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 / 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 / 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分三)
乙二 正宗分(分二)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初 阿難請定(分二)
戊初 悔聞請定
戊二 會眾願聞
丁二 如來答定
丁三 當機獲益
丙二 助道別詳護定要法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消文):阿難尊者看到佛陀,就頂禮佛陀,悲傷的哭泣,悔恨自己從無始劫以來,一向只是多聽聞佛法,沒有全心修習禪定,充實道力。所以,殷勤的請求世尊開示:十方如來,成就無上菩提所修,妙奢摩他、妙三摩提、妙禪那的最初方便。
(分釋):「正宗分」是一部經典重要的所在 ── 講這一部《楞嚴經》宗旨要義的地方,就是這一部經的正宗分。
「正宗分」又分為兩科,第一科是正脩具示成佛妙定,第二科是助道別詳護定要法。第一科正脩具示成佛妙定又再分為三科,第一科是阿難請定;第二科是如來答定;第三科是當機獲益。其中阿難請定又分為悔聞請定與會眾願聞。
「正脩」是指真正的修行;「具示成佛妙定」是把成佛的妙定全都開示出來,使阿難尊者和當時的大眾,以及未來的眾生,得以依之修行。
「助道」是幫助正修的方法;「別詳」是各別詳細的說明;各別詳細的說明護定的要法,就是幫助正修的方法。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下的第一科「阿難請定」,是阿難尊者請求佛陀開示禪定的道理。第二科「如來答定」是世尊回答阿難尊者的請求而開示禪定的道理。第三科「當機獲益」是阿難尊者聽到世尊開示後,獲得了利益。
「阿難請定」下的第一科「悔聞請定」,是阿難尊者反悔過去只是多聽聞佛法,而生反悔的心,因此就請佛陀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禪定。第二科「會眾願聞」是法會中的大眾,也都希望能聽到世尊的開示。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 阿難尊者看到佛陀,向佛陀頂禮,很傷心的悲泣。「頂禮」是阿難尊者向佛陀禮拜時,把自己的頭,拜到佛陀的足,表示感謝佛陀救他的大恩大德。若不是佛說楞嚴神咒,派遣文殊師利菩薩去把他救回來,阿難尊者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阿難尊者回到佛所後,就很感激的頂禮佛陀。「悲泣」是阿難尊者傷心因次第乞食而遭墮,同時也恨自己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而悲傷哭泣。
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恨」是悔恨;「無始來」是從無始劫以來;「一向多聞」是一味的偏向多聞;「未全道力」是沒有認真的修習禪定成就道業的力量;「道力」就是定力。阿難尊者如有定力的話,就能夠抵抗邪咒,因為一向只是多聽聞佛法,未全心在定力上下功夫,招致婬室之難,所以就非常的悔恨。這個「恨」字,正是阿難尊者能夠返迷歸悟、改過自新的契機,由於他有這種悔恨之心,所以能夠改掉過去的過失,正如儒家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有這個「恨」,正是能使阿難尊者趨向正修的道路。這個「恨」字,是發憤之心,和怨恨是不同的。怨恨是有人罵我、責備我,我就恨他一輩子,只要我有機會就要報復他。我們學佛修行,如果沒有理智,被長輩或師長罵一下或責備一下,就恨他,甚至長輩很客氣的指正你,你也怨恨在心,這就和阿難尊者這裡的「恨無始來,一向多聞」的心態不一樣。阿難尊者乃是悔恨自己一向多聽聞佛法,沒有好好的修習禪
定,才會招致摩登伽女的災難,這是悔不當初的意思。
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對於世尊所說的佛法,每一句都聽聞而牢記在心裡,不只是這一生這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只是多聞,而未全道力,所以就沒有力量抵擋摩登伽女的災難。從這裡就能夠知道,佛法不只是聽聞而已,聽了之後,還要實際修習,才能夠成就道力,如果只是聽聞而不實地修行,是沒有辦法成就道業的。
前面已經講解到丁初「阿難請定」分下來的第一科「悔聞請定」中的「悔聞」,也就是把「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的經文解釋好了。接著要講解「請定」的部分,也就是「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殷勤啟請 是恭恭敬敬誠懇的向世尊請法。因為阿難尊者受到摩登伽女的災難,無力自救,幸而世尊大慈大悲,光中化佛,從化佛宣說楞嚴咒,派遣文殊師利菩薩去解救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才得以脫離摩登伽女的災難,因此,阿難尊者見到世尊之後,就向世尊頂禮,悲傷的哭了。他悔恨自從無始劫以來,一向只有多聞佛法,未全道力,所以,就殷勤啟請 ── 很誠懇的請求世尊,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最初方便。
十方如來,得成菩提 「十方如來」是十方一切諸佛。「得成菩提」是成就佛所證得的究竟果位。十方一切諸佛都是證得到無上佛果的人,菩提是所證的法。我們常說「成就菩提道」,或說要「發菩提心」,到底什麼是「菩提」呢?
