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 現任暨南國際大學教授.
曾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文稿時,心中有一份震憾,特別是其中那篇〈讓錯誤不再發生〉更是讓我感觸良多,作者王士明提到他一輩子都帶著一份扔都扔不掉的愧疚!為什麼?他這麼寫著:
「我沒想到我還是個學生,二十歲不到,但我已經荒唐地將一條生命帶來人世,又無知地剝奪他生存的權利!」

這讓我猛然想起,當今學府又有多少當年的王士明?我自一九七五年任教以來,至今已三十三年,三十多年來目睹我們的校園風氣,由簡樸到開放,乃至先進。以前,在大學校園男女交往,基本上是含蓄中帶著禮法,彼此互相尊重婚前的情操,雙方於自我約束中自有一份含蓄的美,不會為來日罩上一層陰影。
就拿婚前性行為來講,在過去,不論西方社會和東方社會,都是不應該的。可是現在呢,臺灣青年學子在暑假偷嚐禁果,開學時收拾殘局的現象,屢見不鮮。婦產科醫生更表示:近年來墮胎不再限於「九月」,現在幾乎天天是墮胎日!更令人心寒的是:年輕學子將墮胎當做避孕,態度也是無所謂的;而且墮胎的年齡層越來越下降!
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臺灣人口出生率漸漸下滑,但墮胎風潮卻與日俱增,與兩性開放的法國相比,臺灣的墮胎率竟是法國的六倍!

尤其是在工業化與都市化後,社會結構與人際相處,較以往複雜許多!社會價值觀的變動、混亂,倡導人向「錢」及名牌、功利主義看齊;而資訊傳播的快速,卻也不斷地訴說放縱情慾的快感。致使原本單純、血氣方剛的青年學子,因沒有正確道德觀的約束,陷入以肉體換取金錢,或是婚前性行為乃至受孕的窘境。
看到這些,我們不能不憂心──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該怎麼救救這些年輕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告訴他(她)們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基本道德觀念。明確了當地讓同學們知道是非,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們不希望當年的王士明越來越多,我們也不要年輕的學子們一輩子都帶著一份扔不掉的愧疚!
沒有正確的觀念,就如同走在漫長的黑夜中,走錯了也不知道。一般人對於「墮胎」也是一樣,以為還沒出生的胎兒,不算個生命,所以可以隨便拿掉。

其實有孕,就有生命的存在,不然胎兒怎麼會日漸長大呢?就像我們這些已出生的人一樣,因為我們有生命,所以會動、會活、會成長。因此,胎兒的生命,是和我們一樣的。
我本身是個天主教徒,天主教一向尊重生命。今《無辜的小鬼》一書,雖是由佛教的觀點切入,但慈悲愛護蒼生的精神令人感動。書中宣化上人等對墮胎問題的詮釋與解答,讓我大開眼界;其中個案親身的實例,更是讓我深深警惕在心。此書的問世,相信會導正很多人對墮胎的觀念,進而為社會帶來莫大的幫助,也可因此救回很多生命!我更衷心期盼「墮胎」能至此成為歷史名詞,讓更多生命因而存活。