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時間是生命的脚步,歷史的見證,不遲不疑運行如斯,有情衆生經歷一番生老病死苦,歷史留下了文明痕跡,我們却捉不住時間的影子,不免令我們驚懼宇宙人生的真相!
世尊出現於世間告訴我們眞相,時間是此有故彼有的覺受,若此無故彼無,一切佛經無不闡述此理,叫做因緣法,依此而永盡無餘,不受後有,自知自證,所謂時間法住法空,時間是我所覺受,若無我則知時間當下空,不待前後際頓斷,不待虛空粉碎,解脫。已解脫者自解脫,不解脫者試圖解脫,依教奉行,投入經藏中研究佛法。可是每一經文,如是我聞之後便卡死在「一時」。什麼叫做一時呢?釋迦牟尼佛若是歷史人物,所說佛法若確實能解脫生老病死苦,說法時爲什麼不能考證?多少大德學者就都在一時之胡塗下耿耿於懷,無法突破時間之迷信。
如是我聞是聲明語,是警策句,如是我聞之後的「一時」才是入佛知見的門戶,一時之門若不開,縱然研究佛法數十年擁有數個博士學位也只是門外學者。爲什麼呢?我們若以世間思惟來看一時,自也用世間思惟來看佛法中的内容,超越人文的内容便被我們排拒,佛法不被世間思惟所領受,於是淪爲世間知識。譬如中國人若以中國文化來看西洋人的世界,不是中國文化所能包涵的文物思想便被我們排拒,以此爲障礙,我們便無法瞭解西洋文明,西洋文明便被視爲化外文明。除非我們開放中國文化,超越中國文化才可能接納中國文化之外的文明世界,於是得以充分深入西洋文明瞭解西洋世界。學佛研究佛法也是如此,必須開放世間思惟,不以世間思惟來衡量世間,當以無漏思惟來開啓學佛之門戶,打開「一時」之門。一旦打開一時之門入佛知見,已非世間文明之範疇,非世間文明所能見容,無法擁有博士之名位,然而,却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豈非滿足了學佛之菩提願?
打開「一時」之門,要用無漏思惟,所謂無漏思惟就是苦集滅道思惟,這是佛法的宇宙觀,不以世間文明的宇宙觀來學佛,當以佛法的宇宙觀來學佛,爲什麼呢?雜阿含四五七經:「緣界故生說,非不界,緣界故生見,非不界,緣界故生想,非不界。」界就是同類,緣界就是同類相應共鳴,若我們與世間文明相應共鳴,所說所見所想便不出世間文明的範疇,便卡死在世間文明下。大正二册一一七頁上:
緣下界,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設,下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勝界。緣勝界,我說彼生勝說,勝見,勝想,勝思,勝願,勝士夫,勝所作,勝施設,勝建立,勝部分,勝顯示,勝受生。
世間文明是凡夫知見,是緣下界而循業所說所見所想,而佛法是緣佛界而所說所見所想,我們若固執定位於世間思惟便只好只學世間知識,無法趣入佛界,是故若要學佛入佛知見非得以苦集滅道思惟與勝界相應共鳴不能入佛知見。
苦集滅道思惟的苦諦是說,世間有過去未來現在,有父母有衆生生,生滅輪迴不已,是無常思惟。集諦是說,所以如此是因爲貪瞋癡所招集,爲善有善報,爲惡有惡報,爲不善不惡有不善不惡報,循業所見,是苦思惟。滅諦是說,貪瞋癡若永盡無餘,譬如眼病已癒,空花必歇息,無常苦况必止息,然而智者不待空花歇息也知空中無花,世間雖生滅無常苦,不待生已盡也知無老病死,這是空思惟,若貪瞋癡已盡是善到阿羅漢,若已自知無老病死是善向阿羅漢。道諦是說,無我則樂於實踐八正道,以非我爲正方便捨世間思惟,唯奉行苦集滅道思惟,這是非我思惟。苦集滅道思惟又叫做無常苦空非我思惟,無常苦叫做法住,空非我叫做法空,所以苦集滅道思惟又叫做法住法空思惟,若善入法住法空則無漏,解脫,是故苦集滅道思惟叫做無漏思惟。
若以無漏思惟來開啓「一時」之門,一時不是某年某月某日之時,不是世間文明之時,不是世間思惟之時,一時是一切魔,梵,諸天人,鬼,畜生,地獄,共用之時。世尊說法時,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有上述諸衆生,並有超越時空他方世界的聖衆,若把一時定位於歷史人物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我們便無法承認人類之外的其他衆生,一切佛經都變成虛妄的神話小說。若是如此,我們也無法信受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之理趣所建立宇宙觀法住法空。
若以無漏思惟開啓佛經,如是我聞之法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而三世有無量諸佛,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法過去無量諸佛已說,未來一切諸佛也都將如此說,現在一切諸佛也都如此說,中阿含一一九經大正一册六〇九頁上:
比丘,因過去世說而說,如是過去世時有,比丘,因未來世說而說,如是未來世時有,比丘,因現在世說而說,如是現在世時有。
開放時間觀念而能領受三世之教誨,若深信如是我聞之法過去未來現在世時有,則知法已究竟,不待凡夫分別優劣大小,不待凡夫創作進步的佛法。法住法界是循業所見,優劣大小都只是聞法人自己有優劣大小,佛法不是一脈相承而可得,但當以戒爲師依法奉行,若無明離欲則生明,生明則善知善見善入法住法空,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不爾者,一時定位於人間,斷不肯承認三世之說,殊不知四諦十二因緣說建立在三世之基礎上,拿一隻世間文明的鞋子來套佛法的脚,無論如何費功夫也套不上去,拿一支世間思惟的鑰匙來開佛法之門,無論如何用心也打不開。「一時」是很刺眼的詞,開門之前便已提醒學佛人,勿以世間思惟思惟世間(見雜阿含四〇七經)但是學者偏偏不知不見,鼓吹把佛法定位於世間文明,乃循歷史痕跡發現人間佛教,正是雜阿含四五七經所說:
緣下界,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設,下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生。
如來出現於不重視歷史之印度宣揚佛法,何嘗不是爲警惕學佛人,勿以世間思維,思維世間,「一時」豈非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