣比較潮溼,很容易發生臭味,食物放進去之後,很容易發酸變壞,沒有衛生。由是可知,世尊所制定的戒律,是合情合理,而且合乎衛生的。約顏色來說,必須是古銅色,也就是把缽薰成深咖啡色,而薰的功用,是在
夏天的時候,盛飯菜才不會發酸。至於容量,是隨自己的食量大小製作,但是最大不可以超過三升,最小也要裝得下一升半的食物。
「遊」是遊行教化;「於所遊城」,是在平日所遊行教化的室羅筏城。「循」是順;「次第循乞」,是不分淨穢,依照次第挨家挨戶的托缽。「次第循乞」是大乘平等度化眾生之法,小乘人托缽必須揀擇五家。阿難尊者此時只是小乘行者,他的道力仍是很微薄,就像剛出生的小鳥,無法高飛,只可棲息在樹枝上,可是,阿難尊者卻忘記自己只是證初果的有學人,就想學大乘菩薩行,行平等乞食,所以才會遭到墮落婬室的災難。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這段經文是說明阿難尊者,欲行等慈,想要效法佛菩薩行平等慈悲,托缽度化眾生。小乘人乞食,必須揀擇的五家:第一是官家,就是做官的人。因為做官的人是有地位的,到官家乞食,容易讓人誤會是去攀高接貴,因此就不可以到官家去乞食。第二是唱家,就是現在的藝人這一類的家庭。第三是屠宰家,就是殺生為業的家庭。第四是酤酒家,就是賣酒的地方,因為去那個地方乞食,會讓
人誤以為你是去喝酒,所以酤酒家不能去乞食。第五是婬室,就是酒家之類的地方,去那裡乞食會遭受譏嫌,也容易墮落。阿難尊者就是想要效法佛菩薩的平等行乞,沒有揀擇五家,所以才會遭到災難。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阿難尊者一發心就這樣想,要以最後的檀越做為齋主。「檀」是布施的意思,印度話稱為「檀那」。「檀越」是印度話與中國話合起來的辭句,因為布施能夠超越貧窮的果報,所以叫做檀越,也就是指發心布施的施主而言。因為波斯匿王與長者居士們,已經準備齋供供養佛陀及諸位菩薩們,那是「先前的檀越」;阿難尊者出去乞食的時候,心中想著:如果有人來布施,就是今天最後發心布施的人,我就把他當做是我的齋主,所以說「最後檀越」。
無問淨穢 「淨」是清淨,指剎帝利王種;「穢」是污穢,指旃陀羅種姓;「無問淨穢」是不問齋主到底是清淨或是污穢,就是不管他是剎帝利尊姓或是旃陀羅種姓,都以大乘平等慈悲心次第的乞食。
剎利尊姓 「剎利」是剎帝利,翻譯中國話叫做「王種」或「田主」,是王家的種族,在印度四種種姓之中,其地位最尊貴,所以叫做「剎利尊姓」,這就是淨家。
旃陀羅 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屠者」,也就是以屠殺為業的人。旃陀羅在印度的種姓之中,是地位最低的。當時的印度,是不准旃陀羅與一般百姓住在一起,旃陀羅行走時,手裡都要拿著旗子,旗上掛著一個鈴,行進中就搖著鈴,讓聽到鈴聲的人趕快避開。他們不能夠和其他人信仰同樣的宗教,也不准與其他種姓的人通婚,是屬於穢家。因為旃陀羅是以殺生為業,所以就受到一般人的輕視,可見世尊在世的時候,印度人是如何的討厭殺生的人。
現在的印度,仍有旃陀羅種姓的人。有些搬東西的苦力,他們把頭髮剃光,只剩下幾根頭髮,看起來是標新立異,且怪模怪樣的,這就是他們的標幟。雖然世尊為了打破四姓的階級制度,而極力提倡平等,但是到現在為止,印度的階級制度,還是沒有辦法打破,上級社會和下級社會的地位相差甚遠。
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阿難尊者不管是剎帝利尊姓或是旃陀羅賤族,都沒有分別的次第行乞,所以說「方行等慈,不擇微賤」。這兩句是解釋「無問淨穢,剎利尊姓」的用意,就是說明為什麼阿難尊者會無問淨穢,剎利尊姓,乃是「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方」是效法,就是要效法佛菩薩,用平等的慈悲心,行平等的乞食,所以阿難尊者就沒有揀別微賤,不管地位高貴或是下賤的家庭,都沒有分別的向他們乞食。
平等心乞食有五種意義:第一是已經證得平等的真理,對外沒有貧富的差別,因此能夠行平等的乞食。第二是心已經遠離了貪心及慢心,其慈悲心不會偏在那一邊,希望讓那一邊得到利益。因為心無貪念,就不會挑有錢的家庭去乞食;因為已經沒有慢心,不會看不起貧窮下賤的人,所以能廣結善緣,普遍使眾生得到利益。
第三是表示有威德,因為有威嚴及德行,所以不會懼怕惡象、酤酒家或婬女家,任何地方都敢去。第四是為了要消除凡夫眾生的猜疑,如果沒有平等的乞食,會引起他人的猜疑,認為心不均平,因而生起毀謗。第五是要破小乘人的分別心,因為小乘人的境界比較淺,還有分別心的作用,而「平等乞食」就能夠破除小乘人的分別作用。因為平等乞食有這五種意義,阿難尊者想要效法佛菩薩行平等的慈悲乞食,因此就不擇卑賤,不管是那一類的齋主,都向他們托缽。