「菩提」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覺,也叫做道,合起來叫做覺道,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成三菩提之道。三菩提:第一是真性菩提;第二是實智菩提;第三是方便菩提。
第一、真性菩提:「真性」是真如自性。真性菩提是以理為道,就是眾生本具的真性。換句話說,眾生本具的佛性,就是真性菩提。真性菩提,是人人都具有的。
「真如」是理,是眾生本有的體性;眾生本具的體性,就是真如自性。這真如自性,是一切眾生自心本覺的佛性,就是一真平等之性。無論是眾生或是佛,都一樣有自心本覺的佛性,只是眾生迷了一真平等之性,所以淪為眾生,諸佛證得一真平等之性,所以成就佛道。能夠證到這真如之性,就能夠開顯法身。從三德來說,真性菩提是屬於法身德。
第二、實智菩提:「實智」是真實的智慧,是由於用功修行,從本覺理體起始覺的智用,迴光返照,照徹一心本源,就是稱真如理所證的根本智。這是無分別的智用向內照了,掃除一切妄想煩惱,所證的根本智,成就自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是佛陀證到究竟果報之身,這種果報之身,只是自己受用,自己在解脫寂靜的境界中享受妙樂。能夠徹底照了真理,叫做如理智,又名實智,若約三德來說,是屬於般若德。
「般若德」是由觀照般若之用,而證到般若的本源,就是說,從本覺的理體,起始覺的智慧,由始覺的智慧,照了本覺的理體,確確實實的證到本覺理體,就是證得實智。凡夫眾生的智慧是含雜有意識分別的作用,所以,眾生在還未轉煩惱成菩提之前,是沒有真實的智慧。唯有佛陀,從本覺的理體,起始覺的智慧,由始覺的智慧,迴光返照,照了本覺的理體,始覺智與本覺理體契合,理智合一,這才能稱謂實智菩提,也就是般若德。
第三、方便菩提:「方便」是權巧方便,就是運用智慧、權巧方便度化眾生。方便菩提是以應機施教為道,就是自己已經證到真理,已經成就無上菩提道,之後運用智慧,應眾生的根機教化眾生;這方便教化眾生的智慧,就是方便菩提。
方便菩提是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的妙用,現他受用報身,以自己所覺悟的真理,運用方法教化眾生。所謂他受用報身,就是示現莊嚴身相,方便教化眾生,使眾生得到受用 ── 利益,叫做他受用報身。世尊應各種根機的眾生化現身相,成就度化眾生的各種事業,這就是方便菩提。例如世尊現千丈的盧舍那身,為已經證到法身真理的大菩薩開示《華嚴經》,就是方便菩提之用。可是凡夫眾生和二乘人卻看不到千丈廬舍那身,對《華嚴經》的道理,也聽不懂,所以佛陀只好隱實施權,以丈六的比丘身,從《阿含經》講起,引導眾生慢慢的由小入大,這都是方便菩提的妙用。
方便菩提有一名叫事智,因為這是在教化眾生的事相上所運用的智慧;又名權智,因為能夠示現種種自在無礙、權巧方便的智慧。若約三德來說,是屬於「解脫德」。
在三界六道中的眾生,乃是隨業受報而來,沒有解脫之分,但是佛菩薩在三界六道中,從外表看起來雖然和我們一樣,也有生老病死的種種苦惱,但是他們的精神是解脫自在的,而應化身乃是來去自由,所以,方便菩提的妙用,就是「解脫德」。
世尊已經證得了三德,具有三身,成就了三菩提。阿難尊者是一位小乘人,沒有能力抵擋摩登伽女的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所以,他就想修習最上一乘之法,這就是阿難尊者已經有回小向大的心,因此,才會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法門,就是希望世尊開示一切諸佛成就佛道的妙法。
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要成就十方如來所得成的菩提,就要依著法門而修!到底是什麼法門呢?就是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但是要如何才能夠成就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功行呢?一定有最初入門的方法,這就是「最初方便」。
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因為阿難尊者沒辦法了解十方如來因地所修的定名,所以提出平常所用三種定的別名,再加上一個「妙」字,以揀別不是普通的禪定,乃是諸佛所修的禪定,因此,這個「妙」字,應該貫穿下面的三種定,就是「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表示這種禪定,不是平常作意所修習的定。
