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閱讀的多寶格
黃國珍
品學堂執行長
暨《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座落在臺北士林外雙溪畔的故宮博物院,是國際級的文化藝術殿堂,全館收藏共計六十萬八千九百八十五件文物,曾創下一年超過六百多萬參訪人次的紀錄,亦名列全球參觀人數前十名的藝術博物館。在近七十萬件館藏中,除了大眾熟知的國寶級書畫及工藝作品之外,最有趣且廣受大眾喜愛的展品,就是有「皇帝的玩具盒」之稱的「多寶格」。
多寶格原是專指位於紫禁城乾清宮內、收納各種古玩的通牆大格。後來發展成為將不同材質、精心巧製的小型藝品,收納在一個以珍貴木料製作、特別設計內部空間與外在裝飾的盒子裡,可以取出來玩賞或攜帶出門與同好雅士交流。
多寶格裡面收藏的精品包括玉石、琉璃、鬥彩、寶石、珊瑚、琥珀或瑪瑙製成的珍玩。這不僅讓我們明白清朝皇帝與當時文人雅士風雅的一面,從今日的觀點來看,多寶格把物件分門別類,貼標籤、建立檔案,猶如一座小巧的博物館,讓觀賞者有系統地領受文化的精粹。
為什麼我要花篇幅談多寶格呢?因為,當我閱讀檀施文庫新書《小讀變大識:新世代閱讀素養與媒體識讀課》時,感受就像是打開了一只閱讀的多寶格。一方面讓讀者看見當前閱讀教學浪潮中重要教學者與倡議者的精彩分享內容,另一方面也幫助大眾,尤其是關心教育學習的家長,了解新世代閱讀素養與媒體識讀課的關聯及迫切性。
在教育現場,嚴肅的升學考試試題最能反映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近年的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引發廣泛討論,尤其是國文科試題沒有一題出自課本,作文題目也非標題式寫作,而是情境條件的問題探究與觀點反思。寫作題目與內涵要求學生理解試卷上提供的圖表、數據、現象敘述等內容後自主設定,這讓部分學生與家長感到困惑並提出質疑。
事實上,這樣的題目並未違背課程目標與課綱規範;這樣的評量試題設計,反而能反映新世代學生能力與素養的要求。經由說明與解釋的內容,會以知識的形式記憶在頭腦裡;若作答只需要在腦中提取已經有的知識點,無需對內容進行閱讀展開的探究、統整、建構與理解,也就等同於未讓學生有機會呈現學習表現作為給予成績的依據。
在新課綱目標下,作文更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事物的深刻理解;要求學生能深入分析討論的話題,表達真實的想法和觀點,同時提供充分的論據和邏輯支持。作文的重點延伸到思想的深度和邏輯的連貫性上,以培養具批判性和系統性思考能力。這種改變也是這本書提醒的關鍵內容 —- 新世代閱讀素養與媒體識讀課,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必要性。
這本書的主題是新世代的閱讀教育與學習,編輯用心策畫,收錄了廣泛的內容,涵蓋觀念倡議、學習動機、語文學習、媒體識讀、批判與思辨、認知科學、資訊素養、數位反思等具有系統關聯的文章,讓大眾對這一重要議題不再只是看到片段或破碎的資訊,而是提供完整認識與反思的機會,回應大眾對當前素養導向及閱讀教育的困惑。內容的作者群更是一時之選,都是教育界知名且具有專業代表性的領導者。這所有組合的閱讀體驗,正是為什麼我會在開頭說這感覺像是打開閱讀的多寶格。
閱讀這本書可以按照編輯安排的篇章順序一頁一頁地讀,但我更推薦根據你的興趣優先考慮,自由選擇你想讀的文章主題和想認識的作者觀點,這樣可以先獲得你想要的學習,同時在文章中決定書中下一篇你想閱讀的內容。這過程很像古代文人雅士打開多寶格,挑選一件珍巧藝品在手中細細鑑賞,慢慢品味,從中發現新意,對生活有了新的體悟。
同樣地,打開《小讀變大識:新世代閱讀素養與媒體識讀課》,書中每一篇分享都是作者經驗與智慧的匯整,獨立且完整的文章,不同篇章讀完後會在頭腦中逐漸構成對閱讀素養的完整理解。面對多樣複雜、真假難分的媒體資訊,知道如何在閱讀歷程中進行探究與辨析。
回應這本書與多寶格的共通價值。在一尺見方盒子裡的古玩珍品,讓我們領略文人雅士們風雅的內在精神,那是文化的縮影;翻開《小讀變大識:新世代閱讀素養與媒體識讀課》,不同作者分享的觀點與反思,那是新世代閱讀教育的面貌。書名說得好:「小讀變大識」。
以讀資智 以悟融慧
王本榮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人類演化成絕對性的社會動物,不得不相互依賴,也不停地相互折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言與符號,也構成文化現象的深層結構。人類是唯一能藉語言來溝通的物種,沒有高度的語言溝通能力,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西元一九九〇年發現的「FOXP2基因」顯示,人類擁有與其他動物 不同的序列。而這種語言的基因模組(language module)可追溯至四百萬年前,但遍及全人類大約在十萬至二十萬年前,形成智人(Homo Sapiens)的優勢溝通模組。
而閱讀模組(reading module) 並未直接烙印於人類大腦,它必須「借殼上市」,利用語言的生物模組精確轉換而成。閱讀由「解碼」與「理解」兩大支柱所構成,是較近代的人類成就,屬於拉馬克式(Lamarckian)的文化演化,可以說是與世界連結最短,也是最快的途徑。