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意」是心;「發意」就是發心。「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表示阿難尊者發大乘心,沒有揀擇卑賤,行平等的乞食,使他們都有機會布施求福,都能夠圓成布施的善舉,而能夠得到布施的無量功德。如果對於微賤的人就捨棄不乞,這些較貧賤的眾生,沒有機會布施,就不能得到供僧的功德,這就是阿難尊者發平等心,普度一切眾生的善意。
又沒有揀擇微賤,平等行乞食之法,能夠避免眾生生起懷疑和毀謗,這除了使所有眾生,都有種福報的機會之外,能遮止疑謗,所以能圓滿成就眾生的無量功德。如果採用差別的乞食法,不但不能圓滿成就眾生的功德,還不使眾生造疑謗之罪。從這裡就能夠看出大小乘行者,對於眾生的損失與利益,也可讓我們了然明白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可是,要效法大乘行者平等乞食之前,還要先衡量自己的道力深淺,否則自不量力的結果,反而會出問題。
當時的阿難尊者,只是初果位的有學人,就像嬰兒一般,仍必須依靠母親,也就是還需要依靠長老大德來護持道心,不能獨自在外面行化,更不能夠平等行乞。阿難尊者雖然是發心想效法大乘平等乞食,可是卻忘記了自己的能力不夠,才導致摩登伽女的災難。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阿難尊者為什麼要平等乞食的原因。「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世尊為什麼訶責須菩提及大迦葉呢?乃是訶責他們身為阿羅漢,心卻不平等,因此阿難尊者
就很敬慕如來,能夠開發闡明無遮限的慈心,以平等行乞之法,來消除眾生的懷疑和毀謗。
阿難已知 是說阿難尊者已經知道了;阿難尊者在世尊講解《維摩詰經》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
如來 是佛的別號。世尊 也是佛十種德號之一。「世」是世間出世間。「尊」是尊重、尊貴,佛陀是世間六道眾生及出世間三乘聖人所尊敬的,就是九界眾生之所共同敬重,所以稱為「世尊」。
訶 是訶責,就是責罵的意思。為什麼世尊要責罵須菩提和大迦葉尊者呢?須菩提尊者是捨貧乞富,對貧窮的人家,他就不去乞食,只向富有的人家托缽。雖然須菩提尊者有他的道理,認為貧窮的人已經很窮苦了,還要他們布施的話,會加重他們經濟的負擔;而那些有錢的人,每天都在享受金錢物質生活的快樂,假若沒有教他們發心布施繼續種福報,一旦福報享盡了,未來會遭受貧窮之苦;為了讓他們能夠繼續種福田,須菩提尊者就專門向有錢的人家托缽。大迦葉尊者是捨富乞貧,專找貧窮的人托缽,因為他認為貧窮的人,是上輩子沒修福,今生才會貧窮困苦。為了讓他們種福田而脫離窮苦,所以就專門向貧窮的人家乞食。
心不均平 是發心不平等。雖然須菩提和大迦葉尊者,他們二位的觀點都是為了眾生,可是仍然遭受別人的批評,認為須菩提尊者是因為看不起窮人,而且愛吃美味可口的食物,所以專找有錢齋主,不去貧窮的人家托缽;又認為大迦葉尊者沒有良心,貧窮的人家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去向他們托缽。二位尊者的用意都很好,出發點也沒錯,可是這樣的心是不平等的,所以在《維摩詰經》會上,就被維摩詰居士訶責。
在經文中為什麼說是如來世尊所訶責呢?因為維摩詰居士就是金粟如來的後身,被維摩詰居士訶責,就像被世尊所訶責一樣。同時聽到維摩詰居士在訶責須菩提及大迦葉尊者的時候,世尊並沒有反對,就是表示世尊默認維摩詰居士的訶責,所以說如來訶責。
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這三句是阿難尊者敬慕如來所開發闡明的無遮慈悲心,行平等乞食法,能夠消除眾生的懷疑和毀謗。「欽」是敬;「仰」是慕;「欽仰如來」是說阿難尊者欽敬仰慕如來。「開」是開發;「闡」是闡明;「無遮」是無遮限的慈悲心;「開闡無遮」就是以無遮限慈悲心行平等乞食。「度」是消除;「度諸疑謗」就是消除眾生的懷疑和毀謗。
如來所開發闡明的無遮慈悲心,平等乞食之法,能夠度脫眾生的猜疑和毀謗。如果專向貧窮的人托缽,會使眾生生起懷疑;如果只向有錢的人行乞,也會引起俗人的毀謗,所以佛陀就不偏貧富,不管是富有或貧窮的齋主,都平等的行乞,這才是符合大乘平等之行,所以阿難尊者心生欽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