所謂作意修習的定,是心中起心動念,作為修習的定,是用心所修的禪定,就是以意識作用修習的定。學佛修行的人,常會用錯方法,為了使心不散亂、不打妄想,就作意的去控制,用意識分別來控制妄想心,希望使心平靜,這就是作意修習。
在這裡所說的三種定,不是作意修習的定,乃是眾生天然本具的定體,而不是制止意識妄心的定,是圓含萬有的定,也就是說「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定體,是圓滿包含一切諸法,是一切諸法的本體,所以用「妙」字來區別。
「奢摩他、三摩、禪那」是定的別名;而「首楞嚴」是定的總名,是由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歸納起來,成為首楞嚴大定。但是,應該知道「奢摩他、三摩、禪那」也是定的共名,因為不只是在《楞嚴經》中有出現這三種名,其他的經典,也有舉出這三種定的名稱,所以,「奢摩他、三摩、禪那」是定的共名,「首楞嚴」是定的不共名,是專屬於這部經獨有的名稱,是其他的經典所沒有的。
阿難尊者在三種定的前面加一個「妙」字,就是要世尊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禪定,而不是指一般通常的禪定。世尊知道阿難尊者所問的用意,也知道阿難尊者已經回小乘心向大乘行,所以就對他摩頂安慰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首楞嚴王是十方一切諸佛能夠成就菩提的不共之定,而在這不共之定中,就圓滿包含了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別名,成為一個佛定的總名。也就是說,十方諸佛是以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個三摩提的法門,來超出三界,成就佛果、趣向妙莊嚴路。
「一門超出」是一乘了義修證的法門。因為所修習的是了義的法門,所以能夠超出小乘及權教菩薩,趨向妙莊嚴路。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定的總名以後,就依照信解修證的次第,逐一的回答三種定的名稱。
「妙奢摩他」 在整部的經文中,對於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三段,各各都有所標示,且界限也很分明。在這一部《楞嚴經》的第一卷,世尊破妄識無處之後,阿難尊者就請求世尊開示奢摩他路,於是世尊就進一步破妄識非心、妄識無體。
開示妙奢摩他,就是要把奢摩他路的障礙去掉。為什麼呢?因為意識妄心,乃是首楞嚴大定的障礙,如果意識妄心不去掉,大定就不能成就,所以這三種名,不能用普通止觀法門的意義作解釋。因為止觀法門,仍不能捨去意識的分別心。而意識分別心是有生有滅的,假若用生滅心為因,就決定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因此,這部《楞嚴經》的教義,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捨識用根。
「識」是第六意識妄想心,雖然本經中也有提到第六意識的五種勝善功能,但世尊是極力的排除意識妄心,鼓勵修行者要捨識用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意識妄想心,是害人的東西,對人所造成的災害,比給與人的利益更多。世間上最複雜的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也就是人際關係,我跟你好,就甚麼都好,我跟你不好,就吵罵、打架,這都是意識妄想心惹的禍。有意識妄想心就會起分別,起分別的地方,就會起顛倒、造罪業,因而受生死輪迴的苦報。意識妄想心是修習首楞嚴大定的大障礙,如果
不把意識妄想心除掉,想要修習楞嚴大定,是不可能成辦的。
世尊為阿難尊者的開示,是先破除意識妄想心,說明意識妄心沒有一個處所,意識妄心不是真心、沒有一個實在的本體。把這道理闡明之後,就指示在六根中,有一個不動搖、不生滅的佛性,於是就在眼根中指出不生滅的見性。接著世尊更加會四科融七大,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其中發揮三如來藏性的道理,就是要開奢摩他路,使阿難尊者能夠開解照了這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定體。