因為人類大腦具有可塑性與創化性,具相互溝通的語言與讀寫能力,使人類能大量創造並傳承經驗與智慧,快速地累積成就,創新文明,並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動物,瞬間就攀登上演化的頂峰。而這種地球的「暴發戶」.不但讓生態猝不及防,連人類本身也不知所措。只不過是七萬年間,智人就從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讓自己變成了窮奢驕逸,揮霍無度,掠奪資源,破壞環境的「瘟神」,其實都源自於這一場過於倉促的演化上位
讀書能理解人生、洞悉人性,是過去的後照鏡、未來的探照燈,是通往宏觀宇宙最短的距離、窺入微觀量子最廣的視野,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不知道,也可以讓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知道。而盡信書不如無書,能夠「慎讀」,選擇「開卷有益」的好書至為重要。誠如葉丙成教授指出,閱讀不等於閱讀素養,閱讀素養還要具備擷取、統整與反思三種重要能力。而每個觀念都會影響「思」;「思」其實就「業」,也是「意志」,有相對的善與惡。業不但是「選擇」、「意志」,也是「因果」,因果律也是自然律。
每個想法、觀念與行為都會重塑大腦神經網路,「神經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會改變我們大腦結構。正向的思想與行為,能有意義將注意力聚焦在新的行為模式,使大腦突觸連結生長改變,形成新的連結,建立新的心理現實(mental reality),建構正念與善念的生物基礎。讀好書、想好意、說好話、行好事,只有人類能轉識成智、轉迷成悟、轉染成淨,我們 才會有美好的明天。
大約在一萬年前,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讓人類脫離狩獵採集的生活,帶來了人口增加,催生了古代文明的出現,也是讓人類懂得操縱自然法則的劃時代革命。而西元一七六〇年代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是人類發展史上另一個重要階段,瓦特(James Watt)改良了蒸汽機,讓產品從手工進入「生產機械化」的時代。
短短的二百餘年,歷經了電力大量生產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資訊科 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來到了「超連結」與「人工智慧」虛實融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縱然作為「新人類」的我們即將跨入虛實不分的「元宇宙」(Metaverse),但恐怕更無法活在當下,也依舊無法預測未來,生存在現代的智人,真的幸福嗎?
現代科技網路的快速發展,打開「自媒體」(We media)的新大陸,成為翻轉世界的力量。源自北非的「茉莉花革命」(Tunisian revolution),是 透過「臉書」、「推特」所迅速形成難以抵擋的洪潮,也是當時舉世推崇的人民自覺運動,解放了突尼西亞及利比亞,推翻了埃及的獨裁政權;然而,卻帶來更多的殺戮與動亂,演變為舉國動亂、宗教傾軋、社會仇殺、民生凋敝。網路群眾運動勢不可擋。固然可以推翻強權,改變不公不義的社會;但禍福難料,一旦暴衝,也可以破壞社會秩序,造成公權力的式微,專業權威的崩盤,法律制度的解體。
西元一九九二年,《牛津大辭典》提出「後真相」(post-truth)一詞的解釋,意指「客觀事實對於形塑輿論的影響力,比不上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的情境」。大量資訊透過電視與網路,排山倒海地傾瀉而出,被訊息淹沒的人們根本無法反思價值,也無法分辨真假。諸多社群媒體與網路皆勇於評論批判,而拙於事實驗證。網路鄉民情緒化的集體行動風格及高度流動性、機動性,時而「呼群保義」、「對抗權力」,時而「網路霸凌」、「人肉搜索」,時而「集體狂喜」、「群情激憤」,網路很容易形成帶動情緒與瓦解真相的利器。
而所謂「假新聞」(fake news),往往不僅是錯誤的消息,還有某些特定目的之造假成分,從點擊誘餌賺取收益,轉化為製造聲量,抹黑對手的政治操弄,甚至豢養網軍以達政治或商業目的。「假事件」(pseudo-event)則是媒體刻意用仿造事實的事件,或大肆報導斷章取義的觀點,以迎合大眾對於戲劇化事件的期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創造真相與輕 易免責的謊言是「假新聞」、「假事件」,甚至「假平衡」(false equivalence)的溫床。
現在的年輕族群中,有超過九成使用網路;隨著科技的進展,人際關係產生巨大的變化,也容易出現「網路成癮」與「訊息恐慌症」的心理症狀。匿名與虛擬可以讓人膽大妄為、自欺欺人,造成自己與他人的傷害,更容易淪為不負責任的傳播工具。如何區辨訊息的可靠性與提高網路發言的謹慎性,是現代人必須加強的「媒體素養」,也是學校教學必須重視的課程。
很榮幸能為《小讀變大識:新世代閱讀素養與媒體識讀課》一書寫序,對於當代「閱讀素養」與「媒體識讀」兩大議題,本書都提供豐富的論述與具體的建言,非常推薦讀者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