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牀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牀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爲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偏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
這個譬喩,是佛特别囑淨業行人,不可甘於小小成就,只要自己能往生,了脱生死就好了,能橫超三界,在極樂邊地胎獄,過著衣食自然的生活,就滿足了,所以舉此間牢獄來譬喩。有如法華經的窮子逃逝喩,能得一日之價,便以為足。同時也說明,不是始終在邊地,最後還是親見彌陀,修菩薩行,直至成佛。這也有如法華經會三歸一,所說化城喩品,不可止息中途,要直達寶所。無非要大家除下劣心,去自卑感、斷疑生信,發起大心,四門齊修,廣集功德,皆得上品上生,直超頓入一生補處,乘本願力,廣度含識。唯有這樣,才能滿東西兩土教主的度生大願,也才是淨土法門的究竟義趣,才可稱為徑中徑又徑!
轉輪聖王,是喩彌陀。七寶牢獄,即是邊地宮殿,亦名胎宮。其中有種種莊嚴,也有床座被帳等用具,而且懸掛很多莊飾品,如幢旛繒蓋等。諸小王子,即是此土無智疑惑眾生。得罪於王,指疑心生暗鬼,自為過咎,墮於疑惑中,心無決定,不遵佛訓,不信自力佛力,可帶業往生。雖然由聞佛名,生信念佛,得生彼國,只能生於邊地。那是自作自受,輒内(入)彼獄中,即七寶宮殿中,假名胎生。繫以金鎖,即被疑惑心的繩鎖所繫。何故名為金鎖?這是喩念佛法門,是世出世間無價之寶,念佛而有疑惑,故名金鎖。供養飯食衣服牀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一切隨心所欲,自在如意,無所乏少。此喩彌陀名號,是萬德洪名,即是佛智,乃至最上勝智。若能至心稱念,福德難思。念佛一行,能具足一切菩薩行,具足無量功德,即是多善根福德,所以福報自然,如轉輪王。
佛說了這個譬喩,再問彌勒,汝的意思以為如何?在獄中的小王子,可能歡樂住在七寶牢獄中嗎?彌勒對曰:不會歡喜住的,但想以種種方便,求有大力的人,救他出離,一切的享受快樂都不要,總欲設法,能勉強出來也可以。佛先説諭,後合法,所以再告彌勒:此諸以疑惑心,修淨土法門的愚癡衆生,也是有如此的過失呀!什麽叫大力的人呢?即是至誠懇切的懺悔心,愧對自己,有負佛恩的慚愧心。這種疑惑心,與懺悔慚愧心,全是衆生自心所生。疑惑就是一念迷,懺悔慚愧就是一念覺,迷則衆生,覺則佛。迷則胎生,覺則化生。禍福無門,唯心自招。是故一念迷,以疑惑心,不了佛智,不信佛願佛力的緣故,生到極樂邊地,七寶宮殿。有如小王子被關在七寶牢獄,雖然無有刑罰的苦報,甚至没有一念惡念,更不會作惡事;可是五百歲中,不見佛法僧三寶,不能修福修慧,供養諸佛,修集善根,這便是苦事惡事。其他種種快樂享受,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當然不喜樂住在那個宮殿中。如果這種衆生,一念覺悟了,他所以不能蓮華化生,見佛聞法的根本原因,在於有疑惑心,對佛的最上智慧,真實本願,難思佛力,不能深信無疑。到這時,自己深深的懺悔,責備自心,自慚自愧。唯願彌陀聖衆,慈悲哀愍,加被攝受,必須求出邊地宮殿。這一念覺,便能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所以即得如意,在極樂本土,七寶池中,蓮華化生,親覲彌陀聖衆,恭敬供養,亦得徧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這一念悔覺,能超五十位賢聖,即是一生補處菩薩,與彌勒、觀音、勢至等大菩薩,同為伴侶。所以《彌陀經》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