奢摩他是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的秘密觀照,是經題中的如來密因,就是悟圓理。「秘密觀照」是智慧的觀照,與一般意識的觀想是不同的,是性具本定中的智慧,也就是從本覺理體所起的始覺智照了的作用,這就是定中之慧。如來藏性是湛然不動的,從湛然不動的體性,所啟發的智慧,叫做定中之慧。世尊要阿難尊者,能夠生信發解,是要他開示相信自己有如來藏性,要他圓悟如來藏性,做為首楞嚴的定體。
開示「奢摩他」的道理,在這部經的經文,總共有三卷半之多,這三卷半所講的,是在解釋經題中的「如來密因」,說明奢摩他的秘密觀照,阿難尊者就是在這個地方,悟到圓融的道理。為什麼講解奢摩他,就花了三卷半這麼多呢?就是要破除眾生的迷惑執著心,因為眾生都把意識妄想當做是自己的心,而阿難尊者也不例外,所以世尊就先破妄識無處、妄識非心、妄識無體,並從六根中顯示不生滅的根性,更進一步會四科、融七大,一一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說了這麼多的道理,所以共有三卷半之多的經文。
從第四卷開始,是說明阿難尊者聽了世尊開示後,請示華屋之門,這就是悟後請修。什麼是請示華屋之門呢?阿難尊者已經了解世尊對他開示的如來密因──三如來藏的道理,所以,阿難尊者就譬喻說:世尊所賜予的無上真理,就好像送我一間華屋一樣,但是這間房屋要如何進入呢?一定要告訴我,門在那裡,要怎麼進入?我才能進入華屋,得大受用,這就是請示華屋之門。請示華屋之門,也就是悟後請修,就是悟到如來藏圓融的道理之後,
請示世尊要如何修行,才能證得如來藏妙真如性。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知道,在這部《楞嚴經》前面三卷半,是在說「理性」,沒有談到修行的方面,是屬於奢摩他的開解照了,其目的是要讓阿難尊者了解,本具如來藏性的定體。
「妙三摩」 從第四卷後半卷開始,世尊就回答妙三摩的道理。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阿難,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第一決定義是:「決定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義」。世尊開示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這段的意思,就是說必須「捨識」。生滅心就是意識妄想心,假如依著生滅的意識心來做為修行的因地心,而想要得到不生不滅的佛果,是不可能的。因為因果不相稱,就像拿沙要來煮飯,不管你煮多久,沙也不能變成飯,所以,必須以因同果,捨去意識妄想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才能修成佛果。
世尊告訴阿難的第二決定義是:「決定從根解結,脫纒入圓通義」。從根解結是從六根把結解開。眾生和佛一樣,本來是自由自在,沒有束縛的,但是由一念不覺後,就一層一層的打結,綁得緊緊的,成為三界六道中,不得自由的眾生。世尊教阿難尊者從根解結,就是教阿難尊者悟後起修,必須在六根中選擇一根下手,只要一門深入,就能證悟到圓通本體,這就是世尊指出要「用根」。
根是不生不滅的根性,如果能夠在六根中選擇一根下手,一門深入,就能夠把結一層一層打開,而進入三摩提,因為不再用意識分別心去求了解,就能夠入於無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世尊開示阿難尊者後,就勅令二十五位菩薩、阿羅漢們,各自說出自己修證圓通的法門,最後再由文殊師利菩薩,特別選出耳根圓通法門,適合於阿難尊者及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就是從聞思修,也就是妙三摩,依著正因佛性,略兼緣因佛性,從根修證,這就是性具的即慧之定。阿難尊者是一位多聞的人,世尊就依阿難尊者的多聞性,教他修習耳根圓通法門,這就是「就路還家」的方法。這段經文,共有三卷之多,也就是經題中所說的「修證了義」。
「修證了義」中,最重要的是返聞聞自性的「返聞」。世尊教化眾生是應機施教的,由於阿難尊者一向都是把耳朵向外,去聽聞佛法,而且聽聞之後,就牢牢記在腦海中,用意識分別心去分別,專事聽聞而沒有修習禪定的功夫。因此,世尊希望他不要只是向外聽佛法,必須在聽到外面聲音的時候,向內迴光返照,這樣才能把意識分別,轉為無分別的根性妙用,才能證到圓通的本體。
「妙禪那」 第七卷的最後,世尊就回答阿難尊者所問的妙禪那,因為阿難尊者對世尊說:「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於是阿難尊者就再請示禪那修位,就是請問世尊,修行過程中的階位次第如何?世尊就對阿難尊者開示:妙性圓明,遠離了種種名相,所以沒有迷悟、凡夫聖人的分別,但因為眾生有一念的妄動,所以才淪為眾生。於是世尊就先開示染淨緣起。
「染緣起」是世間一切的染污法,就是三界六道一切諸法,是從那裡來的呢?就是從真起妄,應該說是依真起妄,成為十二類生。「真」是眾生的自性本體,因為眾生不瞭解自性菩提是一味平等的,就在這自性平等之處起分別,性覺一迷,就變成十二類生,也才有眾生的輪迴。
「淨緣起」是四聖法界,清淨法的緣起,就是返妄歸真,菩薩五十五位的歷位修證。前面所開示的「妙三摩」,是說明如何修證圓通本體,如能把心安住在圓定之中;而能從體起用,就能繁興萬行,也就是能夠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了。「妙禪那」,是雙躡前面的禪定與智慧,從中道實相中,流入薩婆若海。也就是說,能夠從中道實相中,證到佛的一切智慧之海。
經文說:「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住持本定,歷位增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就是在說明「妙禪那」。什麼是「歸無所得」呢?菩提是眾生本來具足的,既然是眾生本來具足的,就不是「修而後證得」,只是過去迷失,現在悟到,現在被發現而已。過去遺失了,現在被找到,怎麼能說是「得到」呢?這本來就是自己的,不是向外求得的,所以說是「歸無所得」。
「妙禪那」是依著正因佛性,雙兼緣因與了因佛性,這就是性具圓融之定慧。阿難尊者自己說:「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就是說他忽然間悟到禪那的修進聖位。
在這部《楞嚴經》中,說明「妙禪那」的經文,只有半卷,這就是在說明經題中的「諸菩薩萬行」,是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行。菩薩五十五階位的深淺,是表示所證的理,不是頓時能得,而是要逐漸進修,所以,共有五十五個階位。
本經中,由「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三種別名,合成「首楞嚴」的總號,這就是阿難尊者所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首楞嚴大定。阿難尊者如何請示,世尊就如何回答,請示與回答互相照應,這就是世尊應機施教之妙。以上已經把阿難尊者所請問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詳細解釋好了,下面要說明「最初方便」。
最初方便 是奢摩他,因為這是首楞嚴大定的最初方便。在開示奢摩他中,世尊說意識妄想非心,並指出見性才是真心,讓阿難尊者了悟六根中性,是不生不滅,是天然本具的定體;六根中性的體,就是如來藏性。要依這不生不滅的根性為本修因,才是得成菩提的因地心,所以「奢摩他」稱為「最初方便」。
「最初方便」是阿難尊者請求世尊開示禪定的一部份。阿難尊者受摩登伽女的災難,被文殊菩薩救回來之後,就向世尊頂禮悲傷的哭泣,悔恨從無始劫以來,一向多聞,對禪定的功夫,未專心修習,所以請求世尊,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最初方便。
「奢摩他」是開解照了如來藏本具的定體;「三摩」是依著所了悟的圓理而修行,就是在六根中選擇其中的一根來用功修行,在本經中所說的就是耳根圓通法門;「禪那」是五十五階位的修行證果,就是歷位修證的過程。這裡所說的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若約奢摩他、三摩、禪那來說,「奢摩他」是「最初方便」,「三摩」是「初方便」,「禪那」是「方便」,同時,在「奢摩他、三摩、禪那」中,也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
「三摩」是修習首楞嚴大定的初方便。世尊在本經中,問法會中證得圓通的菩薩及阿羅漢們說:「你們最初發心,悟十八界,到底那一個是你所修所悟的圓通法門,你們是用什麼方法進入三摩提呢?」從世尊所問的這一段話,就能夠知道,了悟圓融的真理,是最初方便,修行是初方便,而三摩就是在修圓行,是依著所悟的圓融無礙理,修圓融的無礙行,所以,三摩修法是「初方便」。
在三摩修法之中,唯有選擇耳根,返聞入流,以證得圓通,到達初住位。也就是說,文殊菩薩聽完諸聖把各自的圓通法門說了之後,就從二十五圓通之中,選擇了耳根圓通法門,要阿難尊者返聞聞自性,不要向外去聽外面的音聲,要向內尋找能聽者是誰?如此便能夠證得圓通,登上初住位。耳根圓通法門是初發心住的方便,所以稱為「初方便」。
「禪那」是「方便」。因為在禪那修行中,已經得到圓融的道理,禪定和智慧也能夠平等的運用,並能夠從中道實相中,流入於佛陀的智慧海。在論上說:「十地菩薩,滿足方便,得成菩提。」就是說十地的菩薩,如果滿足了方便,就能夠得成菩提,所以,禪那修行中的歷位修證,就是方便,這圓定的行位是方便,正是世尊對阿難尊者巧妙的回答。
佛教是以方便為門,阿難尊者巧妙的問世尊,世尊也巧妙的回答,說出了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門;三摩提初方便為修門;禪那方便是證門;也就是說,經歷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就能夠證入涅槃之門。在本經所說的,悟和證是分的很清楚的,悟是悟、證是證,不可混為一談!奢摩他是悟圓理,但是在悟了之後,必須要依著三摩的修法,修習耳根圓通法門,這樣才能夠依著菩薩的五十五階位,一位一位的向上證入。所以,悟並不等於證,悟了之後,還必須要修,修了之後,才能夠證,悟是最初方便,修是初方便,隨分斷隨分證是方便,因為證有深淺,因此菩薩有五十五階位的修證。
在《楞嚴經講義》中,更進一步說明三種別定,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的三種階次。「妙奢摩他」是以破識顯根為最初方便,就是要了悟圓理,必須要先破識顯根,以破識顯根為悟圓理的最初下手功夫;會四科全事即理與彰顯七大全相即性,是奢摩他悟圓理的初方便;再進一步,究三種生續之因與說明五大圓融之故,是圓悟三如來藏理性的方便。
「妙三摩」也有最初方便、初方便與方便。在妙三摩中,是以建立道場、加持神咒,為最初方便;世尊囑咐阿難尊者及大眾,要以不生不滅的根性為因地心,是妙三摩的初方便;接著文殊菩薩選擇耳根圓通法門,要阿難尊者返聞聞自性,一門深入,向內迴光返照,是妙三摩的方便,乃圓修證入初住的方便。
「妙禪那」是以三漸次為最初方便,就是說明想要證果,必須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要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因為三漸次是修行證果的基礎,所以是妙禪那的最初方便;乾慧地是合十信作一個乾慧地,是妙禪那的初方便,這也是這部《楞嚴經》和其他經典所講的,有所不同的地方。
把十信位合起來,作為一個乾慧地的道理,在下面談菩薩修行時,會有詳細的說明;而菩薩五十五階位的歷位修證,是妙禪那的方便,就是證入妙覺的方便。五十五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上四加行及等覺菩薩位,合成五十五位方便,菩薩修行是漸次往上的,所以是歷位修證。
所謂方便,是能夠證入妙覺佛果的方便。想要得到妙覺佛果,必須經歷一位一位的修,一位一位的證,就像上階梯要一層一層的爬上去,才能到達最高之處。只要一層一層的爬階梯,就會漸漸的接近最高的地方,這就是「方便」。從妙奢摩他開始,到妙禪那,一直修證到妙覺果位之間,有九品的層次,行步昭然,各各都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也就是要依照次序,一地一地的修持,才能圓滿無上的菩提。
本經中三種定的別名 ── 奢摩他、三摩、禪那,是梵音,是尊重不翻之例。因為這三種名,很重要又不容易解釋,所以就保持梵音,而沒有把它翻譯為華言。
圓瑛大師在他的《楞嚴經講義》說,本經的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是不能用止觀法門的道理來解說的。這並不是說天台止觀不好,而是止觀的修行方法和這裡的修證是不同的。《楞嚴經》是以「捨識用根」做為修首楞嚴大定的宗要,所以就「三番破識」,把妄識破盡;接著又「十番顯見」,顯示出根性為真性。
又說出二決定義,第一決定以因同果,不可以生滅意識心為因地心;第二決定從根解結,必須取真常的根性,做為證入涅槃之門。這道理都是世尊親口所說的,因此,要學習這部《楞嚴經》,是不能夠違背這道理的。天台止觀的修行方法固然很好,可是與這部《楞嚴經》的旨意不符合,所以不得以止觀法門的意義來解說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